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篇》(1)
译文:
看见别人善的行为,一定会认为这个善行值得学习而把它记在心里。看见不善的行为,一定会心怀忧惧并自我反省。善念在自己身上,一定会坚定地自珍自爱,不善在自己身上,一定会认为是灾害而自我厌恶。所以,正当地指出我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正当地肯定我行为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盗贼。所以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对盗贼则非常厌恶。爱好善良而不会满足,受到劝谏就能够警诫自己,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
小人则相反,自己的行为非常混乱而厌恶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非常无能而想让别人说自己贤能;心意如同虎狼,行为就像禽兽,但又讨厌别人说自己是盗贼。亲近阿谀奉承的人,疏远正直劝谏的人,把指正自己的话看做是对自己的讥笑,把诚心规劝自己的人视为盗贼,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诗经》上说:“非议这么多,实在很悲哀。美好的谋划,全都违背了,错误的建议,则全依从了。”说的就是这样的小人。
原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秋雨堂浅见:
荀子在上卷“劝学”之后,接着谈“修身”的问题。其实,学习的目的就是修身。就是通过学习和修身使自己成为君子,防止堕落成小人。
修身的前提是修心。如何修心呢?荀子在这里继承了孔子的教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别人的善行,就向人家学习并牢记在心。看见不善的行为,就心怀忧惧并自我反省。在行为上,要尊重那些指出自己过失的人并以之为师,亲近那些支持并鼓励自己多做善事的人并以之为友,远离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并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一定要防止小人的恶劣行为和不良品质在自己身上产生。小人胡作非为还讨厌别人批评自己,常做坏事还希望别人夸他贤能,亲近溜须拍马者,疏远直言劝谏的人。荀子认为这就是作死,就是自取灭亡。
荀子在文后引用《诗经·小雅·小旻》里评论周幽王不听贤臣良谋,被善于阿谀奉承的奸佞之辈所惑而走向灭亡的诗句,是对君子的劝诫,也是对小人的警告。
2023.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