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小龙
主播:陈 霞
长棉花是个典型的功夫活,也是技术活,其中“打钵子”又是最关键的一着。
所谓“打钵子”,就是用打钵器打制成像钵一样的土坯模型,简称“打钵子”。
还有一种叫“打营养钵”的说法。所谓“营养钵”,就是用盘熟的营养土做成的钵子,人们习惯把它叫做“营养钵”。
营养钵也类似于培育棉花苗的土坨或土球。像大一点的手榴弹,也像小一点的茅台酒瓶。所不同的是,瓶口处不是凸出的,而是凹型的。
凹处正是用来点放棉种的土窝。一般每种一棵棉花,就需要打一个营养钵。因此打钵子的工量比较大,也比较繁。
每年,农户对打营养钵都非常重视,早在腊月冬天,就纷纷着手做准备。

在下茬准备长棉花的田头,选择一块地,作为育苗基地,人们常把它叫做“棉花床”。
棉花床的大小,也根据大田的面积按比例确定。一般有经验的农户,基本把握在一个棉花床恰巧栽一块大田,正好差不多,宁多勿少。
先将选好的田块做成长方形的棉花床,四周垒好田埂边框。
然后,将中间的地块挖翻,并浇上粪肥冻晒。过几天再反复挖翻,拾去瓦砾碎根,保持土壤干净无杂物。
将田土冻晒得足够疏松,盘熟得足够细腻,这就是所说的营养土了。
除了制作好营养土层,同时还需准备一些筛土。用一个大眼的铁筛子,将晒好的土一锹一锹铲到筛子上过,筛下细腻而均匀的土。

然后堆好盖上塑料膜子,不能让雨淋湿结块,留着营养钵下种时布土用。筛土,实际也是更精细的营养土。
大概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就开始打营养钵了,正式进行棉种育苗。
一家动手,家家跟上。此时的田野上蓝天白云,出现了春天里第一个忙碌的场景,也是一道倩丽的风景线。
首先将准备好的冻晒土上水浸透,然后待土壤七成干时,打制营养钵。
此时,把握好土壤的水分也是关键,过烂时打的钵子不成型,容易瘫软,过干时打的钵子又没有粘性,容易散落。
专门用来打钵子的打钵器,也至关重要,那大与小、长与短以及灵活度,在购买时都要考虑,关键是要用得合手。

细着的人家,在器钵里面还擦点油,便于好入土,脱钵子时也不粘土。
多数人家则是准备一些草木灰,打一个钵子蘸一下草木灰,同样起到脱钵不粘土的作用。
打钵子完全靠臂力和手劲,须紧紧抓握住铁制的打钵器,并一按下去切土到底,足够压实钵器内的土壤,然后脱出的钵子才会不散松。
为了防止磨伤手皮,人们干这活一般都很小心,戴上厚厚的手套,即便如此,稍不注意手上还是会弄出水泡来。
有人说,那整个打钵子的工序,不亚于窑厂做砖坯。
打好钵子后,整整齐齐摆放在棉花床里。咋一看,就像一个个独特的工艺品,非常壮观,也非常美观。
然后给棉花床慢慢上水浸透,再在每个钵眼上放置棉种,接着将事先准备的筛土布上。

布土也有讲究,过厚容易压种太深难发芽,过薄又容易让棉种裸露不生根,要不厚不薄正正好。
最后盖好塑料棚,即“棉花棚”,到此就基本算完工了,只等棉花慢慢出苗生长,而进入后期管理。
到了麦收季节,农户们就开始移栽棉花,在老家这里也叫“秧棉花”。秧棉花也需要先在田里开好塘,大概不到一米间距开一个塘。
然后一个个放上营养钵棉苗,扶正壅根,回土踩实,浇水实根,一棵棉花就栽好了。
秧棉花最辛苦,因为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干这活总是汗流浃背,十分煎熬。
从硬土开塘,到起钵子、挑钵子、放钵子,从压实根土,到挑水、浇水,全都是体力活。关键是脚下踩的全是麦梗桩,一不小心就戳了脚。

只有干过这活的人,才能感受其中滋味,也才会有这深刻的体会。
正如有人说过,一朵棉花一串汗。这一季的棉花,白白朵朵,远看像珍珠,其实却朵朵浸透了农户们的汗珠。
无论是打钵子,还是开塘栽棉花,生长在那个年代的我,这些农活都干过,也常常把手磨出水泡来,至今记忆犹新。
其实,这打钵子也是种植棉花的一种创新,是老百姓多少年来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在老早之前,人们还没有这工艺和水平,而是直接点栽,或用棉种拌土,或用手捏个土球,更费时费力,且出苗率低。
直到后来,有了这种新技术推广普及,人们种植棉花的水平和效益才大大提升。
俗话说,苗好等于半成收。听当时的老农说,这打棉花钵子育苗,确实有着许多好处。

最主要的是,能错开季节,提前播种,起码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的生长期。
同时,用营养钵育苗后,根部泥块大而实,即使是大热天移栽棉花,苗也不容易受伤蚀色,栽到大田即可生长。
农户们看着一棵棵健壮生长的棉花苗,就等于看到了希望,心里美滋滋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如今老家这里好像也多年不长棉花了。这打钵子的农活,似乎也渐行渐远,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虽然仍有少数种植花卉的,有时还需要打钵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多数改用打钵机了,或干脆使用一次性盆袋,也不再使用打钵器。
那些打钵器农具,早已束之高阁,街市上也早就没有卖者,再过多少年,或许也能成为收藏的古董之物。
以后的年轻人们,不一定知道还有打钵子这个农活,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打钵子这个农活却永远不会忘记。
(2023年5月8日)

作者简介
袁小龙:江苏兴化人。长期在农村乡镇工作,后转岗市级机关。曾经写新闻、写公文,现试图用文学形式记录生活。常有散文、随笔、诗歌、小小说,散见于各报纸、杂志及网媒平台。

主播简介
陈霞:网名 璀璨中的凋零,安徽合肥人。喜爱读书,酷爱诵读,追求用自然的诵读声美化生活,愿我的声音愉悦您的心情。信奉:不以小善而不为,不以小恶而为之。

声明:本平台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