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张家院子之二
——记吴门忠烈拥军参军事迹
作者:任金良
在红水河张家院子东南的吴家,也是红二十五军迂回洛南县高耀镇与敌国民党六十师作战的大后方。
当时的红军露宿村头,群众不明情形都纷纷躲进了深山之中,以避战祸。在高耀镇会仙村会仙台筹资办学的吴成美看到红军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但仍军容整齐,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是一支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部队。在探知红军刚刚与敌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后,就主动出来,将红军迎进学校,安排食宿。
看到红军于民秋毫无犯,手提浆糊贴上布告宣传红军的为民政策、子弟兵本色,吴成美就去一家一户的做工作,宣传红军是咱老百姓的部队,号召大家拥军参军。于是会仙台群众陆陆续续从深山中出来,把红军战士迎进家门养伤掩护。
在会仙台百姓的爱护和支持下,红25军在会仙台,打土豪、分田地,将红水河土豪张补月、小西沟恶霸吴佐魁家的粮食和衣物分给穷人,将他们带到三要司和当地恶霸一起处决了。当时部队刚刚驻扎,便在会仙村迂回作战,击退了由河南尾随而来的国民党60师355团的追击。吴成美先生带头做好红军的安置工作,动员妻子、学生为红军筹粮筹款,洗衣做饭,做好后勤保障。即日,红军翻越界岭,从会仙村东沟组小路经兰草、官坡,东入卢氏。会仙台青年吴开银、张忠书等农民协会会员参加了红军。

说起吴成美,原来住在离会仙台附近的高耀镇会仙村东沟组,是当地的大财东,良田百亩,家产殷实。在1928年许权中领导群众成立会仙台农民协会前吴成美就一直给予支助,积极参加协会,并一同前往高耀镇双关村鸡头关,打败那里的地方武装,协助成立了鸡头关农民协会,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后来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吴成美先生积极响应红军号召,将自己的儿子吴开银送往前线,参加红军,支援抗日。
吴成美一家后来也居住在红水河张家院子旁,他的孙子吴林贵也继承了祖辈为民服务的遗志,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吴林贵回忆起父亲时,一脸的崇拜,讲起吴开银参军战斗的故事仍然激情澎湃。他说,父亲常常给他讲,在战场上,你就不要害怕,你越勇敢,子弹就离你越远。当你能听到子弹“嗖嗖”地响声,你就勇敢地超前冲,那说明子弹离你远点,一般就在头顶上方,处于安全距离。但当你听不见或听不清子弹飞行的声音,你就要小心了,要注意防护,隐身匍匐,转移战地。
他还给我们讲了父亲在战场与敌人激烈战斗的故事。那是在山西的一场战斗中,父亲和战友提前埋伏在敌人营地不远的乱石堆中,上有荒草覆盖。当巡营的零散敌人经过时,他们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开枪打死敌人,由于死亡的敌人多了,他们就被发现了,在敌人的乱抢之中,他的战友牺牲了,而父亲则从乱石堆中翻滚而出,翻身跃起,踩着密集的子弹,与子弹赛跑,幸运地躲过了死神的追踪。

后来,父亲在一次白热化的战斗中,一颗子弹横飞而来,贴着父亲的左嘴唇呼啸而去,父亲血溅满脸倒下了。部队后来就把父亲留在山西老乡家里养伤。这似曾相识的一幕让父亲感慨良久,当年父亲吴成美为红军养伤进行掩护疗伤和提供食宿,现在山西的父老乡亲又为自己养伤和供给。当年的善行义举如今好像回报到自己身上,不禁令人感动不已。
后来,吴开银养好伤后,找不到部队就回到了家里,嘴唇上留下了一道伤疤,那是与死神亲吻的唇印,是那段浴血奋战的红色记忆。
吴林贵从照片里找出一张合影,娓娓道出后来的一段故事。解放后吴开银的团长后来当了财政部部长,来到洛南寻找当年的部下看望慰问。洛南有四个战士,时隔多年以后还能见到几十年前的老领导老团长,自是不胜唏嘘。吴林贵指着中间的老人说,这就是他们的团长,右手坐着的是自己的父亲。从照片上三人的表情可以深深地感知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对那段战火连天的岁月深深地怀念和留恋。

依依不舍地告别吴林贵,叮咛他想起那段革命故事了,及时和我联系。也离开了这片染满红色的张家院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革命的指挥地聚集着革命的先烈,路上站上的杨璐也说起她的爷爷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我也说起我的爷爷任生斌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但大家都是默默地保持着革命后代的虎将本色,在盛世华夏的岁月还温存着信仰和责任,这已经是对红色革命血脉的赓续和传承了。红色的红水河张家院子流传下来的无惧无畏、不怕牺牲、传承红色基因的奉献精神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追慕红色不“躺平”,相比那个被我批评不干工作就不要拿工资,却对我说,我考上了就应该拿工资的同志来说,崇尚为民牺牲的信仰来红水河张家院子接受一次革命的洗礼吧,让人生有趣味有色彩,在复兴中华的新时代添彩争辉!

任金良,洛南县高耀镇公用事业服务站干部,爱好文学,喜欢书画,偶尔飙歌,间或体育健身,广交好友,策马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