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借 碗 的 故 事
文/吴德珠

吃饭用的碗现在一点都不稀奇,江西景德镇的瓷碗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前几年听人说,外国很多总统办公桌喝茶的杯子还是景德镇的呢。可是,解放前景德镇的瓷碗、瓷杯在平常老百姓家是没有的,一般都是黑窑子碗,外面有糙手的猴里疙瘩的沙子。为什么没有景德镇的瓷碗?一是运输困难,二是老百姓穷,有也买不起,很多人家遇到婚丧嫁娶,生日满月,要到几家去借黑窑子碗。

可是,据传说,建湖县有两个地方却可以借到景德镇的瓷碗。一个在县城西边叫高马的地方,一个是上冈北边的九里墩子。
高马有一块很高的大墩子,大墩子有三亩地左右,比周围的低田高出二尺左右,别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一天靠近大墩子的一个高个子妇女在田里干活,和另一个矮个子妇女说,我家宝宝后天生日,家里缺三桌碗和条羹(一桌八客,条羹又叫汤匙),不晓得要跑多少家子借呢,哎,做个事情真难!另一个妇女说,不要担心事情,需要的话,我可以帮助你借。

那个妇女笑了,说:到后天早上再说。当时太阳已经落了,天渐渐地暗了,于是两个妇女扛着锄头一起回家。第二早上,高个子妇女起来给鸡子喂食,抬头看大墩子,发现大墩子有一只竹篮子,感到奇怪。她家离大墩子很近,只有20来丈远,她想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到那里一看,是一竹篮子碗,还有条羹,都是洁白的景德镇瓷器,周围没有一个人家有,她向四周看了看,没有人,她又惊又喜,管它去,好歹带回去用,用过了再送过来,她喜滋滋地把碗拎回家。隔天亲亲友友看到细瓷白碗,一个个惊讶不已,问是哪里来的,女人如实相告。事情过后,女人把碗和条羹如数送到那里,烧香磕头致谢。

后来,谁家做事情,都到那里烧香磕头借碗和条羹,有的还借酒杯、盘子,都是景德镇的瓷器,要多少就是多少,不多也不少。
那时候虽然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但是借东西要还是做人的起马准则,连小学生都知道借别人的橡皮、铅笔、小刀要还给人家,还的时候还说一声“谢谢”。不知道是哪一家做事情,到大墩子借碗,把碗昧下了。从此以后,其他人家有事情再到那里借碗,借不到了,无论烧多少香,磕多少响头都没有用,不少人家去借碗,都没有面子借到。人们替碗主骂人,什么黑心的人家,不凭良心,昧碗,没好处,终久要遭报应,不在自身在儿女,你害得我们借不到碗。被骂的人始终没有跳出来还嘴。

大墩子后来平田整地被夷平了,下面什么也没有。直到现在人们一直没有揭开这个谜。
第二个可以借碗的地方九里墩子有一座小窑,窑停火废弃以后,年久摊塌了,上面长满了蒿草,只有一个窑洞像一张乌洞洞地大嘴张着。有一天,有两个女人从那里路过时,一个胖子对一个瘦子说:再有几天老娘80岁,上海舅爹爹来,家里都是黑窑子碗,舅爹爹在上海用的都是细瓷碗,看到这样的碗可要作恶心,吃不下饭,周围又没有人家借,我正在为这事犯愁,三桌人,到哪里去借呀!瘦子妇女说:没有办法,只好和舅爹爹打打招呼。两个妇女说着就走过去了。

没有想到那个胖子妇女第二天一个人从那里路过时,一竹篮景德镇的细瓷碗摆在窑洞门口。这个妇女好生奇怪,喊了几声,问碗是谁放在这里的,喊了半天,没有人答应,就把碗拎回家。事情过后,人客打散了,舅爹爹也回上海了,女人把碗又送到窑洞门口,碗里放了三个寿桃,女人烧了香,磕了头,祷告几声向碗主道了谢。

从此以后,周围人家做事情都仿效她家的做法,到那里借碗,有求必应。后来,不知道是谁家做事情,借了不还。从此其他人家再到那里借碗就借不到了。后来每逢下雨天,有一个妇女穿一身蓝衣服,腰间系一条白围裙,头上顶一条青毛巾,站在窑洞门口骂:x你妈妈的呀,什么死人家呀,借我家碗不还哪,昧良心呀,你将来没好处呀,你要遭报应的呀!女人边骂边跺脚,重复着这几句话。后来窑墩子平了,什么也没有。人们猜测,可能是狐仙。

吴德珠,盐城射阳人,大专学历,市作协会员,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业余写过新闻,教学论文,小小说,诗和散文等在电台,报纸,刊物上发表,编著《咄咄怪事》一书岀版。

主编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联墨双修副总编;《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今日头条》认证编辑。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2022年10月荣获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三等奖,有百余篇散文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