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消失的俗语(三)
樊肃成/呼市
“瞎捻儿猪,不吃粉渣拱墙头”。这俗语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养猪得喂饲料,过去酿酒做醋余下的醋糟,酒糟,磨山药粉面剩下的粉渣,还有糖菜渣子等,都可做饲料喂猪。但猪有个特性,就是用猪喧子拱地,这是基因遗传,猪在未人工训化前,如此做法,是为了寻找地下的植物根茎当食物,训化后此本事并没改变。瞎捻儿,本是指点不着的导火索。单说瞎捻儿,也是此地人常说的一句口语,指其人什么也干不成。但是瞎捻儿和猪一组合,就成了特定的俗语, 这俗语,喻人一根筋,冥顽不化,只认死理,不懂变通。
“葱辣鼻子,蒜辣心,辣椒辣的眼睛红,芥黄辣的你鬼抽筋”。这句俗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辛辣调味菜的一种认知,在使用这些东西时,它们会对相应的器官产生刺激性,刺激性最大的是芥黄(芥末),它会产生多器官的反应,吃过它的人应该都有感受。
“ 家有千万,不吃白萝卜就饭”。此俗语是山西人常说的,呼市又是走西口山西人落脚最多的地方,山西人节俭,才有此话,因萝卜可消食,促进消化,白萝卜当下饭菜,肯定费饭。
“白天游鹰走四方,黑夜熬油补裤裆”。这条俗语,是指人不务正业,每天象刮野鬼一样,在外瞎混,到晚上回家后,点灯费蜡补磨烂的衣裤,此话也隐射坏女人,系不紧裤腰带。
“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汤汤正好好,”也有人说七分饱。莜面是武川土黙川一带的特产,也是绝美的面食,但它不能吃的十分饱。因莜面耐饥,此地有: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的俗语,受苦人都爱吃莜面,因它有吃多肚胀特性,所以莜面不能吃的过多,吃完莜面再喝上一碗蒸锅水,最是入法。
“懒汉听风,听了一冬,让他做营生,他说你听这风”。这是讽刺懒汉的俗语,有的人什么也不想干,此地有口语骂懒人:懒得脱了骨了,一让做营生就找借口。本地一年四季下雨不多,刮风到是常事,所以'就有了上述俗语,这种人,也应了此地的一句口语叫:“怕风促死了”。
“x素xx图,卖的三百六,不够x营子凑”。这是呼市郊区广为流传的俗语,那时候,百姓都穷,许多男人娶不上老婆,即使娶上妻子的人家,孩子多日子也不好过,而俗语所说的这些村庄,又紧挨着通往呼市的官道,东来西往,流动人员川流不息,中途打尖食宿也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许多妇女为了生存,无奈之下开门做起了皮肉生意,才产生了这条俗语。另外,当时在农村就有拉帮套之陋俗,光棍汉找上需要的人家,协商妥当后,从此就组成了一个畸形家庭,光棍可在其主家吃饭,也可和女主人发生关系,大家心照不宣,光棍地位和长工差不多,除了给主家白做营生,帮衬着主家养家,自己也只是能解决本身生理问题而已。如今生活都好了,此现象早已不存在了。
“花了钱,免了灾,就顶口里刚上来”。此俗语是走西口的先辈们经常说的,出口外就是为了挣钱,但口外也有许多见不得光的事,受了欺负的山西人,一般都会忍着,花钱能摆平的事,宁愿花点钱了事,过后安慰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从头再来。

作者简介
樊肃成,男,退休职工,助理工艺美术师,呼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青城邮讯》编委,神州诗刊二室编辑,呼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