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时言无骨,小句习习近天伤
——挑些季羽的诗说说
阿坚
太善好的人,不易写出太牛逼的诗。季羽的诗写得欠狠,多愁善感的一江春水里,我要在他的诗里找到骨头,比如 «如鲠在喉» 中 “善良,像一块儿骨头,卡在我们的喉咙里”,确是如骨之句,后面看见秋叶欲落的闪烁,只能惆怅自理。
孝是善之一鼎足, «德陵桥»桥之两端,联牵以儒家之绪,“母亲走了,我做儿子的日子就没了”。朴素之句才是落地的存在。
«醉酒中年» «酒徒»确是酒人才能写出的,前者的 “空酒瓶垒出居酒屋” ———那是用炮弹壳垒的,弹头和弹药呢? 都射向了虚无和块垒。后者的酒间 “遗言” 说也少有人如此表达,两诗仍可再删些句子就更结实。多用了字,等于多花了钱,不值。
«怎舍得见你» 标题即是诗眼,有狄金森风,但诗嫌长。«喜欢» 也是情诗范。可理解作者臆中情色很足,披露出来就像带着口罩接吻。色而不淫,引而不发,情诗的底蕴必有色。而 «冷风恋着冬雨» 有高中生的单纯,却无更 有质感的腴美。 (此三首诗未编入———编注ꎮ)
从其诗辑来看,古今中外的诗他读过不少,一出手便 知他是近诗之人。会欣赏好句到赏出自己的好句,有百分之一就不错了。 «秋天的地铁出口» 独到,新致,如第一段的 “每个站口,人像从土里长出来的苹果。” 到第三段尾句的 “看见地铁出口就像/ 看见了一个想法在口中/ 有着苹果味道的融化”。此两句与庞德的 «地铁站» 的 “黑 色的ꎬ 湿漉漉的花瓣” 有异曲同工,这首放到现在诗坛上 是无愧的。
«医院的哭墙» 前半段是诗,后半段是批判稿,不谐。而第一首 «夜归» 意象不多概括多,是谁删了里面的血肉。
厚道之人,诗辑要薄,但 «孤独客» 需留,我喜欢。
2021年10月7日于古城
一个诗歌发生的样本
席亚兵
季羽结集出版他的第一本个人诗集,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一点我们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他上初一时受到一位喜爱诗歌的语文老师的影响,结果现在与我们都认识了。这个“我们”可以直指五湖四海,中国诗坛的峰峦丘壑几乎都被他拜谒过,都投去了他的致意。通过他也能感觉到这个诗坛很明确地若有若无地存在着。季羽虽在北京活动,却特别像李颀、贾岛那样的诗歌游方僧,同时,还真跟他们一样可以归于燕赵诗人,算得上有一身游侠气。季羽打小从河南夏邑来到京郊卢沟桥,义务教育阶段进了海淀的优质校,并在那里接触到诗歌。一接触诗情就没有退潮过,从那个开始萌发诗歌自我意识的“巴沟少年郎”,一直走到了在诗里讨命的中年。
季羽花费大量心血,让自己化身为一个诗歌机构。我记下了贵州诗人饕餮将机构的牌匾夹在腋下,登上诗歌的专车,表情和姿态显出一贯的多疑状的情景。贵州诗人个个能将自身就变成诗,诗作相比之下宁愿只是他们歪斜的倒影。但华北(比如北京的早期诗群)和没受俄风影响时的东北,诗歌也有好多野生的大地气质。季羽很惦记一个经历极为骇人的东北诗人阿橹,还有一个卧夫,我以前也看过东北诗人马志刚的诗集,记住了里面的一段诗,
小时候,感觉父亲很伟大,
长大后,发现父亲不伟大。
小时候,感觉从桥这头走到那头很长,
长大后,发现从桥那头走到这头不长。
季羽的一大类叙述语调,和里面透露的天真机趣,也经常能感受到这个气息。比如他的《诗歌随想》,抒发爱诗的情感,不存一点心眼。他写农村老家的诗,写给母亲的诗,都是这种写法,感觉是动用了白话文作诗以来最原始的诗歌技法。他写给母亲的思念诗,在语句朴实无华的流淌甚至滴滴答答中掀起了情感的狂澜。写农村和母亲的诗,在新诗中并未形成一个传统,因为它缺少西方诗歌的参照,不是一个现代的话题。海子把这个题材象征化,多少让它出现得不是足够古怪,但既然挥舞新诗之鞭,总挡不住有人要让这类诗情像地砖缝里的野草一样顽强生长。
