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京都文艺》第23期:散文推荐刘文亮作品
《京都文艺》第23期:散文推荐刘文亮作品
精华
热点
23-06-28 14:19
17691
阅读
关注
作者简介:
刘文亮,男,山东省夏津县人。中学副高级教师,长期从事乡村教育教学。爱好文字文学。
那童年,那夏天
文~刘文亮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记忆中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的夏天是多彩的。每每想起,心里就荡起一层层幸福的涟漪。
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我们这些“不识愁滋味儿”的毛孩子,不懂得生活之苦,总能变着花样儿的找乐, 特别是每年夏天到来的时候。那时的夏天似乎没有现在热,我们也没有像现在的小学生那样多的家庭作业, 放学后,我们便向像出了笼的鸟儿,肆意乱飞。三五知己, 还在没有放学时,就已经约好放学后的娱乐方式,待放学铃一响,便迫不及待的奔向家中。如逢家中无人,大门上锁,隔墙把书包向院中一丢,便奔向约好的地点集合,开始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有时去瓜田扒瓜;有时到树林粘知了;有时下河鱼;有时上树掏鸟窝。变着花样儿的淘,没有一刻停歇。
“扒瓜”最惊险。那时为了增加集体收入, 每年每个生产队都种一块儿西瓜田,多则四五亩,少则二三亩。 每当夏天西瓜成熟的时候,便是我们最大的诱惑季,“瓜把式” 还在西瓜初长成时,便在瓜田中央搭好窝棚, 既方便歇息,更为了看护西瓜。通常几个“瓜把式”轮流,二十四小时都有人看护,要想偷摘个西瓜,可想有多难。但这也难不住我们,大多时候我们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推举一个最服众的人埋伏在瓜田一侧,其他人到瓜田的另一侧,故意大呼小叫,洋装偷瓜,吸引看瓜人的注意力,好让埋伏在对侧的那个人趁机下手,看到他得手后,我们便匆匆离去,到约好的地点,大快朵颐,吃个肚圆。有时也白忙活一场,偷摘的瓜不熟,白瓤,不免垂头丧气,懊恼不已。
“粘知了”最紧张。事先要做好准备,在家偷抓一把麦粒,放到嘴里嚼碎, 再放到清水里去洗,洗的只剩面筋,取一点儿放到长长的杨树棍儿或者竹竿上,便一同奔向树林,闭口息声,蹑手蹑脚,寻找到伏有一串鸣蝉的高树,轻轻举起长竿,小心靠近,对准蝉翼猛的一粘,被粘的蝉顿感危险,一声怪叫,其他的蝉便一起撒尿,四下逃窜,树下的我们不顾尿淋,飞快取下粘住的战利品,高兴的笑了。
“逮鱼”最惬意。儿时记忆里夏天雨多,各村都有几个蓄水的大坑。称之为“湾”。由于常年不断水,湾里便有鱼。每天的中午我们便瞒着家长下湾逮鱼。为了戏水消凉,更为了逮鱼之乐。如果湾水太多,我们搬到村外的河沟去逮。往往采用最笨的办法,用稀泥筑起墙,将河沟儿截成一段儿一段儿的。用盆将水淘干,“竭泽而渔”,这办法最绝,也最费力气,常常一个个都弄成泥猴儿,也捉不几个巴掌大的小鱼,但我们却乐在其中。
“掏鸟窝”最悠闲。但需要平时多注意,多发现,在哪片树林中,哪棵树上有鸟窝,是什么鸟,老鸟趴窝孵蛋多长时间了,估算小鸟什么时候“出飞”......记好了日子,待时间一到,便去掏窝。去早了,或掏到鸟蛋儿,或是掏到没扎毛的“光光腚子”,去晚了,小鸟“出飞”只剩鸟窝了。不过没关系,我们这里树多,鸟雀儿也多,鸟窝多的是。有在屋檐儿筑巢的麻雀,有在屋梁上垒窝的燕子,有在密树叶间筑巢的黄雀,有在大树丫上搭窝的喜鹊和乌鸦, 还有在树干上掏洞当家的啄木鸟、老黄林、夜猫子、蓝靛壳等。燕子窝家长是不让掏的,麻雀窝儿不敢掏,因为常常掏到蛇。掏喜鹊窝最刺激,为了保护幼崽儿,老喜鹊儿会直扑掏窝人的头顶用嘴啄,用爪挠,越是这样,我们越是兴奋。
到了晚上,那时没电,为了纳凉,人们便不约而同的汇聚到生产队的场院里。此时麦收已过,场院里光光的,有的拿着板凳,有的带着马扎,还有的带着布包往地上一铺,上面一躺,听大人摇着蒲扇,天南海北的拉闲篇,更多的时候是听一个叫“瞎二岭”的人说书,什么《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等,听着听着不知什么时候便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突然被家长叫醒,迷迷糊糊走回家,或被家长背回家去。
童年就像一本儿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是自己的经历和过去。童年的夏天就像天空中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很美很美。至今,一想起这些,快乐,像一股泉水涌上心头,忍不住傻傻的偷笑。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20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