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全迎
得知文友柏兰出版了作品集《山谷幽兰》后,我很高兴地予以了诚挚的祝贺。没几天,一本封面蓝色为底、兰花摇曳的作品集,快递到了我手中。阅读、学习,丰富了我的文学收藏,加深了对柏兰的了解,加强了对她的钦佩之情。
柏兰,是位从金湖走出去姑娘,在浙江金华工作了多年。她情系家乡,关注家乡,通过《淮水安澜》网的文学版块,与家乡的文友建立了交流的渠道。我们淮网上的牛㾗、浓浓咖啡、荷月、春华秋实、霓虹闪烁等文友,都经常留言点评与交流。尤其是版主文心月老师与版块大文豪江淮老师经常对柏兰的文章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山谷幽兰,是盛开在“淮网”这个文学园地里,春夏秋冬四季都散发馨香的“名贵之兰”。
我与柏兰就是在“淮网”这个平台熟悉并建立联系的。她在“淮网”上的笔名是“山谷幽兰”,她写了大量的优美的散文,发表在淮网,特受网友读者青睐,好评一个接着一个。大概是2016年吧,她获得年度淮网“给力网友”评选投票第一名,声震淮网。今日她出版文集的书名就是“山谷幽兰”。交友多年,仍未见其面。不过,我在金华市作家协会《山谷幽兰》新书发布分享会的公众号的报道中,首先目睹了柏兰的风采,人如其名,魅力四射。在这里,再次向柏兰作家表示祝贺,并邀请柏兰作家方便时来淮安市区与诸文友小聚一下呢!


柏兰32万字作品集《山谷幽兰》由著名作家张抗抗、裘山山、陆春祥推荐,由文汇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











——读散文集《山谷幽兰》
一
柏兰,生于里下河水乡,长于湖畔乡野,似芳草幽兰,淡然绽放。
移居江南后,受婺水文化影响,钟情于抒情散文,游记文学,乡土风情浓郁,家园意识饱满,人文情怀飞扬,擅于心灵刻画与精神游历,描摹心路历程。作品中凝注对家国、民族、乡土的挚爱,充满炽热的血脉之情。
名为“山谷幽兰”,四字即是一幅画。山与幽、朝天洞开;谷与兰,两叶低垂。洞开的,是一方天;低垂的,是一片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天高而明,地厚而平,故而有正气,赋流形。文学,即方块字有机组合,以字为器,开启天地。山谷幽兰的文字,如泉奔涌,自心涌出,有柔波,有细流、有狂澜、有大潮,柔情而婉约,内秀于心,藏拙于外,深沉激越、可歌可泣。纯真之人之笔,方有朴素宁静之气。
女性文字,带有柔韧的天赋。二十多万字的散文,写故乡,写亲人,写婺江,写古今,字里行间,散发清新,飘出梵香,以一缕红尘中的守望,静对年年沧桑。
最可贵的是,这份情感,从未淡薄,从未放弃,始终以执着心态书写生命中的天然之意。故土人情,“悠远流年,总会有泪轻盈”“春风十里,因你而暖”;徜徉乡情,“岁月如风,流水有痕”“月光泪泪,普照家宅”;对话古人,“策马南山,清风明月”“雪泥鸿爪,慢走细读”;独自心语,“女人如花,生命如山”“心有归期,不忘来路”....
真情文字,默默如静夜,娓娓如流水。春风荡漾间,光晕倾诉和煦,盎然怒放生命,自然、平和、沉稳、本真,透着淡淡的幽兰香。
柏兰即幽兰。独让灵魂俯瞰人间四海,做随心所欲之逍遥游,透过文字,愈见深沉。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可放弃任何,唯独不能放弃良知尊严。心在刃上靡荡,为自由书写文字,可挥霍生命,在所不惜。岁月落幕,唯余相思,爱海苍茫,烟波浩渺。
曾言:幽兰将文字折成一叶扁舟,在沧海间沉浮,如鸟睥睨,如鱼游荡。独想,那一株镌满甲骨文般的幽兰,老了吗?
