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消失的俗语(四)
樊肃成/呼市
那时候,生活在旧城的老百姓,平日接触的俗语很多,但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俗语已经没有人再说它们了,这就是现实情况。
记得,当年是有投机机倒把罪的,许多人因挣点小钱而被法律制裁。有一条俗语说的就是这种事。俗语是这样说的:“学习老奶奶,做买卖,一分钱的东西二分钱卖,让nia逮住坐劳改,你说活该不活该”。那时候只要有公审大会,审判的犯人多,里面总有一两个投机倒把犯,视得利多少,判个三五年的不在少数。当时有个很出名的电影叫《青松岭》,里面有个反面人物叫钱广,就是个例子。而且原来的商品利润都不高,都不超过三成,多了就是投机倒把了。
“ 白菜烩圪针,又寡又扎心”。这条俗语流传也很广,白菜好吃是百搭菜,但自身基本没特殊味道,全凭调味,圪针并不是菜,也不能吃,白菜和它烩在一起,既寡又有刺,肯定没人吃。此俗语一是评价饭菜不好,二也可比喻某些人虚情假意,实在是不能交往。
过去呼市还有一怪为:“新修的马路又刨开”,也是家喻户晓的俗语,公路工程处刚修好平展展的马路,不几天,就有人在上面横七竖八地挖些深沟进行施工作业,活干完了,再填上土,补压臭油(沥青),就这样你挖一条,他开一块,虽然最后都得填好铺平,但一条新新的大路,变成老僧百纳衣,让市民看了很别扭,所以就有了这一大怪,流传于百姓中。这也是百姓对城市建设中,有关单位各自为政,自管一摊,缺少协调的一次提醒。如今这话也很少有人说了。
过年是大节日,也有不少俗语流传,如:“过大年,响大炮,爷爷把接奶奶尿,奶奶尿得唰唰唰,爷爷笑得哈哈哈”。这俗语猛一听,让人发朦,尤其是年轻人,感觉这事不合情理。但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社会现象,那时候,穷人家因孩子多养不起,早早就把闺女定给别人做媳妇,再送到男方家养着,名叫童养媳,等闺女长到了成婚年龄,再圆房结婚,而爷爷奶奶是指辈分,不是说岁数。了解了这些,就能懂得这些俗语了。另有一句俗语也是说过年的:“过大年,响大炮,爷爷要个绵核桃,奶奶要根裹脚条,姑娘要件花袄袄,小小子要顶桃尖帽”,从这里也能看到那时的生活场景。过大年穿新衣,是许多人的梦,但迫于生活压力,不是人人都能全换新衣服,每人一件,量力而行。奶奶要换裹脚布,女孩要穿花棉袄,男娃娃戴顶新帽子就非常高兴了。想起来,五十年代我还戴过桃尖帽。但爷爷要的绵核桃是什么,我忘记了,好像是棉鞋,不知道对不对。
还有:“老奶奶过年,-年不如一年 ”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据,过一年老一岁,身体机能也会逐年减退,这叫退行性改变。这句俗语多用在感叹人生短暂,不能永生。
“吃了五谷想六谷,挨了巴掌想圪厾”。人以五谷为养,此处的五谷包涵了所有食糧,有人不知足,非要吃六谷,这就是不知足的臆想症了,再说本来挨了巴掌应该清醒,却不反思,非得受了更大的伤害再回头这里的圪厾是拳头的意思。
又想起一句,“拆了东墙补西墙”,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俗语。此语大都指手头紧张,钱了不够花,或者外有欠款,窟窿很大,只能东拆西借,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呼市被大家称为塞外召城,几十年前,城里楼房很少,召庙就是那时的高层建筑了。儿时那回响在空中的晨钟暮鼓声,至今难以忘怀。站在高处环眺四方,入眼处,飞檐脊兽,雕梁画栋,楼阁佛塔,鳞次栉比,召城胜景,盛名不虚。才有了:“四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俗语,四大召八小召都有对应的召庙,七十二个免名召,是泛指小召庙多。如今,这条俗语并没有消失, 但呼市遗存下来的召庙,己经是十不余一了。
听见隔壁婆媳不和之争吵,想起一条俗语:“婆婆嘴碎,媳妇耳顽”。婆媳之间,如要相亲相爱,确实不易,但换位思考应该不难,婆婆如能待媳如女,何来不睦,媳妇能敬婆婆如母,怎生隔阂,不是不能,只是都不能放下身段而已。想一想媳妇从出嫁进了婆家门,从此婆媳是要半生相处的,不是一朝一夕之伴。所以当个好婆婆,做个好媳妇,才是家和万事兴之根本。试想婆婆嘴碎,有事没事都要圪嚼几句,每天如此,不要说是媳妇,就是亲生儿女也受不了这磨叨,遇上灰媳妇,就是吵架了。好点的媳妇,听的多了,也就开始装聋作哑,不作声了,此地话叫凉办了。

作者简介
樊肃成,男,退休职工,助理工艺美术师,呼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青城邮讯》编委,神州诗刊二室编辑,呼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