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城 行 有 感
6月中旬末,应西北城际头条张总之邀,我们几个已退休多年的老战友赴韩城闲逛了两天。韩城因为与我的老家合阳是邻县,我曾无数次来过,我印象中韩城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基础设施,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现代工业,都比周围县市好得多。
这次逛韩城,我开始想着只是陪朋友看看我已看过多次的名胜古迹而已,顺便吃吃韩城的羊肉泡馍和羊肉饸饹,但两天的行程下来,让我对韩城又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的认识,不但加深了韩城旅游、工业、城建设施等比周围县市好的印象,而且令我惊讶的是,韩城的农业产业、韩城的自然风貌、韩城人的奋斗精神都超出我原来的想象。回来几天,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忆在韩城两天接触的人和事,总是拿他们与我的家乡和周围的县市作比较,总是对韩城由衷地生出不少羡慕和敬佩。
一、孙董事长的情怀
西北城际头条的张总是个热心人,还没顾上看名胜古迹,就把我们拉到神农现代农业园区,我们也只好客随主便。这里有千亩葡萄园,有日本、法国、美国等数百种世界各地的葡萄品种,只是我们来的不是成熟时节,只能看看长在树上那翠绿的青果和被绿叶遮住阳光的长长的葡萄走廊,只能尽情地呼吸园内清新的空气和闻到园区那泥土的芳香。
我在想,这么多葡萄,销售起来实在是个最大的难题,然而神农果业的孙董事长却介绍说,千亩葡萄成熟后只卖少量的,大量的是用来酿葡萄酒,而且他们酿的葡萄酒已连续多年获得法国国际葡萄酒大奖赛金奖。我对获奖感到吃惊,更对果园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兴趣,无论施肥灌水,无论疏果剪枝,基本上全是现代化的设施,而孙董事长说,种葡萄种的是甜蜜的事业,既然干了这件事,就得干出名堂来。是啊,如果我们都有这种境界,我们的农业产业何愁形不成规模,我们的农民何愁过不上幸福的生活。种葡萄、酿葡萄酒,是为了这块土地带给我们丰收,更为了将这个甜蜜的事业带给全国全世界的人来享受。在与孙董事长交谈中,他多次说道: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葡萄酒,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金奖。话里话外,无不透露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雄心和壮志。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家国情怀,一种让甜蜜事业甜透人心的情怀。
二、花椒林的启示
在韩城市的西北方向,车在一路爬坡,一直在芝阳塬山中开进,弯弯曲曲的道路,把我们引向一个名叫赵峰村的半山之中。下来一看,路牌上写着“中国花椒之都”几个大字。只看这几个字,似乎觉得韩城人口气有点大。因为我家乡的亲友也有不少种花椒的,没有谁敢用“都”来称,顶多写个“花椒之乡”或“大红袍基地”就已经了不得了,用“都”来称呼,还在前面加个中国,那规模得有多大啊。
然而,等我们下来站在山头远望,真是用“了不起〞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一点都不过份。再站在观景台上一看,一望无际的花椒林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花椒树在梯田般的山坡上迎风摇摆。张总说,这只是万亩,韩城像这样的规模种植有近50多万亩。看着在阳光下正在着色的棵棵花椒树,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渴望成熟的企盼,也似乎在向周围几十个村庄的农人们报喜。是啊,这万亩花椒林,不要说叫“都”,我想叫什么都不过份,也难怪我的许多乡亲每年都要到韩城摘花椒挣劳务费。
这几十万亩一望无际的花椒林我是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观赏。临走我还专门摘了几颗,放在车上,使整个车里都充满了一种浓浓的麻味和清亮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使我不由地胡思乱想起来:为什么韩城人就敢种这么多花椒,为什么我的乡亲当初没想到这么大规模连片种植,是谁当初提出大规模种植的,是谁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又是谁能将几十个村庄的农民全部动员起来,是农民自发的行动,还是政府在有序规划。我没有实地采访,只能在车里想想,但这万亩花椒林带给当地人的不只是经济上的收入,更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而这最大的启示莫过于决策者的胆识,莫过于决策者的眼光,莫过于决策者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一颗滚烫的心。
三、三丫头的追求
在离开韩城前,张总领我们去看望经常为西北城际头条供稿的韩城人老高。老高已年逾七旬,属“老三届”,他写的散文层次清楚,意境深高,为大家喜爱。我以为看看老作者理所当然,便不假思索地欣然前往。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到老高家一看,又是一个了不起:老高生有三个姑娘,他的三丫头高亚峰一年前在他所在的沟北村成立了一个“三丫头文化传媒中心”。说她了不起,是因为在一个偏僻的农村乡下,自己投资办传媒中心,这个胆量,一般的农村女娃谁敢想?而三丫头不但敢想,而且敢干。你看一个农家小院,让她办成了艺术品展销的工作室,七八间屋子全是各种文化艺术品,有字画,有编织,有剪纸,而最多最耀人眼目的是葫芦雕刻艺术品。精湛的雕刻技艺,栩栩如生的画面,鲜活艳丽的色彩,每一件都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三丫头家的前庭后院种满了葫芦,而且她还专门租地办了个种养葫芦基地,并同时带动附近十几个村子的村民联合种植,在订单量大时,她将附近农村的姐妹组织在一起共同雕刻染色,使葫芦雕刻艺术被大家掌握。谈起销量,三丫头自信地说:“只网上订购就不但使我们能顾住大家的生活,来人购买更会是不小的收益。”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三丫头传媒中心是以文化引领为目的,文化传播为主导,以网络营销、形象宣传为发展方向,运营范围已遍布全国各地,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什么一个农村的小丫头,敢自己投资自己营销把文化产业这件事情干得这么大?三丫头的回答令人敬佩:“因为我后面有众多的乡亲相信我,有全村的父老支持我,如果我不带着大家在文化产业上创造一条共同富裕的路子,就对不起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
我想,这也许就是三丫头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赵定康,60年代初出生于陕西合阳县,1979年入伍,曾任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要闻处处长、主任编辑,先后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千余篇。已退休,现居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