她的文字很单纯:繁华迷离之外,尚有一个温暖家山。
二
柏兰是一位勤奋的作家。
像林中樵夫、山谷药农、溪畔渔人、江上钓者,有一种执着情怀。
这种情怀对于淮水大约与生俱来。生于大湖,却又客居异乡,登高望远,梦湿霓裳,于是把颗颗晶莹的思乡情结,做成珠玑文字,串联在一起,遥寄故乡。
“情醉乡愁”,凸显淡淡容颜。乡愁是对乡土文化深刻思索的艺术化成果。犹如树上的果实,那成熟的芬芳,经历了“灵魂的骚动”“诗意的栖息”后,才获得红润与甘甜。当繁华落尽,那缕乡愁便以安静的力量直抵心灵,横扫现代人的浮躁之心。
经历了青春期的梦影与落寞,才有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拷。原来,生命经历就是一首诗,浸人血脉、感悟大千的诗。
寻觅乡愁,诉说乡愁,延展乡愁。“目光一直穿越在七百年的月光中,寻寻觅觅”。那种寻找,正是心灵向往,梦寐渴求,正是曾经丢失的东西。她引我们进人一座古风徐吹、落寞空旷的精神院落,以绵绵灵动的生命本真,滋养我们的心灵,观照我们的思想,淬炼我们的灵魂。
由古宅说乡愁,更像叙说一个古典幽梦。犹如暗夜笛声,断断续续,细微渺茫,却又真真切切、绵亘不绝,回绕心头。随着她的精神漫步与步步深人,感到精神家园、就是“给我一张海棠红”“给我一朵蜡梅香”式的乡愁。当细雨把家园润成青色乡音,当思绪百转弥散进烟雨苍茫的惊蛰、春分,当历史的美丽沧桑像东阳木雕样从未远去,当庭前影壁上还镌刻着地老天荒的古训,我们的内心即被一种壮阔波澜而感动,这就是家园意识:阳光故事、彩衣云裳、季风浮动、雨打陈酿、长夜梦乡、黎明期待……都婉转成“七百年的明月年年岁岁普照在蔡宅的上空”。
她的文本中流动着“深情婉约的乡愁忧伤”,“有多少酸甜苦辣咸的故事,在一弯新月中泪泪流淌成圆月”。一幅幅家园景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声乡音,可当书,可当枕,可当月照。尽管念想苍茫,但浩渺心湖却静待家音;尽管愁肠百结,思念深情却溶化在心海,化作翩翩彩蝶,遨游云天外。偌大家山的时空里,乡土传统始终无法忘怀,这份心血与情都与乡土大地脐血相连,她的一丝变化都将引起思乡女儿的泪水与心颜,这便是家国情怀。
三
文字有温暖,金句闪金辉。
柏兰文字有一种隽永的婉约美和清新美。
—其实,懂,懂得彼此的心意、心声,才是世界上最温情的语言,最长久的慰藉,最恒远的念想!(《懂,是世界上最温情的语言》)
——那种心灵上的相依相知犹如一抹春阳,普照温暖着彼此。(《聆听,生命的片片心语》)
―一方闹市中一隅宁静处,让我在心灵疲惫时邂逅,亲近几许阳光的味道。让我的心,轻拥江南烟雨,邀约一份多情,轻写淡淡的别离、浓浓的相思,更将那份重逢温柔地深藏,在听琴而醉、拥诗而眠中,各自取暖。(《时光居,是一心灵的港湾》)
这种婉约与清新,属于女性的优雅与缠绵,更属于文学审美的明丽风格。犹如“清凉胜皎月,瘦影舞秋风”,读之,引人沉浸在细雨轻烟、柳岸长堤、花开花落、涨尽秋池的美学意境之中,浪漫在绿肥红廋、清奇绝伦的情愫之中。
她对宁静淡泊的至高追求,令人称奇:这是最美丽的拥有。生命之舟,曾真诚无悔地漂泊过,跋涉过,疲惫过,风狂雨骤后,回归自然,恬淡生活,是一种大智慧。便独追如此境界:于“一片心”中寻高山流水之意境;于“一杯茶”中品茶品人生,品茶品人性;于“一壶酒”中,深情地醉一回。斜阳照墟落,倚杖叩荆扉。渔歌采莲,东篱菊香,桃花邂逅,青梅煮酒,每一段浪漫时光都能“惊起一滩鸥烤"。
宁静与安详,是生命中真正珍贵的财富、不可多得的财富。由此,两个词在这里碰撞:“漂泊”与“停泊”。细想这两个小小的词,能量极大,此去经年,一漂、一停间,能涵盖人生百年。道理很简单,因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生命的动静,具有穿透流年的力量。幽静如兰,其文其意,含着人生的深深哲理。且在变化中有思考,思考中嬗变,文风渐由风景描写,内心独白,向人文思考方向靠拢,这种自我革新的力量、拔剑起舞的风头来源于自身,尤是难能可贵。
时光若水,宁静即大美。
婺江畔,柔情似水的文字,将人带人难以舍弃的境地——
这是历史,更是现实;这是对话,更是心语;这是清酒,更是炉火;这是明月夜,更是桂花雨……
岁月惊艳,铭记住才华。
柏兰的目光始终凝注在独立人格上。
