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曲谱写在上世纪80年代初,跨越了42年,成昆铁道运输线上的英雄赞歌。
1.“从抗美援朝,到火车司机,他是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履历”
他叫王明儒,男,汉族,1932年10月生,辽宁省海城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以后先后担任过机车司炉、副司机、司机、检查司机、司机长等职务。
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中出生入死,光荣负伤。回国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调成昆线峨眉机务段工作,在十余年的成昆线司机工作中先后防止各类事故22起,功勋卓著。
1981年7月9日,他在担当成昆线442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时遭遇突发泥石流,为挽救国家财产和旅客生命安全,壮烈牺牲,时年49岁,王明儒用生命谱写了光辉的人生履历。
2.“生死关头,危急时刻,撂下生命的最后一把闸”
1981年7月9日凌晨1时46分,成昆线442次列车运行到成昆线K283米处,越过奶奶包隧道曲线时,机车的前大灯突然扫到利子依达桥对面,司机王明儒突然发现一向很熟悉的护路房倒塌了,钢轨也不见反光。具有丰富行车经验的他几乎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洞口外30米处的桥面情况,“唰”的一声撂下了死闸,闸瓦紧紧抱住车轮,经过强烈的摩擦喷出了一束束火花,发出了撕心裂肺般的刺耳啸叫列车终于停下来了,在奶奶包隧道内20米处,留下了紧急制动撒在轨面上的砂痕;在被冲断的桥梁前,留下了机车动轮擦伤钢轨的印记;在未被冲断的最后一孔水泥梁上,留下了机车经过剧烈震动脱落下来的胶垫、弹簧等零部件;8号车厢停在了未断的一孔桥梁上,7号到1号车厢安然停在隧道内。
可是,王明儒同志,这位年近半百的共产党员,这位经过抗美援朝战场洗礼的英雄火车司机,却随着两台机车和行李邮政车及3节旅客车厢被卷进了滔滔翻滚的大渡河泥石流中。在自己生命的最后6秒钟,王明儒坚定地撂下一把死闸,最大限度挽救了国家和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却用生命的最后时刻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
3.“忙于事业,付出忠诚,委屈了家里人”
王明儒自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工作来到峨眉机务段,一干就是近20年,在此期间,他时时刻刻牢记共产党员使命,主动担当急难险重任务,从来无怨无悔,每到春运、暑运等关键时期,没有在家休过一天假,没有回东北老家看望过父母,将一生奉献给了千里成昆线。他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徒弟们常年奔波在千里成昆线上。就在“7.9”事故发生的前两天,王明儒没有帮忙操持大儿子王忠彬的新婚喜事,没有看看小儿子王忠森被展出的画,而是在妻儿委屈的泪眼中毅然背起乘务包登上了442次列车机车。哪知,这一去就是永别!
4.“传承责任,传承忠诚,妻儿谱写奉献曲”
王明儒同志牺牲以后,妻子陈子翠女士一个人担起照顾一家人的重任,由于过度的劳累,再加上对丈夫的思念,因病于1988年离开了人世。在王明儒妻子去世以后,儿女们根据老人家遗愿,将骨灰洒下大渡河,骨灰缓缓沉入大渡河中,带着老人的遗愿与丈夫一起守护着成昆线,见证着成昆铁路的历史变迁和光辉岁月。
王明儒同志的儿子王忠杉说过:“我曾经问过母亲,父亲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但是母亲没有说话,拿出了父亲的党徽给我看。当时我没有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当我成为一名党员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我想父亲连同机车掉入大渡河中的最后时刻仍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后面的旅客伤亡降到最低,因为这一种使命感,是身为司机、身为一名党员的责任”。
在王明儒同志家里,有三句家训一直传承:“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身在其位、必谋其职;做人要耿直、做事要踏实。”
这几句看似简单的家训,深深影响了下一代,王明儒牺牲后儿女们牢记父亲的教导,个个都在铁路事业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大女儿王忠秀在原峨眉机务段燃整车间,二儿子王忠杉在贵阳二戈寨铁路医院工作,三儿子王忠林,在原峨眉机务段检修车间柴油机班组工作,小儿子王忠森,原峨眉机务段任副司机,他们都受父亲的影响都各自在铁路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铁路一线,默默地传承和发扬着父亲的忠诚、责任和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铁路工人的精神面貌,以努力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为建设铁路事业奋斗,也为身边职工树立起了好榜样。
青山可以作证!绿水可以作证!王明儒烈士虽然离我们而去42年了,但他这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必将代代传承,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成昆人,踏出一步又一步坚实步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巅峰。
5.“时代变迁,高铁飞奔,‘成昆精神’永放光彩”
42年弹指一挥间,王明儒烈士的遗骸连同机车伴随汹涌的泥石流永远淹没在大渡河畔,王明儒烈士的英雄壮举,见证了时代变迁,高铁飞奔,“成昆精神”永放光彩”,建在西昌铁路文化宫的“成昆精神”博物馆,成为全国、全国铁路“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迎来一批批时代新人参观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