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根先生是我熟知的一位诗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先后读过其三本散文和现代诗集。从他诸多文字中,我读到了一位乡村作家、农民诗人的种种酸甜苦辣;看到了其生活的艰辛和创作的不易;也看到了他对文学的挚爱和对文字创作的追求。此后,经朋友介绍与其相识,得知他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过原咸宁市(县级市)作协秘书长。我认识他时,他已在城中置屋。最终一来二去,我竟同他熟识并交往起来。期间,他邀我参加他创立的“向阳湖诗社”,并聘我为其执编的《向阳湖诗刊》做编辑。出于对其文字作品的欣赏和对其为人信任,我欣然应允。
在此后十多年,我俩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喝酒,谈文学、议诗词。这次,他第二本诗词集《听月楼诗稿》即将出版付印,托我帮他把握一下律韵关,并为本书作序。说实话,他从现代诗歌创作转到格律诗词创作已有十多年之久,加之其文字驾驽能力之高,我怕难堪重任,迟迟未敢允诺。后在众诗友的劝说之下,方才斗胆为之。
接到电子稿后我迫不及待点开,映入眼帘的仍然是那几乎熟悉的诗句,而且比前几个集子更具特色。文字中那独特的风格、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鲜明的题材和巧妙的立意,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无不让我惊叹,使我油然产生一种钦敬之情。书中诸多文字文情并茂,珠玉纷呈;咏物有象、抒情有致、写意有节、褒贬有度。更让人念念不舍的是他对乡村美景的赞颂、对农民现状的咏叹、对弱势群体的悯恤和对自我人生的感悟,可以说得上是入骨三分。我相信,这个集子一旦面世,定会使许多诗友产生共鸣。
不知是哪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诗词是情感的载体”。我理解,这句话包含了二重意思:一是指是什么样的人,就一定有什么胸怀;二是指有什么胸怀的作者,就一定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作品的好坏与作者自身经历、素质、品位不无关系。本书作者来自农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长期的乡村生活、长年的田间劳作,造就的必然是一位乡村作家、农民诗人。其情感意识,必然与乡村密不可分、与农民紧密相融。所以,作者对农村题材写起来得心应手,其民歌俚语、村风民俗在其作品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如,他在绝句《恼雪》中有这样句子:
该诗的主题是对雪天的烦厌,为什么会烦厌?后一联笔峰一转,直接回答了其原因是“人间处处有危房”。这样下笔,把作者对弱势群体的悯恤之情,一下子跃然纸上,不仅加深了诗作的寓意,更提升了作品的主题。
又如:他有一首七律《雨》是这样写的:
诗中首联“鸡飞狗跳鸟慌神,两眼迷茫不见人”与尾联“更有花儿超胆小,俯身泥土乱称臣”就明显带有一种民歌风的意味。
话说回来,正是作者长期不怎么富裕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家庭子女的种种压力,造就了他孤傲不羁、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在作者身上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会让常人觉得他不怎么合群,敬而远之,使他觉得孤独无援。另一方面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从不认输、从不服输、奋发向上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本书尤其表现得淋离尽致。书中有一阕《鹧鸪天·戏咏牡丹叶》,作者是这样填的:
地位虽微不自卑,平凡本色世皆知。枣花花小能成实,桑叶叶柔可吐丝。 无艳质,没芳姿,风流自信有来时。天香国色终归去,笑览人间绿满枝。
首先作者在选材时就别出心裁,不咏牡丹花,而偏从牡丹叶下笔,以叶的低微来隐喻自己地位的低下。而低下者并不自卑,严守“风流自信有来时”的坚强信念。这样填来,作者暗把自己身居下层却不服输的人格特征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让读者对作者的身世和生存处境,不禁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不尽的遐想。
基于上述两点,本文我便以“为人独具陶潜骨,赋韵长持子美风”为题,既道明了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体现其作品的独特风格。虽然他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恤民情怀可能还有差距,但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同出一辙。
是的,作者通过这么些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了。连续出版了数本文集,还被省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被人们誉为乡村作家、农民诗人。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些年写的一首小律,现稍作修改存于此处,权为立耕先生的雅集面世之贺,也做为本序之结。
清池涌浪千鱼跃,雅集陈言百味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