笔下呈现出写尽随意、倾尽禅意、痴情醉意的意蕴,颇有人生三味之意。心之随意,茶之禅意,酒之醉意,这不正是人生追求的境界吗?!“随意上渔舟,幽寻不预谋”“最爱茶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无计奈情何,且醉金杯酒。”随意在心,茶意在禅,醉意在酒,真是浮生谁能一笑过,明灭楼台上灯火。人与白云栖,月照花影移。洗去的是落寞,留下的是静心。
当人们在为“生活方式”奔走时,幽兰已用“心活方式”向我们表明,这更是一种人生修为,有一种雨后天地间洒落的明静之感,明静处,可见心,见性,见情。
“滚滚红尘里曾执着寻觅的精神恋人,庸常流年曾众里寻他干百度的精神皈依地,纷繁忙碌后的心灵栖息地。”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和价值观的取向。
近闻柏兰亲近书法,酷爱写字,临帖学字,必学精神,而非皮毛。方块字,如活水一脉,游鱼潜底,奇宕潇俪,有瑜锋刃,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必是聪睿慧心、神智爽利之人。
她道:有些花朵飘零,不是撒手人寰,而是蓄芳来日,期盼最美的花期。这是一种伤感中的期待,落寞中的憧憬。但非常阳光,非常明媚,内心憧憬就是整个时代的憧憬,就是烟雨江南的憧憬。无论“欢喜与悲伤,相逢与怀念,相爱与别离,都在其中飘逸着,叫人难舍”。
面对当今浮躁社会,到底是让心灵四处漂泊,还是静静停泊?每个人都在找心灵皈依的地方,安放自己的灵魂!心灵皈依,属于一种明心见性的哲学。漂泊已久的心,需要归宿一个港湾,停泊在宁静之处。
即如她的文字,亦如清泉出山,奔腾不息,这种大开大合的写法,在当今大散文流行的环境之下,可谓一股独行的清流。犹似画中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红尘静望,梵香袅袅,涤荡尘埃与一世沉浮。有别于那种假情假意的“心灵鸡汤”,而充满真情真意,且明媚如春,可称为“幽兰体”。
她的心,沉静而热烈,内敛而奔放,炽热的情感闪烁着灵性的光芒,每一个字都是她内心气质的延伸,都是从心底迸发流淌出来的。其间,带着一点婉约,甚至一点哀愁,还有一点忧伤。但心,始终乐观向上,在“亲近几许阳光的味道”中,“把美好的时光留居在我们生命的年轮上”
干寻涌苍茫,蹈海踏激浪。立身听海涛,过耳北风凉。散文的重量,是思想的重量。柏兰的散文,令人心安在,心自由、心远行,心徜徉。“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样的直播真实而自然,活在其中,颇具风之雅韵。山谷清静,幽兰已香;世未桑田,心已沧海。
祝福这一株幽兰香,带给我们无尽的芬芳。
一杯清酒邀易安
岁月如风,掠过婺州古子城。
漫步古子城,心有千千结。这里是最适宜徜徉的。
我来寻一个人,这是古子城里最经典的传奇故事,她的名字伴随清风明月,一直在婺州大地上吟唱。故事的版本里,那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让古子城骄傲,让古子城在日月流年中,将有识之士们一一铭记。
流水有痕,有痕的流水,流过古子城城墙根,流过家家户户的门前。
浣纱的姑娘,淘米的大嫂,店铺里忙碌的伙计,摇着鹅毛扇的商贾们,将平凡朴实的日子,打理得活色生香。那一座座遍布古子城里的水井,是古子城的命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月上柳梢头的薄暮黄昏,行走在丹桂飘香的古子城里,我的万千思绪,随着清风中的桂花香,游走在古子城的酒坊巷里……
走累了,我在酒坊巷一棵桂花树下,久久徘徊不愿挪步。
酒坊巷的桂花伴着酒香,在这个秋意浓的时节里,让我沉醉不知归路。我恍惚间跨越时空,跟易安居士坐在桂花树下对月当歌,举杯邀明月时,我们一起吟诵苏老夫子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想起易安居士,曾经批评过苏轼的词。我禁不住调侃她:貌似你当初说过苏老夫子学问是可以的,但他写的词哪里是词啊,分明是乱打标点符号的诗。
她哈哈一笑,幽兰,今日只跟你喝酒聊大天、诉心曲,不谈诗词,不谈风月。欧阳修老夫子不是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嘛!
