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消失的俗语
(一)
呼和浩特市/樊肃成
方言俗语是本土文化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有其产生的环境和根源。而方言俗语表达的含义,又是约定俗成,大众认可的。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们,大部分都上过幼儿园,而幼儿园阿姨的启蒙教育也都用普通话,虽然旧城呼普发音并不标准,但也离方言甚远。孩子们从小就学说普通话,从而切断了方言的延续,更别说俗语了。有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再加上老一代使用方言俗语者渐少,失去了使用环境的方言俗语,正在不知不觉中退出语言舞台。
我是在呼市旧城方言环境中,生活成长的一代人。从小就受方言之熏陶,张口闭嘴都是方言,不会咬京。如今回想起我们那时的方言俗语,倍感亲切。而许多方言俗语,就是这方水土生发得事物促生的。
记得小时呼市有四大愣(智障人),其中有个男的,人送外号二虎旦,其人能把京包铁路所经站点,说的清清楚楚,当地人就有俗语说:“聪明伶俐的二虎旦”,这話有另一层意思,比如说某人:“就你行,看你聪明伶俐的就像二虎旦”,这有时并不是褒奖你,也可能是讽刺你,得看说此话的场合,场合不同含义就不一样。现如今二虎旦已经成了历史,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呼市人还记得,就连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把他和楞宝灵混为一谈,却不知他俩是两个不同遭遇的人,而且还是两代人。
还有向他人表示大气,俗语是:“二道河下面,碗大汤宽”,二道河是呼市西郊西菜园公社的一个地名,小时候是市区孩子们秋季逮蛐蛐儿地方之一。把河化为锅,河水比做汤,你说容量大不大。再有俗语:“羊肉汤汤拌莜面,香死脑子囫囵咽”,也有人说:“香死老子囫囵咽”。说的是饭菜好吃,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呑下,不品嚼滋味。
还有一句俗语:“斗金山的蚂蚱,哈拉沁的蛐蛐儿,打尔架的香瓜,乌素图的杏”,此俗语说的是呼市周边的物产。随着城市发展,蛐蛐儿和蚂蚱玩的人已经很少了,打尔架的瓜也让人淡忘了,只有乌素图的杏花和大杏还留在人们的行程里。
另有一句是说有的人钻干,唯利是图,一有点事情,就有他的身影,惹人讨厌,就会有人说:“你看乃人就像红萝卜丝子,哪也有他”,这句话是因当地办事宴做菜,红萝卜丝丝是必不可少的配菜,尤其是凉盘,配上红萝卜丝丝,除颜色好看,又可增加喜庆气氛,所以成为大众共识,但是,红萝卜丝是宴席配菜专用,是合理使用,人不嫌弃,如果是人,什么场合都想掺和一下,就让人讨厌了。

现如今,稍麦成为呼市地区招牌面食,城市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稍麦馆,而且还有了稍麦一条街。但是,因餐饮业的发展太快,稍麦为了适合大众口味,尤其是年轻人的味蕾,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五十年前,呼市旧城只有两三家稍麦馆,而大西街的德兴元稍麦馆,应该是最道地的。所以有俗话说:“大西街蒸稍麦,小西街也能闻见”,一大一小相隔半里多地,可想味道有多香,有多冲。为什么这么香和冲,因为那时稍麦使用的是毕克齐的勾葱,姜是干姜面,所以辛香味很大。现在稍麦拌馅使用的是山东大葱和鲜姜,辛香味自然少了许多,你到了稍麦一条街,也闻不到那种稍麦特有的香味了。
说起俗语,当年呼市有几大怪,其中一怪是:“好菜不卖,卖烂菜”。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生产队收割下的蔬菜,都统一由市蔬菜公司经销,蔬菜公司下面有多个批发站,划片交售蔬菜,一车菜,批发站过完分量,开好收菜发票,送菜车再按指定门市部送过去卸下,门市部在票据上签了字就算完成了任务。到了盛夏,大批蔬菜上市,市里各个蔬菜门市部前,都堆满各种蔬菜。因那时的门市部都不太大,蔬菜大部分都堆在露天处销售,售货员都是先卖前几天进的菜,新菜堆着不动,夏天热,菜堆极易内里起火,再赶上下点雨,雨淋日晒,菜不烂才怪了。时间长了,百姓见怪不怪,才有了:“呼市一大怪,好菜不卖,卖烂菜”的俗语。
天近4月,榆钱渐大,这时榆树上就有了青红雀,青红雀爱吃榆钱,到了榆钱变黄成熟后,青红雀就飞往了别的地方,其它鸟就多了起来,这一自然现象造就了一条俗语:“青红雀走了,灰大头来了”,表示好的不在了,不受欢迎的顶上来了。
在本地还有一条俗语叫:“二大头放鸽子,就起哄了”,鸽子是观赏禽鸟,善飞,每天早晚成群结队当空飞过,鸽哨声回响不断,招人喜欢,它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但鸽子也不能只飞不歇,而养鸽了的人对鸽子爱护有加,每天是有次数的起飞。但二大头养鸽子,只让鸽子飞,不让鸽子歇,一见鸽子落下,就要往起哄,所以有了这条俗语,但意思是讽刺某些人不干正事,就爱起哄。
另有一句俗语:“久走孤魂滩,还没见过沒下壳子的鬼”!孤魂滩在旧城南郊偏西处,就是如今的观音庙南面,宝塔周围地带。过去是乱葬岗子,本市人认为是孤魂野鬼出没之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此地低洼沟坑处,白骨遗骸到处可见,杂树灌木水卜子,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地貌,平时很少有人行走。但孤魂滩是呼市地名中的三滩之一,如今虽然荡然无存,但它却因民国年间发生的孤魂滩事件,载入了史册。再说此俗语,是争对某些面似和善,内心狡诈之徒而发的。意思是说,你不用和我假装善人,我经常出入孤魂滩,什么样的鬼没见过,你骗不了我。
本地俗语很多,数不胜数,每条都有故事,但这些民俗文化的东西,正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特别是城市改造以后,大量外来人员进入城市,原来聚集居住的老居民,都星散它处。按现在的人口总量而言,说方言的老居民比例超不过一成,方言俗语必然也就随之而去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樊肃成,男,退休职工,助理工艺美术师,呼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青城邮讯》编委,神州诗刊二室编辑,呼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