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友/文图)在新蔡县棠村镇街北边的徐庄,一家手工粉条制作作坊正在热火朝天的忙乎着,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徐家传统红薯粉条制作技艺,每年到了红薯的收获季节,各个村庄庭院、路边更是手工制作粉条的场景,多数农家掌握了这门传统工艺。

 红薯粉条,又称红薯粉丝、粉皮,是一种传统名产,已有百年的历史。而新蔡棠村徐家的手工红薯粉条,久煮不烂,清香可口、食法多样,是利用红薯淀粉做原料来纯手工制作的,人们餐桌必不可缺的一道美食。

 徐家手工粉条制作技艺如今在新蔡已有百余年历史,从清末流传至今,主要区域分布县域红薯主产区棠村镇、化庄乡、杨庄户乡、涧头乡等乡镇,该区域地势平坦,由于历代受淮河和洪汝河的冲击积淤,土壤疏松有着种植红薯得天独厚的优势,种植的红薯,淀粉含量高,无大气污染,无污水污染,是天然的难得的农家副产品。棠村镇徐家手工红薯粉条是传统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之一。

 徐家制作的手工红薯粉条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韧性好,拉力足,好吃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营养丰富,而且耐储藏,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这一传统制作技艺,已历经几代传承,形成了熟练的工艺流程:淀粉原料(不加任何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之类的添加剂,属纯天然绿色红薯淀粉)→制芡糊(边勾兑边搅拌,以使其黏稠适中)→合粉揣揉→捶打漏粉成型(要用力适中,快慢均匀)→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切断上挂→冷凝→冷冻→解冻干燥(凉嗮)→成品出售。特别是第六代传承人徐洪波,自幼跟随父亲徐学颜学习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制作技艺,通过多年的实践,熟练掌握了这个传统制作工艺,其主要特点是当粉料表面光滑无疙瘩、不粘手,温度降到25℃左右时,用手抓起一团粉料让其自由下流成丝,下流速度不快不慢为最好,这样丝条不粗不细。制作的红薯粉条深受食客的好评,产品远销新蔡四邻诸县、市及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目前,徐洪波在棠村镇徐庄村建设了专门的加工生产手工红薯粉条工坊,广泛培养传承人,并成立了河南薯家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以红薯为主的农副产品的开发与深加工,并把手工红薯粉条这个产业链做大做强。进行了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