我们闻着隔壁王家清蒸“金华火腿”的香气,让飘落酒杯里的桂花瓣做下酒的菜肴。
三杯清酒下肚,就着酒劲的易安居士,开始对我倾诉她一生岁月中风风雨雨的故事.....
幽兰,关于我的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说也不说,真是欲说还休。
有人说我活到七十多岁,有人考证我活到八十岁,到底是七十还是八十,我真的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这一生没有白活,我芳龄十八,华华丽丽地嫁入门当户对的赵家,有过一段琴瑟和鸣的美满生活,也有过国将不国、家亦无家、一地狼藉的后半生。这些故事,众生津津乐道八百多年了,各种版本,你多少都听说过的,你就选择性的听点、看点吧。
我这一生,值得我骄傲的不是后人冠于我的“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词宗”的美誉,也不是我那一首首家喻户晓的诗词,而是在国破家亡时——我的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的坚守。当然,在那个年代里,我的高寿,也源于我的这份执着坚守和强大的内心世界。
你从遥远的江苏来到金华古子城畔定居,我从更遥远的山东颠沛流离,那是宋绍兴五年(1135年),我历尽波折,来金华古子城酒坊巷里客居两年。我们都爱这个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婺州城。
与你不同,你在现世安好里,快意地生活;在一个盛世里,逍遥度时光。我在国破家亡、声名狼藉、走投无路时,来金华投亲访友。
我感念金华的淳朴民风,我感念古子城里的街坊邻居们,他们以憨厚纯真的笑脸迎接一身疲倦、心意荒凉的我;我感念酒坊巷终年的酒香,金华酒的盛名不是虚得的,我在沉醉的酒香里,慢慢淡忘我那90多天,二婚不堪回首的日子;我感念金华这块风水宝地上,厚重的历史,熏陶出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在我最落魄街头,最痛苦不堪的岁月里,他们的才情和作为,让我荒芜的精神家园,找到一线曙光和慰藉。
八百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年近50岁的我与张汝舟的再婚是一生的污点和耻辱。其实,我生活的那个年代,女人再嫁是不足为奇的。只是,我的家庭背景太受人关注,我的诗词铁粉太多,平日里,我信笔拈来几行文字,就可以让上流社会和普通百姓争相传阅。所谓这样的词坛名人,书香门第之女,如今竟然晚节不保,才令那些看好我的人愤懑和不解吧。
污点也好,耻辱也罢,人这一生,谁还不吃几只死苍蝇啊。我不后悔与张汝舟闪婚,我那是为了找个依靠,我厌倦了居无定所,冷冷清清一个人拖着个病身子,还要拼命保护随身携带的古玩字画,尽管已经所剩无几了,可在当时外患内乱的情况下,我一介女流历尽艰辛,寝食难安。突然有人关心、有人呵护,有人承诺能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我亦心满意足了。
最重要的一点,赵明诚在你老家南京当市长遇到下属兵变,幕僚提醒他要做好应对措施,也帮他做好应变举措,他倒好跟我连个招呼都不打,只身弃城而逃,让我对他心灰意冷。我是个恨不能挥舞大刀去战场跟金人决一死战的脾气,国破山河在,山河要靠我们每个人团结起来去保卫啊。我恨自己是个女儿身,自幼光知道钻古书堆里学习吟诗作画,未曾像木兰一样跟她爹爹后面习武报国。
我鄙视南宋朝廷,用屈膝求和换来苟安的政策,当然,满朝廷以求和为荣,遇到困难皇帝带头跑,把逃跑当成家常便饭的事情,毫无羞耻感,我又能奈何赵明诚呢?只是,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是说给他听,也说给皇帝赵构听的。
至于闪离,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丝毫不后悔。婚后的张汝舟很快露出他的本性,他对我所有的呵护和关心都是有目的和企图的。他图我在文坛上的盛名,更觊觎我在国将不国之时,历尽千辛万苦,拿命保护下来的字画古董。面对他的软硬兼施和拳打脚踢,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宁愿用牢狱之灾换来自由身,换来独立的人格,绝不与卑鄙无耻的小人为伍。
幽兰,我的悲壮、心酸你都懂得的。
自古女人最能理解、也最能体谅女人的。
月上中天,我们再干一杯吧!
