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消失的俗语(五)
樊肃成/呼市 听妇女们拉家常,想起句俗语:“妈哄了你姥姥一辈子,你还哄妈了”。这俗语并不只用于母女之间,有时也在其它场合出现,小辈想在长辈跟前耍个小心眼,大人也会用这句俗语教训孩子,也有人装大瓣蒜,说其他人时使用。这条俗语本无恶义,母亲哄姥姥,只要对老人好,也是善意的谎言。由此联想到另一条俗语;“秋圪都,也想哄老公鸡”。虽然此俗语有前条俗语的内涵,但它主要表达的是:别和我斗心眼,差远了,你还嫩的了。
在此地另有一句俗语:“三更天养下,四更天就死啦,连个咕咕明也没见过”,有人说这这是歇后语,我认为它是俗语。这句话还告诉人们一个常识,就是鸡鸣五更天。在过去有起五更之说,从五更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有一付老对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也是以五更为界。一个人三更天出生,四更天就死了,什么也没经历过,也就没任何可炫耀的资格了,这俗语讽刺人资历太浅,没见识。
俗语说的好:“吃五谷杂粮,谁能没圪病”,生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谁也躲不脱,只是迟早轻重的问题。面对疾病要有个好心态,才是身体早日康复的保证。
想起过去平房纸窗户,此地风大也刮的时间长,有的年分立夏后,还有大风扬沙天,所以每年两次打扫家,一定要把窗户缝隙用麻纸胡严实了才行,不然沙尘就会刮进家里,那时有俗语:“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说的是窟窿虽小,漏洞很大,不能掉以轻心。
喇叭裤子,(吊腿裤子)懒汉鞋,歪着脖子叨着烟,军用书包挎在肩。这条俗语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不可抗原因,有许多年轻人变成了社会流氓,在呼市,男的叫勾子,女的叫圈子。程式化的服装,女的是黑色喇叭裤或吊腿裤,男的脚穿懒汉式步鞋。肩挎个黄书包,书包里不是菜刀就是半头砖,男女混到一起,经常结伙打架,书包里的菜刀或半头砖,就是武器,到后来又增加了三棱刮刀,钢鞭等凶器,记得当年在大召西夹道,曾发生几个青年人,因琐事把一个乡村老师,用刮刀捅坏腰子的恶性事件,凶手李xx鲁xx都被判了重刑。
听好友说过一句俗语:“抬棺打墓带嚎丧”,此话在五六十年前曾有人说,现在很少有人用它了。此俗语说的是揽得事宽,干了不应该干的事,你想当年抬棺是杠房铺的事,打墓一般是雇村民完成,哭灵应该是孝子贤孙们的事。记得五十年代旧城大西街路北有个油裱社,前身好像就是杠房铺,这个店和西郊的集义材也有关系。
此地人说:“讨吃相”,是口语,但说:“看nai叠的讨吃调,或者苦伶仃”这就是俗语了,当地乞讨者,到人家门口,会根据情况进行乞讨,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奉承话,有些都编成了顺口溜形式,张口就来,如高门大宅就唱,“君为诰命,祖为官,子孝孙贤代代传,”还有:多子多福集善家,五男二女七子团圆”等。有红白大事宴,就能见到他们。他们唱得顺口溜,打油诗歌,人称讨吃调,后来为了好听又改为门楼调。门楼调又有红白事宴之分,娶妻,过寿,圆锁等唱得是吉庆词,叫念喜歌。打发死人叠的是苦伶仃,而苦伶仃大概是民乐鼓匠们的一种曲牌。此俗语是说人自甘堕落,不思上进,还比喻某些人,面相就显出来,骨子里就是穷命。
由上面说的讨吃相,想到另一条俗语:“做甚的务甚,讨吃子务棍”。世间百业,各尽其职,做好每一个人的事,是每个人的本分,就是乞讨要饭,也得用心去做,而讨吃棍,就是叫花子的重要行头之一,它有多种功能,一是做拐杖用,许多乞丐不是年老,就是残疾人,倚杖而行街,沿门讨要,容易让人产生怜悯心。二有点厾探路之功用,许多乞讨人是盲人,有它才可前行。再就是防身之物,用来驱逐野狗等,这就是打狗棍的由来。所以说,讨吃子务棍,也是尽业之本。

作者简介
樊肃成,男,退休职工,助理工艺美术师,呼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青城邮讯》编委,神州诗刊二室编辑,呼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