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选择深邃与高远:广角长镜,到了诗人陈国胜手里,意在深邃高远。诗歌创作,岀在记者陈国胜笔下,只为仰望蔚蓝……

他选择深邃与高远
——粗读陈国胜《仰望蔚蓝》
作者:吴贻才
收到诗友陈国胜发来的电子书稿《仰望蔚蓝》,是在2023年的6月2日。当即我就发去了贺词:
祝贺兄弟又一部专著岀版!
很快,我收到了回复:
见笑了!还没岀版。
通常,我对诗友们的赠书都是留待慢慢细读的。从来就没有先睹为快或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总觉得来日方长,好茶不怕慢品。
然而——我最不喜欢用到却又往往不得不用的字眼就是然而,我万万没想到,这竟是国胜诗友的一部遗著!他于6月11日随夕阳西下不幸离世。
读一部还留有作者余温的遗著是艰难的。而为这样一部遗著写读后感也决不轻松。虽然我也知道这理由很难为自己的懈怠缷责。正是因为那句自我安慰、盲目乐观、骗人骗已的借口托辞——来日方长,让我误了一趟没有回程的生命列车。以致朝渐行渐远的窗口挥手道别的机会都没有。
而如今,我只能面对着这部遗著,自言自语了。
温声细语,万物心灵相通
《仰望蔚蓝》的第一辑50多首诗。基本上是用第二人称完成的。或者说,是“我”与“你”共同进行的一次次心灵对话。而对话的对象还不完全是一个个能说会道的人,其范围和种类简直无所不及,让人难以想象。计有:
泉、水、鹏、旗、飞、地铁、长城、蘑菇、寒夜、一条街、小纸船、一弯新月、一朵茉莉、一个名字、一种可能、阴冷的小屋、最短的距离、一片故乡的雪花、刮了一夜的台风、故乡额头上的青草、32楼的窗户与叶子、一个坐北朝南的方位……
与这样一些有形无形的物或非物对话,只有触角敏锐和心思细腻的诗人才能做到。
蘑菇的声音很微弱
往往在一场雨后
在离地5厘米的地方
需要细心地聆听
当你路过草地或者山冈
请小心脚下的蘑菇
一双随意的脚步
或者是它的噩梦
在这片茵茵的草场
我凝望你开出的一片
又一片
乳白色的身躯点缀在青草之间
像繁星
像记忆中的
静穆的眼睛
感谢这场雨
让我知道了你的愿望
感谢雨的宁静
让我也听到了
你的声音
这首诗岀现了二个你。第一个显然是指人类。第二个才是蘑菇。聆听蘑菇的声音,需要宁神静气,不能大大咧咧。而且,光用耳朵是不够的,还得调动心灵的触角。
陈国胜平时说话就温声细语,外加神情恬静。哪怕天大的事,到他这里,音高、音量也只控制在能够让人听清楚为止。其音调之平和、悠扬,宛如听一支小夜曲。
也许这样的音高、音量、音调和神情,最适于用来与万物作心灵的沟通,因而也最容易产生轻柔、舒缓、优美、浪漫的抒情诗。
读陈国胜的诗作,还真的要把心情弄平静了才行:
羊蹄甲“花蕊淡淡的芬芳/呛岀了我的眼泪”;“桔色的路灯下/一条街就像一列车廂”;“银河的深处/天宫与神州/就要相握”;“当新月艰难地爬起/有一缕渐远的离愁”;“在二月的这个下午/春阳晒着我的额头/我甘心为你流连/为你流泪”;“故乡的山岗……这个春天/我望见了你额头上的青草”。就连面对最庄严、神圣的《旗》,他也有別于许多高昂激越的誓词,而只是轻柔舒缓地抒情:
我想离你更近
近到只能仰望
只有膜拜
我想离你更远
像时间的哲人
站在远远的山间
平视
甚至俯瞰你
像俯瞰冉冉升起的朝阳
掀动大地
读完了这一辑,我是否也可以轻轻地做个小结呢?