我来金华是避国难也是疗伤和修整的,我太累了。
也许命中注定我跟古子城有缘,这里有沈约的八咏楼、有万佛塔,我来的时候还没有侍王府。当然,侍王府门前,如今上千年的古柏,听我吟诵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听过我一个人嘤嘤哭泣的声音。两棵古柏给过我温暖的拥抱和依靠,给过我顽强生存力量的启迪。
“红藕香残,玉簟凉秋”。在那段孤苦无依,欲语泪先流,欲语又无言的日子里,我一个人徘徊在古子城里,我会经常对着古柏,酒泉井、休文井等所有承载历史记忆的物件说话,我相信它们听懂了我的独语,它们无言的静默着,带着历史的沧桑,日出日落见证过它们所有的故事。
我相信,当年宗泽将军一定也来古子城,拥抱过这两个参天古柏吧。
出生在金华的宗泽老将军,一生文韬武略,毕生严谨修学治国理政,他曾二十多次上书高宗赵构,竭力主张还都东京,还详实地制定收复中原的方略,这些用心血与实战经验写就的奏本,全都泥牛入海。赵构在投降派们天天唱赞歌的包围声中,早就迷失了心智,纵情享受临安歌舞升平的苟活。宗老将军空有一腔爱国情怀,他老人家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三呼“过河”而卒。
何等的悲壮慷慨!何等的感人至深!何等的让人欲哭无泪啊!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碧血丹心终究被写进史册里,宗泽老将军的铮铮铁骨和满腔爱国情怀,必将名垂万代。
乾隆帝曾如此评价过宗泽元帅:“夫南渡去今六百余年,读其疏者,未尝不嘉其血诚,赏其卓识,叹其孤忠,欲为堕泪!”
饮酒思人,手中的这杯酒与碧清的井水有关。休文井跟沈约有缘,传说因沈约的坐骑小毛驴喝过此井的水而得名。到了北宋,金华知州赵师岩亲笔书写“休文井”三个大字,刻石碑立于井旁。
休文井又是金华府学的饮水之井,哺育了历朝历代成千上万怀有状元梦的莘莘学子,所以民间又称其为状元井。听说太平军攻破金华那日,府学先生蔡召南投井自尽,以死明志不为叛军做事。因此,此井又叫蔡公井。
酒泉井成就了金华酒,让酒坊巷留在史册上。想当年家家户户酿酒、卖酒、喝酒,酒香飘十里的盛况,也让金华酒飘香神州,让“一半柔情一半雄”的人格魅力洒向大地。
在金华近两年的时光里,我用心丈量过古子城里每一寸土地。
我登高沈约为东阳太守时修建的八咏楼,感怀沈约的《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悯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的八咏诗。
我踽踽独行在八咏楼上,与沈约诉说心曲,沈约与我共同的身份都是出生官宦之家,因时局动荡,一生跌宕起伏。晚年的沈约有太多的苍凉无奈藏于心,沈约瘦腰的典故源于他给好友徐勉的书信中说:我每过一段时间,腰带就要几个孔,用手握胳膊,臂围大概每个月要瘦半分。按这样推算,怎能支撑得很久呢?
