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八十二)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黄花三月作泥尘,
风抛残月落缤纷,
晚塘故里不眠夜,
已是万家灯火春。

《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哲学的顶端思想会在不经意间串联起来,在思想顶峰汇一,犹如条条道路通向罗马。从认识大我宇宙到认识小我自身,从认识肉体工具到认识灵魂化尘,从认识现象大千到认识本质芸芸,其实,东西方最古老的经典之中,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相通的,来源于共性的起点!正如量子力学所言,所有宇宙现象的形成都以元点“光子“作为基础元素,“光子”是什么?就是一种能量的“波动”,因为携带能量所以在波动中散发着光明,它是宇宙物质和精神的两种现象的基本构成。当代量子力学与古典哲学实际殊途同归,古时先圣明哲们以出世之心在修道中所感悟的宇宙人生,实际就是通达了宇宙的共性光明,宗教中的“天下慈爱之光”就是光明互照的真实存在,犹如无数的光珠,互相映射,以致光照三千大千世界。
在西方科学家的心灵精神学研究实验中,死而复生的人在叙述“死亡之后”时都会向两个方向走去,一个是黑暗方向,一个是光明方向,为什么两个方向?欲望深厚之人往往将本性之光遮掩了。这个说法听起来很难理解,很多人是带着怀疑与迷惑走入古典思想深处的,昔曾对佛光能“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很不理解,当看到量子力学以及当今最高峰的物理学家霍金的宇宙解读后,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宇宙本来就是“光子“构成,各个不同维次的宇宙空间其实是一种密度不同的光的波动现象,光子在宇宙之光中,狭如滴水融入大海,这也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从当今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实践应用看,热能、光能、动能以及其它一切能量,在一定条件下皆可相互转化。但所有的能量都以“光“作为基础,各个宇宙维次时空的分界,都以光波的密度作为标准,这就是为什么升化后的高层次空间光明遍照,而低层次的宇宙空间则以”阴间”来形容其暗无天日。
开务成物,不过行道以德,道者本也,德者得也。《尚书》中曰,“五帝之一舜帝以德服天下,孝悌著名,以品德立世。当前任部落首领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验其德后,方将大权禅让给于舜,舜采用了无为治民、有为治水之方,名垂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之一。志正自德出,古人从小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品,先以四书五经等道德做人教育入门,先育人,后传术,方为教育政途。而今之人道德教育缺位,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技能知识教育,学习生存之道,而放弃处世为人之道,做事未精,做人未成,如今高能低德、低能低德以及无能无德之人比比皆是,道德已是人间稀物。建国军民,教育为先,世间教育,道德为先。古人重德轻商,重义轻利,本末有序。只要中国教育不能回归到道德教育上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没有道德诚信支撑的事业很难恒久。而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即内仁外义。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想的载体!诗言志,歌言咏,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文字是人类文化承传的载体,自古历史传统文化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传之后世,历代所有教育,无不先从言行开始。虽说语言本身并不复杂,但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同,境界高低不同,对事物所持的立场不同,语言的接受者会对不同语境状态下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因而可能出现与原义大相径庭的结果。人间常言, 怒言多失礼,喜言多信义,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缄口之铭。子曰:讷于言而敏于行。大千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境随心转,相随心生,即言如是。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