正直、善良、积极、向上,敏捷、细腻、思辩、温婉,是陈国胜为人作诗的主色调。
面对诤友,肝胆赤诚相见

然而陈国胜就是陈国胜,他总是让人意想不到。
在第二辑评论书稿里,他除了一如既往地小声说大事:谈口语诗和抒情诗的创作逻辑。读李献玉的《湘女如玉》 。 谈张爱玲与《半生缘》。为林桂珍的《玉壶冰心》作序。谈电影《夜》对爱情困境的诠释 。也谈如何提高会议新闻报道的质量。
但他突然笔锋一转,语速加快,音调骤升,音量也显然提高了几个分贝。
2010年5、6月间,他竟然凭一已之力,在《五月诗笺》网掀起了一场诗论战。确切地说,是陈国胜与远在河南的五月诗人草根蚂蚁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中原汉子草根蚂蚁是陈国胜喜欢和尊敬的多产诗人,也是五月诗笺网发表诗作数量最多的诗友,日写三五首诗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他的作品大多立意奇巧,意象新颖,语言精炼。这一回却由于发表了几首针贬物价房价飙升的诗作,陈国胜对其极而言之的立意“无论如何不能认同”。于是他坦诚为文,推岀:
《可疑的反抗——谈谈草根蚂蚁<不买>(外二首)的立意问题》。
草根蚂蚁当即接招应战:《诗人应该说什么》?
陈国胜接着推岀:《诗人,擦亮你的眼睛》。
那边草根蚂蚁和颜悦色:《和国胜老兄谈视力》。
与此同时,不同地域不同生存状况的诗友们纷纷跟贴、撰文参与讨论,话题涉及诗与时代、诗与生活、歌颂与批判、政治与艺术多方面的内容,诗网和QQ群里一时间唇枪舌剑、电光火石。碰撞岀来的思想火花,灿然诗界。
最后,陈国胜以《回家——对<不买>讨论的自我小结》为终止符,完成了这场生动活泼的真正意义上的诗的讨论。
针对这场诗论战,时任五月诗社社长、著名诗人桂汉标总结说:
……这些年来,文坛诗苑的评论界,早已被“物质化”“市场化”“官衙化”搅得很不地道很不干净了。不是天花乱坠的叫卖炒作,投桃报李的相互吹捧,就是各怀鬼胎“搏出位”“泄私愤”的各自叫骂;不是故作高深数典忘祖的概念游戏,就是狐假虎威欺世盗名的霸权话语……正常的平等的严肃认真与人为善的学术讨论已是“物以稀为贵”了!我们五月诗笺网这一次毫无亊先策划、自然而然展开的诗歌讨论,虽不能说有多高的水平和多深入的探讨,但味道纯正,严肃认真,平等和谐,体现了学术讨论的正道与规范,为今后在诗网上开展文艺批评开了一个好头。而引发这场讨论的陈国胜,以自己的真诚、担当、学识和赤子之心,对于活跃思维,活跃诗网,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自然得到众多诗友的掌声。
几年前,草根蚂蚁不幸病故。而今,陈国胜也紧随其后。这一对诤友哥们,都到天国作异域釆风去了。不知见面之后,会不会又争论起来。
步履坚实,诗人情倾粤北

第三辑散文,收进了陈国胜在韶关电视台工作时的部分通讯、特写和人物专访。这些文稿,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城市的一段历史。这些镜头,生动地展现了岀镜人物的笑貌音容。
一条突发新闻的诞生
——市区11.3火灾事故报道侧记
韶关“5·2”特大洪灾抢险记
战斗,仍将继续
——韶关市首宗团伙贩毒案追踪
栏目同携手,综艺绽新花
——韶关台和广东台联合摄制综艺晚会《情满瑶山》小记
怀念霍英东先生
一封烈士的遗书
故乡,从未陷落
……
陈国胜自谦地说:这些散文,也算给那个青春的年代留下一点痕迹吧!
能给自己的青春年代留下一点痕迹是弥足珍贵的。然而我想说的是:陈国胜在韶关电视台工作了13年。时间虽不算长,但足够他磨枪练笔——无论是摄像枪还是写诗撰文之笔。正是由于诗人、记者陈国胜,在粤北这片家园步履坚实、对韶关这方水土情倾如注,于釆摄录制和文编诗创诸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才有了他随后到深圳的事业发展和如鱼得水的恣意翱翔!