季羽是一个在北京长大的诗人,他写的就是北京。但他幼年时在农村生活的那段小小的尾巴,硬是把他对北京的感性变成了老家一样的而非文化感的北京。他迷恋西边的玉渊潭和颐和园,把它们也写得像在田野里漫步那样寻常和亲切。从诗歌文本透露的真实信息来分析,季羽表达了这样一种城市概念,既没有符号的过载,也不是草根的狂欢,而是世眼法眼齐观的清白清净。所以,他写地铁和高楼,写公园和咖啡馆,写街道上的树木和晨昏寒暑,就跟要用白话写出诗意来一样,要依照自己极鲜明的、没有分别心的、纯田野状态的生存经验。
他也会奔向一些非常外在的要素,以至于这些要素对短暂的人生来说成了本质。比如饮酒,乐于认为自己思想很深刻地是个酒徒。酒的文化一定是个文化,不可能低于文化或成不了文化,喝咖啡是否文化则尚可存疑。酒是一个传统文化,是世界普遍文化,更是当代的文化,生存的文化和职场的文化。季羽的诗歌不断地观照酒,因为它很自然地引发了他的诗兴。写酒对他来说很本色当行,应对自如,也时常写得很生动。由于诗歌营造能力还在进步的路上,所以还待写出更非凡的作品来。
通观季羽这本诗集中的作品,会发现一个人接触并喜欢上诗歌需要机缘,但这个机缘更深的含义,则是某种个人一定感受到了的性情内核。你可以通过模仿来获得某种内核,但更独特的气质禀赋则影响你去模仿什么。不平而鸣的诗言志是一种类型,通过文字的神秘性揭示感官的深度是一个类型。季羽的诗兴,非常容易落脚到一些引发生命感悟的素材上,就像他的“志”。比如一片落叶,一只死鸟,死寂的鱼缸,或一道光影。在诗歌传统中,这种意象并不陌生,但从他建树自己的诗意这个角度来看,显然更是他与诗歌发生关系的内在机缘,可以笼统地说是他写诗的善根。
他接着也爱写湖水、四季和城市的晚霞,这些也不是浪漫也不是象征,而是围绕那个贯穿他所有作品的天地玄思,佛味空观。一片树叶可以落了一遍又一遍,湖水可以总是被他以从不衰竭的兴致看到,一次次打翻的是他的内在。
季羽在写诗上没有戒律,在城市的巨大运行中的每一刻似乎都能写诗,在来与我们碰面的路上也会写出一个断片并当场朗诵一下。他朗诵的语调很有助于理解他谋划策动起一首诗时的轨迹。总是一个一个短小的陈述句,或一串即兴弹奏的音符,竭力从里面溅出点什么东西来。一会儿是理,一会儿是禅,意象和起兴都为这些短促突击的目标服务。这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无法归入西诗谱系而在本土发生的诗风,汪国真的新文化和新中国改造出来的诗,和席慕蓉没有与古诗传统发生过断舍离的诗。朦胧诗和稍早时的一些诗群其实是更复杂一些的这类诗,语气都相似。
所以,虽然季羽现在口袋里一直揣着拉金的《高窗》,也的确喜欢抬头看看夜间的万家灯火,认为它们是生长在峭壁之上,但感觉他的诗歌成长期还是跟西诗猛烈的时代错过了。他在因袭时感觉诗歌的观摩量并不少,却又像在从头写一种诗,资源又微量又不明。一个不对诗歌坚持痴迷、也坚持要抒发自己性情内核的人,是很难在这些资源上成长起来的。但从诗歌的生态上来看,像汪国真那样的极地苔原也是能生长出点点绿意来的,呈现的质朴平芜还会逆袭出一种新鲜感。季羽的诗好多地方容易平板,板结,熟滑,但不排除每首诗都有诗意被意外发掘或被强行压榨出来。这也符合口语诗中每首有一个诗意浮出就行的情形。
季羽对诗歌热爱得那么质朴大方,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算个诗痴,但不像李颀那样“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石斗”,在职场上看起来比我们所有人都成功。像李颀、贾岛那样热爱诗歌本身是不容置疑的事,但我还是感到当代诗人无论与古诗的环境,还是西诗的环境比,都已经不同了。阿什贝利不喜欢洛威尔对诗歌的态度,我们现在更觉得不会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认真地阅读理解季羽的诗,首先感到他是一个健康的写诗的样子,诗歌在这种情形下帮助了人。其他相反的情况下诗歌也能帮助人,但一定还大量存在其它错位的情况。诗歌与际遇不错位时一定是个好事,这需要辨析,也是动态的。
