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华望诊思疗法—创始人:周伯良 民间对中医奇才周伯良的一句顺口溜:求药刚出门,病好一大半。
我们都应该对大自然的生活寄托,《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而道经部分是做人处事的道理。
老子学说是在基础理上创新的,是有根基的。他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老子对传统非常注重,只有了道,才能有德,有了德,才能有接下来的一切。
道是万物之源。天地都是由道而生。一切都是在爱,在道德下变通的。老子讲究无欲无求,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不跟别人比较,跟别人一样,是超越自己。
尘归尘,土归土,万物归根,本是顺其自然。一切都应顺应自然,随着自然走下去便是道,道无形,却无不行。我们对道的所有寄托,想法都一切顺心自然。无欲无求,便没有伤痛,没有悲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坚定初心,时势到位时,一定会得心应手
随机应变:
人的思想,年少时期,还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到中年时,经历了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磨炼,思想也越来越稳固。
一个人的思想,固定不变的时候,他就已经和自然规律脱节,和宇宙能量断开,开始走向个体的衰退。自然规律,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任何事情,都可以变通。这就是规律。之所以,有些事,无法变通,是因为人的思想不变通。事在人为。但是,人的稳固思想,一般在30岁左右形成。要打破它,是非常难的。
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比分开一颗原子还难。
唯有见多识广,一个人才能跳出自己固有的见识,思想变通了,做事自然也会跟着变通。
人类实用的思想,就像开水那样平淡。大家都稀罕果汁、美酒,然而,人的饮食中,唯一不可缺的,就是开水。
大道至简。不要因为简单,而不做;不要因为平淡,就不以为然。当你真正用心实践,持之以恒,人生就会逐渐发生巨变。
无畏无惧,坚定初心:
《易经》中,五多功,代表功成名就,做事有成。之前,除了经历“三多凶”的低谷,还要经历“四多惧”的压力。
很多人,已经熬过了漫长的低谷,却没熬过黎明前的黑暗。这是因为:四多惧。
因为经历了太多失败,失败的经验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机会再次来了,也不敢相信。
就像一个人喊“狼来了!”喊了五六次,都不是真的,狼没来。等下一次,真的狼来了,也没人相信了。
这是经验主义的局限。经验,可以帮我们避免一些风险,也限制新的机会进来。
这时候,重要的,不是经验,不要背负过去,而应该轻装上阵。只要无畏无惧,一心一意,坚定初心,一个人就能坚持下去,迈过3道坎,自然会成事。
时势到位时,必会得心应手:
真的机会到来时,是“时”和“势”同时到位,这个时候,做事一定是得心应手的。真的机会,不用你去争取和强求,是自然而来。如果没有这种自然的状态,那就要忍耐和等待。
忍耐,是继续把自己该做的事,认认真真做好。该提升的,要不断提升;该精进的,要日益精进。
等待,是保持平常心和警觉。如果把结果看得太重,就会患得患失,反而会屏蔽掉时机的自然到来。
保持平常心,把当下的每一件事,都认真做到位,时机自然会来,挡都挡不住。顺势而为,是运用顺应规律的最好做法。
知易行难:
很多时候,要放下自己的执着和主观成见,才能顺势而为。真正的时机,有时候,是你想象的样子;很多时候,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是它自己本来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