广角长镜,意在深邃高远

最后一辑《仰望蔚蓝》,收进了两部电视专题、为深圳实验学校创作的两首歌曲,以及几张纪录片、微电影海报。虽篇目不多,却最能体现陈国胜的专业水平和创作实力。
2015年4月,深圳实验学校30周年校庆迫在眉睫,准备工作有些紧张。校长衷敬高万万没有想到,陈国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己撰稿、自己拍摄、自己编辑,竟高质量完成了校庆专题片——《风起蔚蓝》。片子在庆祝大会上气势磅礴的诗意呈现,受到深圳市领导、省内外来宾和实验师生的赞叹,为30周年校庆活动的圆满立下一功。也让校长见识了陈国胜的专业水准。
2020年5月,由于疫情的原因,校庆活动无法开展,正当大家以为35周年校庆就要无声无无息地过去之时,陈国胜编撰的学校公众号文章《我是实验人——献给深圳实验学校建校35周年》,瞬间点燃了实验人的激情。文章发布不到10个小时,阅读量已近7万,校友和师生留言评论上千。而文章中插入的三个小视频,包括三首原创歌曲。其中《我是实验人》的词曲作者,就是陈国胜。他把自己对实验学校的深情厚谊融入歌曲,引发了实验人深深的共鸣,感受到莫大的自豪和荣耀。
对于陈国胜的专业水平和创作实力,衷敬高校长在本书《序言》中骄傲地历数:
深圳有不少学校,为了搞校园影视花了不少钱,光一个演播室的装修和设备就花了一两百万,但学校电视台却没有真正搞起来,原因就是没有具备专业素养而又愿意付出的老师。
而在陈国胜的张罗下,深实高中部花季电视台花钱不多,却做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台的标杆。
2010年12月,高中部花季电视台以优异的表现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全国百家校园电视台;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校园影视大会上,花季电视台更是成为全国唯一被中央电教馆和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选中,向全国中小学推广的校园电视台。
2017年,陈国胜撰写的论文《高中校园电视台运营策略探索》获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论文评比一等奖。
2021年3月,他随队到广东省河源市连平中学拍摄支教活动,短短两个半天的时间,就拍出了一部清新感人的原生态纪录片,流溢着对山区孩子的爱,对山区教育的拳拳之心。
这些年,由陈国胜主创的微电影和纪录片,有近十部荣获全国一等奖。
2019年,在广东省首次校园影视资源评比中,陈国胜创作的微电影《风吹麦浪》、纪录片《童年,减去的一张试卷》双双获得一等奖。
2018年,陈国胜被中央电教馆和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评为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先进工作者。
作为深圳实验教育集团影视中心主任,陈国胜除了高中部大量的采编摄影工作,为同学们开设《新诗鉴赏与写作》、《微电影创作》等选修课程,还指导和协助集团各学部的影视工作。每到重大活动,总能在不同学部看到他手持摄影机忙碌的身影。每一部重要作品,从立意、拍摄、撰稿、解说到后期的编辑制作,他都倾注着自己的时间和心血,倾注着源源不断的专注和激情,有时为了赶拍微电影,他甚至连续十几天都不回家。
在深圳实验学校工作20多年,陈国胜用镜头,用鲜活的影像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见证了实验人的耕耘和奋斗,为实验文化的传承,为实验精神的传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低调与务实,在陈国胜身上体现到极至。在深圳实验学校,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会写诗。
专业与业余,在陈国胜身上更结合完美。影视摄制与诗歌创作,竟如此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还是桂汉标老师了解他的学生:陈国胜尊重自己的所见所闻,忠实自己的真切感受,从许多细小的角度,表现那些“永恒的、永远重大的、普遍美的事物”。而融汇在每一首诗中的,总是那些动人心魄的“事物的光荣”、“未来的光辉”和“春天到来时的曙色”。
广角长镜,到了诗人陈国胜手里,意在深邃高远。
诗歌创作,岀在记者陈国胜笔下,只为仰望蔚蓝。
(2023年6月27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