季羽是我琢磨诗歌内在嬗变和外在生态时,都感觉到的一个有关诗人和诗歌产出的样本。在你认为他还有待向成熟的诗歌迈步的时侯,你也发现他已经注定会让诗歌扁平化。诗歌心智在发生一个社会学意义的转型,只要他出自气质禀赋的无来由的诗弦给拨动了就行。他从来龙和去脉上都偏向一个性灵诗人,也其实算个本体诗人,极端一点就会好辨识,但混杂的气质在诗艺的补养下会更耐寻味。
2023年3月
附:
季羽诗选
冬夜路过医院
活人还在争吵
死人已经沉默
医院门口
冬日的夜幕低垂
下水道的臭气弥散
再寒冷
车站总有人在等车
记忆的箭
在心口穿过
病逝的母亲
尽管已慢慢远去
我还是觉得
她就在这家医院的病房里
受着病痛的折磨
等着儿子下班来给她打饭
空镜子
搬走的理发店
镜子里
空空如也
曾经多少张脸
带着满头的荒芜
进来
削掉多余的岁月
给未来留下
一段成长的空间
离去
悠悠的音乐伴着
愉悦的对答
亦或剪刀嚓嚓的沉默
如今只有空寂
映着残破的白墙
窗户不翼而飞
其间有月亮
一头撞进墙里
拾荒者背对镜子
坐在无门的台阶上
雨水在初降的
幽暗黄昏里闪烁
漂流瓶
我们生活在
平行的世界
遇到的每一个人
都是另一个自己
生死相依
这虚无的影子
不是空的
是一个一个
巨大的岛屿
漂在水的废墟之上
彼此瞩望
飞鸟月夜滑行
简要的呼应
才是生命的需要
目力所及所不及
皆是浩瀚的天空
到处都是年轻的水
用爱写下生命的密码
装进漂流瓶
奔向遥远的天域
在水的颠簸的信仰里永恒
持灯的使者
有一种恐惧
是对着未来
会如临深渊
我们需要跨过危险
在深渊上架一座桥
做持灯的使者
腰系一个铃铛
风藏在铃铛里
与我们同行
把几十年宽
几分钟长的时间
踩在脚下
跨越铅色的水到彼岸
背弃那些主导者
拿未来许诺的假面
点亮内心独立行走
灯光闪烁照亮前路
铃声悦耳野兽不敢近身
身体就像一座宫殿
里面住着圣贤
幸福如影随形
风再次把铜铃吹响
练习孤独与圣贤对答
恐惧烟消云散
空的永恒
我们都是带肉的骨头
每天都在街上走
进出的门都很窄
除了拥挤没有任何感受
八百年的京城六百年的工艺
中间的我们又算得了什么
来去就像把字写在纸上
纸用来卷烟燃了
烟和灰随风去了
生命的结束
都要从那扇窄门步出
如同当初步入时那么拥挤
沙子在风中的声音
停不下来,停不下来
然后沉寂
挤压,回到岩石,又风化成沙
一百万个轮回又算得了什么?
那十亿恒河沙
孤独客
大概是怕我跑掉
老婆嫁给了我
大概是觉得我闲
给我生了个女儿
于是我更加忙碌
除了家
哪儿都去不了
只能在屋子里转
钱是我浪费生命
苦干挣来的
却被老婆拿去
当作特权
她也不乱花
消失在房子
车子,裙子
孩子的兴趣班里
虽不情愿
但我清楚地知道
我能容忍什么
好在家边有个公园儿
烦了就到里面转转
看看那里的大树
觉得和它们交流很开心
一会儿就释然了
季羽,字木之,本名樊杰,1976年生于河南夏邑,1985年随父母迁居北京,现从事国际贸易工作。90年就读于北京十一学校时,受语文老师影响,喜爱诗歌,一直坚持诗歌写作。并常年收集当代诗人资料,渐成规模,拟建当代中国诗歌文献馆。
附:近期重点关注专题栏目——
“未来诗学”往期文章
2023年5月,活跃在中国当代诗歌现场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学者,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代诗歌困境和危机”的专题研讨,这场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和诗学理论,引起了极大关注。根据这场讨论的主要参与者一行、王东东、张伟栋等人的建议,南方诗歌开设“未来诗学”专栏,用以刊发关于这一主题的有关作品。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诗歌的时代,南方诗歌秉持“开放、包容、自由”的诗歌精神,欢迎争鸣,并希望为中国新诗的未来,找到更多的共鸣!