沈约是南朝文坛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随着帝王的更换,他当官的路上官衔一串串,吏部郎,宁朔将军、东阳太守,辅国将军,五兵尚书,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征虏将军,扬州大中正,尚书令,尚书左仆,中书令、前将军,侍中、太子少傅等,可谓荣宠一时,老年他多次辞官辞不掉,最后在宰相的位置上忧惧而死,何等的悲凉无言,何等的心酸郁结,何等的伴君如伴虎的境况。
风来八面,登楼感怀,令我想起诗僧“禅月大师”贯休师傅。
此人诗名高节,宇内咸知。擅书法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相貌狂放,超群脱俗,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声誉。他云游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镠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为赞赏,但要他把诗中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在权贵面前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说完拂袖而去。
他在《阳春曲》中写道:“为口莫学阮嗣宗,不言是非非至今。为手须似朱云辈,折槛英风至今在。男儿结发事君亲,须□前贤多慷慨。历数雍熙房与杜,魏公姚公宋开府。尽向天上仙宫闲处坐。何不郄辞上帝下下土,忍见苍生苦苦苦。”
天下战乱频繁,一个七岁出家修行、遁入空门的人,尚如此关心时局安危,心系天下苍生,希望贤臣良将重振朝纲,让百姓安居乐业。叫我如何不敬重?!叫我如何不仰望?!又叫我如何不提笔抒胸襟?!
这千里江山,怎不叫人热血沸腾,心潮起伏。于是,我提笔写下:《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世间有何物,可漫染纸面,力透纸背?怕就是这八咏楼上的回肠荡气!
三杯两盏淡酒,世事难言。
幽兰,我后半生在漂泊悲苦、无依无靠中,一心一意致力完成《金石录后序》的写作,熬神费时,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我靠得就是一股心气和肩上的责任,靠得就是雁过留声的执着念想,靠得就是给自己和赵明诚毕生心血留点见证的信心。
幽兰,今晚与你相逢在酒坊巷的桂花树下,因你懂得我的精神世界,我们跨越时空来一次畅饮长聊。
哈哈,我知道的,后人对我的评价千奇百怪,也有人说我是愁鬼、酒鬼、赌鬼,说我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是啊,我的家族资源绝对是一副好牌,我的外公王珪人称“三旨相公”。欧阳修评价他老人家:“真学士也。”《四库全书》收录了他老人家《华阳集》四十卷。在《总目》中介绍说:“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
我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得意门生。我的公公赵挺之,当过宰相。但因他们两人政见不和,导致我们两个家族的关系也是一地鸡毛憔悴损啊。
我有两个舅舅,我一个表姐和一个表妹嫁给了两个权臣,想来蔡京和秦桧的名字世人皆知吧,只是我不愿意提及这两人,更不愿意跟此两人有任何瓜葛,只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晚年,我哪怕客死异乡,也从未向秦桧和我表妹求助过一次。尽管他们在战乱的日子里,一直向我示好,多次托人带信嘘寒问暖,要为我安排住处,我从不领情。他们在国难面前卖国求荣,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元帅。有这样的亲戚,让我感到莫大的耻辱和悲哀!我岂能与他们苟活在一个屋檐下!
梦醒时分,酒冷灯残。心头的记忆缀成诗篇,又似烈酒,注满心间,却叫人和泪痛饮。我想起那首《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国仇如烟海,浮云皆散尽。可是,历史又是有记忆的,一切又镌刻在史册上。
虽然不同代,虽已物是人非,但炽热的情感是相同的。那就把祝福两分开,让你我各自珍重。
幽兰,生活在金华的你是幸福的,盛世的你是幸运的!
幽兰,我醉矣!别了,多珍重!
失手跌落酒盏,恍然回首,只见易安居士衣袂飘飘,在月光下翩然而去。
深秋的夜,静谧安然,薄凉如水,桂花香弥漫在古子城的上空,弥漫在婺州大地上。
走出酒坊巷,心头漾起四句:
一杯清酒邀易安,桂花树下读古城。
往事穿越跨千年,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