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扬评词:疫灾泛滥,百姓心焦;黉苑书生,宅家苦读。兔年大吉,黎庶欢欣;学子梦圆,奇戈凯奏
——试析本曲社会和学校、家长和学生同一命运同一理想穿插对照叙述描写的艺术手法
隆光诚(广西南宁)
抗瘟三载倍辛艰,时常震胆惊心。尘海茫茫,怒浪涌千寻。勇横舟、凝神驾棹,长咏高吟。黉苑学子,岁月如金。冬寒夏炎,竞陶分禹寸,惜取光阴。
癸卯初春,黯雾消、清旭穿云照临。共同忻幸,梦蟾宫、气扬眉展欢忱。石榴似火,辉映遥岑。出鞘奇戈雄剑,相携凯奏佳音!
一、词牌曲牌
“折桂令”既是词牌,也是曲牌。作为元代散曲“曲牌”的“折桂令”,它是由作为唐宋词“词牌”的“折桂令”演变过渡而来的。作为唐宋词“词牌”的“折桂令”,初名“广寒秋”,词家代表人物有唐代的张养浩等人。“折桂令”演变为“曲牌”后,又名“秋风第一枝”、“蟾宫曲”、“天香引”、“折桂回”等。
此“曲牌”类属北曲,双调,用于剧曲、套曲或小令,是昆曲里一支用途极广的曲牌,又是京剧、昆曲两界演员尤其是武戏演员极其熟悉的曲牌。其“正格”为倪瓒的《折桂令◎片轻帆》,格式为双调,十一句,五十三字,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一叶韵。“变格”主要有张可久的《折桂令·西陵送别》等。
本词所依“白无咎体”实际是元曲作家白无咎自创的一个品牌,类似宋词中的“自度曲”,全曲一百字,唤作“百字折桂令”。白无咎,名贲,字无咎,祖籍太原文水,南渡后居钱塘。善画,能散曲,是元散曲史上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太和正音谱》称其曲为上品,“如太华孤峰”。代表作有《鹦鹉曲·渔父》、《百字折桂令》等。
二、诗意赏析
本曲双调,十九句,一百字。前段(上片)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
前两句中的“三载”,既是全国人民“抗瘟”的三载,也是全国的莘莘学子“逆商”突显的三载,这里面的“艰辛”人人都经历过,感受过,其艰辛之“质”、之“量”、之“度”,一言难尽,也极力免谈,作者只用一个“倍”字就让我们由情及景地联想起三载以来各人情况复杂多样、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的“抗瘟”之“象”,从而使情感的心弦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一致的同频共振,此时此刻,你想,那心酸的眼泪肯定是不由自主地噗噗噗地往下掉,三载过去,情况好转,但“当时”那种“不速之客”的二鬼勾魂,让人“时常”“震胆惊心”的天外消息和眼前情景又在脑幕上过了一遍电影。我们的娃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这两句说的是情况的特殊、条件的艰苦和诸事不遂人意的客观现实以及全国人民尤其是莘莘学子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逆势而上的意志。多么让人敬佩!多么令人赞叹!
一二句虽然“装”着情感,但毕竟是“事实”的叙述,三四句有双关意,除却“疫情”一波紧似一波的兴风作浪外,侧重点放在“画龙点睛”式地对一二句诗意的深入挖掘和情感的整体剖析上。“尘海茫茫”说的是“坎坷人生”中的不可预见性,处于被“命运”支使和玩弄的被动境况下,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会有什么样的“应变”性心理反应或情绪反馈呢?当然是一千个不乐意,一万个不乐意。怎么个不乐意法?难道仅仅用“不乐意”、“不高兴”就可以概括得了吗?非也,这太客气了。作者用一“怒”字汇成“大海”之“浪”,借此来跨界比附全国人民“怒潮”般的汹涌逐浪的“心情”,极为有起色,极为出彩。“浪”和“涌”搭配得当,形象而生动。因为把尘世比作了大海,所以,把民众“愤怒”的“心情”比作千寻不止的“怒浪”是合乎情理和逻辑的。“千寻”是千次、千遍之意,蕴涵着全国人民承受了长期身心煎熬的痛苦之意蕴。光生气也没有用呀!气坏了身子算谁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到底该怎么办呢?于是便有了五六句内容叙写的必要性。第五句,一句分作两句写,名曰“摊破”。这主要是诗意的需要,其次才是格律上的要求。第五句写的是在大风大浪中勇立潮头、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和认真对待、熟练操作,凝神静气、驾驭风险小船儿的态度和作风。第六句写的是舆论宣传,鼓舞斗志以及对光明前景无限憧憬、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据标题可知,前六句其实都是大背景的渲染,作品中故事的“主角”和引人注目的“重点情节”还没有真正出现。从第七句开始,故事的“主人公”正式登场,“重点情节”才逐步展开。第七句的“黉”,古代指称学校,与“序”、“庠”意义相近,可组成双音节合成词“黉门”、“黉宇”、“黉序”等。本“曲文”中的“黉苑”是对具有园林一般优雅舒适条件的学校的“美称”。七八两句是说,时而宅家时而奔校的莘莘学子把“时间”看得比黄金还要贵重,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验证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观念的正确性,脑海里强化了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之积极进取的人生理念和价值意识之意义的认识。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现今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竞争激烈、落后淘汰的社会大潮中,谁敢轻视,谁敢懈怠!这当然反映的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学子们岂能不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既然如此,那就要摈弃空谈,见诸行动。而且要立竿见影,卓有成效。这应该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所以,上片的最后三句(9-11句)诗人忠实地记录了他们不惧严寒暑假,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可敬可叹可歌可泣的实际行动。这里诗人用“引典”的修辞手法,使学子的形象活蹦乱跳地跃然纸上,也在我们的脑海中打下了永久的不可磨灭的记忆的烙印。“陶分”指的是陶侃和他的学子“当惜分阴”的劝学之言。