六人谈|当代诗歌的困境与危机
候乃琦|当代诗歌困境现象之观察
梁余晶|困境,但非绝境
楼河|历史主义诗学是必要的还是可怕的
蔡岩峣|不仅是语言还有语言对应的生活
吴虑|“绝境”,或曰一次换轨
李照阳|诗歌史的终结,经验写作、自我与诗的更新,及AI的冲击
李少君|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
张伟栋|小诗人时代的忧愁
楼河|说你有病,给你开副毒药
彭杰|当代诗歌中的“不满”
楼河|“大诗人”的不可能
箭陵霄|异构诗学批判当代诗歌散论
吴虑|怎样“换轨?兼及“幽微”的革命
阿西|稗类、扮相、炫技及尺度
刘萧|未来诗学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目录
姚辉:落日在黄昏被悬空了两次
“细读”:侯乃琦|可仔的残酷童话
“未来诗学”:楼河|历史主义诗学是必要的还是可怕的
蒋芸徽:山与诗的盘旋(组诗)
“他山诗石”:陈子弘 译|维贾伊·瑟哈德里诗选
宇恒:咖啡馆的夜
“崖丽娟诗访谈”:李海鹏|齐达内说过,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做马赛回旋
钟鸣:当我们遭遇熟词
“未来诗学”:蔡岩峣|不仅是语言还有语言对应的生活
孙文波:唯有时间如刻刀
王春芳:现实总在秘密流淌(系列组诗5)
“未来诗学”:吴虑|“绝境”,或曰一次换轨
淳本:我有兰草兮九畹
梁小静:当我们面对自然
郑越槟:晦暗者的摩灭之夜
张铎瀚:举着火把切近语言的某条大路
“细读”:侯乃琦|诗的侠骨与柔肠
“未来诗学”:李照阳|诗歌史的终结,经验写作、自我与诗的更新,及AI的冲击
谢健健:在合唱队伍之间
“90℃诗点”:张新泉&张媛媛|从词典中救出诗
“未来诗学”:李少君|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
“未来诗学”:张伟栋|小诗人时代的忧愁
“未来诗学”:楼河|说你有病,给你开副毒药
李雅倩:向命运偷取阳光
“细读”:陈啊妮|用一个纯粹诗人的名义给诗歌命名
“未来诗学”:彭杰|当代诗歌中的“不满”
“品鉴”:江雪|月亮与极地:诗学的游荡与重生——杨子论
冯晏自选诗:关于大自然(八首)
“品鉴”:麦种|“否定”诗力说——读李心释《非有非无》
“未来诗学”: 楼河|“大诗人”的不可能
张曙光:沉默也是一种言说
洛白:柴火还在夜色的人间闪现
“未来诗学”:箭陵霄|异构诗学批判当代诗歌散论
胡了了:磷火多么美
“细读”:滕建猛|蚂蚁和铁早已烙下深深的印迹
李双:闪电的入口
“未来诗学”:吴虑|怎样“换轨?兼及“幽微”的革命
北野:山海记(组诗)
邹弗:黄昏就要来临
罗振亚:永远走不出父母的那片天(组诗)
陈涛:落樱的乐章
康宇辰:经验的苦味
萨仁图娅:端午,致敬一条江
“他山诗石”:海 岸 译|狄兰 . 托马斯:诗艺札记
“未来诗学”:阿西|稗类、扮相、炫技及尺度
“未来诗学”:刘萧|未来诗学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崖丽娟:粉墨年华(组诗)
洪仕建:停止募仿生锈的野火
“他山诗石”:高兴 译诗选
梁小曼:日也西行
江非:当风变得更暖一些时
黑陶:灶仓,有着最古老守时的黑暗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