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一捧海风,尝尝北海的神秘。
冲着这句话儿,我走进了广西北海市。
北海市,在中国版图的西南端,北部湾最靓丽的城市。1984年国家第一批沿海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她三面环海,海岸线很长,大小渔港随处可见。日落时分有很多的小渔船陆续打鱼归来。渔歌唱晚,百舸争流。
今天,走进北海的老城门,直观她昨日的风景。
那天我坐5路公交车在解放路人民剧场下了车。穿过中山路,顺着民族路没几步就站在连着东西两条小街的十字街口。往东“兴华街”,往西“中华街”,多阳光的小街名字。
北海的老街
小巷总爱悄悄地向我敞开。
午后的阳光灿烂,小巷里古意浓浓静而无声,最引人触目的就是青苔。它们或淡或浓爬满角角落落。雨天里你走过去了,青苔那么渺小,也许并不会在意它。但阳光似乎特别青睐它,那么显眼。小巷里班驳的墙壁,光滑的石头……绿绿的,色泽很深,有着丝绸一般光滑的质感,手一触及,一股凉意便依约而来。可以想象青苔的生命力有多强,原来水气也不顾及阳光,它总爱在青苔上行走。看什么,就缺什么,想象力一下子从大脑里释放出来。在这安静的小巷里,你不免会从倔强的青苔联想到人生。
老街那么多窄而深的小巷,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摸奶巷”是北海老街最著名的小巷。我在小巷里默默地,静静地走着。一直以为我跟他们不一样,原来寂寞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一样。这时完完全全属于我一个人的小巷,因为小巷里只能容纳一个人正常通行。狭窄的空间里天色也渐渐变暗,快要接近瓦青的颜色……耐住寂寞,最后必有成果,最终从无声的小巷走到北海老街。
老街里中式、岭南和欧式建筑风格融汇,勾勒出北海老城独特的韵味。
老街比小巷明亮,比小巷喧哗,比小巷热情。吃的,用的,玩的,朴素的,奢侈的,眼睛不够用,心思也不够用。各种诱人的小吃,不知该如何选择。
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倒影斑驳落在地上,旧时光连接着新时代。穿梭的人群,南洋风格的骑楼在眼前一溜儿铺开。
北海老街的摸奶巷
这里,虾和蟹,讲述着北海人餐桌上的浪漫。
在北海,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虾饼。靠海的城市,海鲜资源就丰富,所以虾饼这种以海鲜为主料的小吃也就跟着诞生了。
摸奶巷近邻就是北海老街大名鼎鼎的“李姨虾饼店”。在这条街上,唯独这家虾饼店前排起了长长的人龙,只因其上过某知名美食节目,知名度也瞬间爆棚。这长长的队伍,也是北海老街店铺里唯一的。人们等待买虾饼的耐心,在这里可以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
老街上充满了海的气息。外沙的海风袭来,老街上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望着满街的海味小吃,没有人会像傻子一样空着肚子离开这里。
往东走,在金鱼巷不远的路东边,有一处小小门面的虾饼店。店里的女老板很内敛的样子。低着头嵌着细细的眉眼,生机与算计都藏在里边。她不像老街西口李姨虾饼店那个欢腾热络样儿。这女人也不穿金戴银,系着一条宽宽大大的白围裙,那围裙怎么看,好像也找不到一丁点儿污点,好身段藏在围裙里隐约地灵动着。长头发在脑后扎成马尾顺顺溜溜地挂着。如果添点喜庆的样子,也有几分“沙家浜的茶馆——阿庆嫂”的味道。
其实,我最喜欢这样干净不张扬的店铺,不自觉地排在十几个等着买虾饼的队后边。眼巴巴地望着女老板在一块面饼上,铺着满满的海虾,油锅中哗啦一声“滋滋”作响,能听到虾肉在锅里烹炸膨胀的饱满声音,香气在空气中蔓延开来,温暖诱人。煎炸好的虾饼从油锅捞出后再加上点香葱的翠色进行点缀,把金灿灿的虾饼放在食品架上,还没入口,就已足够让人垂涎三尺。她的男人在一旁忙碌着,夫唱妇随,多透灵的小店!
只可惜这里太遥远,这虾饼放在250多年前,乾隆六次下江南,若有一次改道游走北部湾,有幸吃了这家的虾饼,它的身价,它的形象立马就会高涨起来。
老街里有好些卖相和滋味并存的小吃,他们迎合着外地游客的重口味,把一条老街染得有滋有味。当然也有很多跟海货有关的小馆子和专卖店,包括珍珠贝壳、干货海产以及海鲜加工……它们每一样都离不开海。
望着一块“北海老城出口”的木牌子,我凝视了好久好久。出城门走向大海。
民权路外口,满眼海浪。
“浪呀!浪!”
海的气息肆意蔓延,那便是纯正的北海味道。那个清爽呀!
大海边,北海人独爱白灼。趁着渔船靠岸,从肩挑车拖的渔民手里挑选上等的食材赶紧清水白灼,让味蕾和今天的海洋气息得以联结,才不算辜负了这片海、这座城。
昨天,海上古丝绸之路的商船从这里出发。今天,国际邮轮又从北海的冠头岭启航。
海洋之城的热烈,彻底沸腾了!
北海,真得和你“交”个朋友!
作者简介:河南宜阳人。一生先后干过农民、教师、公务员。退休后同老伴连续十五年游走国内外。先后出版了《迟到的旅行》、《无愁的青龙口》两部共有55万字的散文集。也算是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