陶侃,东晋名将,征西大将军,南朝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禹寸”指的是大禹和他做事(治水和划定九州)的“时间”观念,“一寸光阴一寸金”大概就是从这儿来的吧!这样写,就让我们当代的学子有了追求的理想、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下片承上片的“三载”、“岁月”、“光阴”而来,把“时间”的“铃声刻度”定位在学子们奋战三年临近高考的“今年”。起句的“癸卯”具有重大的历史纪念意义。今年的形势又如何呢?一二句,初春显象,大吉大利。烟消云散,阳光灿烂,一片清明景象。“黯雾”具有双关意,一指“晦气”,即病毒瘟君造成的“乌烟瘴气”,二指紧张郁闷的“社会环境氛围”。“清旭”一词引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意思是“清朗的朝晖”。“照临”,“照射到”之意,语出汉代焦赣的诗句“昊天白日,照临我国”。这些“吉象”意味和预示着什么呢?多数人出于心理上的需求,坚信“好事一定在前面”,就像“彩虹总在风雨后”一样,是那么的有道理,那么的可信。第三句,“忻幸”,欢喜而庆幸。正是基于疫情形势的逆转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两个因素,人们才庆幸自己终于熬到了今天,看到了云开日出,才欢天喜地,奔走相告。这一句是全国人民欢庆“第一个”战役胜利的欢乐情景和心理写照。下面的第四句则是诗人对学生及家长对“第二个”战役——高考满怀信心的“热望”的神话般的美丽想象和艺术性描写。前半句的“梦蟾宫”,做着“蟾宫折桂”的天真无邪、可爱至极的美梦,当然是诗意的重点。后半句的“气扬眉展欢忱”都是对人物各种心理活动外现于形之“神色”“神情”“神态”既生动又形象的描写,“欢忱”是中心词、主题词。“蟾宫”即月宫。“蟾宫折桂”,字面意思是进去月宫,折取一枝美丽芬芳的桂花,科举时代“寓意”应考得中;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实指金榜题名乃至荣膺状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211”、“985”之类的名校乃至清华北大的前三名。这确实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美梦。美梦能否成真?下面的五六句具有意味极浓的“象征”意义。你看,远山上红彤彤的一片,让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手搭凉棚这么一看,便“信口”说道,“想必是熟透了的果子”,多么精准的判断,多么成熟的自信!凯奏,胜利的乐曲。宋代吴潜《和丁丞相》有诗云:“捷书一纸来从广,凯奏连旗至自扬”。这是“三军”捷报频传,得胜还朝的情景和场面。下片的最后两句(7-8句)“出鞘奇戈雄剑,相携凯奏佳音”,“佳音”是“好消息”之意,与前述“引典”的“凯奏”(胜利的乐曲)近义词连用,且用情感友好型动词“相携”来美美与共地连接,不光增强了“语意”,更暗中倾注了考场内外“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其乐融融的感情。这两句既是对考生的支持鼓励(鞭策激励),也是对考生三年磨砺、一朝试锋,超常发挥、功德圆满的殷切希望和结果预判,作为社会中的有识之士的诗人,其不是家长胜似“家长”的“爱意柔情”感召日月,天地可鉴!
三、例词参考
1、百字折桂令·敝裘尘土压征鞍(自度曲)
白无咎(元代)
敝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袅芦花。弓剑萧萧,一经入烟霞。动羁怀 西风木叶,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昏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
曲岸西边,近水湾 渔网纶竿钓槎。断桥东壁,傍溪山 竹篱茅舍人家。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伤感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批注(王子扬):
1.钓槎,即钓船。槎,用竹木编成的筏。
2.“正是”为前缀衬字。
2、折桂令·片轻帆(正格)
倪瓒(元末明初)
片轻帆、水远山长。鸿雁将来,菊蕊初黄。碧海鲸鲵,兰苕翡翠,风露鸳鸯。
问音信、何人谛当。想情怀、旧日风光。杨柳池塘,随处凋零,无限思量。
3、折桂令·红尘不到山家(变格)
张可久(元代)
红尘不到山家,赢得清闲,当了繁华。画列青山,茵铺细草,鼓奏鸣蛙。
杨柳村中卖瓜。蒺藜沙上看花。生计无多,陶令琴书,杜曲桑麻。
4、折桂令·西陵送别(变格)
张可久(元代)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忘机泛泛沙洲。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四、词牌游戏
折桂令·词牌名(自创变格)
笑揽溪月(当代)
柳梢情、沉醉东风。月照梨花,并蒂芙蓉。绿意、东仙,恋芳春慢,烛影摇红。
庭院深深、风入松,一江春水、上江虹。堪 望江东,灯月交辉,凤栖梧桐。
评论家简介:
老王(网名),实名王罡,笔名:王子扬,王子洋,王老师。195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氏。
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讲台生涯混迹于小学到大学、学生到教师再到党政干部、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之间,同时进行社会科学某个领域的研究。目前最高成就为,为来华留学研究生做编外导师,指导并修改专业论文。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
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
多有结合诗评的学术论文面世。
繁荣诗歌创作是其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隆光诚,广西那坡县人,现在南宁工作和定居。广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西散曲学会创始会员。桂林都市诗社等多个文学社副社长。香港《诗词荟萃文学社》副社长、主编。广西知名诗人,有多篇诗词作品在全国各级专业刊物发表,深受读者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