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瓷瓦片
瓷瓦片,就是瓷器的碎片。瓷器在烧成过程中,由于变形、开裂,以及储存搬运中造成的损坏,导致整体报废。对此,窑方一般采取就地销毁的方法。久而久之,窑场附近就堆积了好多瓷瓦片。
瓷瓦片有什么用?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偶尔有谁不小心弄坏了碗或碟子,母亲就特别心痛,总会说叨几句,同时会把大一点的碎片收拾起来,以备用。瓷瓦片边口锋利,可以削去土豆、萝卜、南瓜及苹果等蔬菜和水果的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它,既方便又实用。
更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四十九年前,我去尧头拉瓷瓦片的情景。
那时,我在澄城中学读高一。当时,我们家有两孔不大的背阴窑(坐南向北),我哥结婚后住一孔窑,另一孔窑由父母、姐姐及我住,地方小,多有不便。于是,父母决定在自家院子里箍两个小窑。
村里的老人们常说:你把修盖看了个淡!说的是修建箍窑盖房子不容易,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不光要筹划好、资金到位,而且要备好料,更重要的是人要心细,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考虑到。说干就干,自年初开始,一切准备工作便紧锣密鼓的展开。
箍窑所用的一万多块青砖,是家人们参加生产队劳动,积攒的工分换来的;窑匠也找好了;拉土、打地基、打帮已准备就绪,就差瓷瓦片了。
你可别小看这瓷瓦片!它在箍窑时所起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老家是在平地用青砖箍窑,窑顶为圆拱形,这样窑顶上端的砖与砖之间就有缝隙,瓷瓦片就是用来堵塞这个缝隙的。
夹瓷瓦片可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技术活。它要求瓷瓦片夹好后,砖缝宽窄要一致,并成一条直线,以使箍出来的窑更牢固,看起来也美观,这个活一般由窑匠或有经验的人来做。他们根据砖缝的宽窄,选择合适的瓷瓦片,夹在砖缝之间,并用手锤把瓷瓦片紧紧地砸实。这道工序,被工匠们称为夹瓷瓦。
虽然父母平时捡拾积攒了一些瓷瓦片,但远远不能满足箍两个小窑的需要。他们正在为箍窑所需的瓷瓦片发愁。正好我们班有个同学家在尧头村,在得知情况后,他说:我们生产队有瓷瓦片,你下周星期天来拉吧!于是,父亲在生产队要了个毛驴车,我赶着它,在同学父亲的帮助下,花了两块多钱,来回跑了近五十多里路,拉回了箍窑所需的瓷瓦片。
以前,老家人把尧头叫炭科。因为这儿位于“渭北黑腰带”,地下储藏有丰富的煤炭,有着六百多年的开采历史,方圆多个县的工业及农用煤都来自于此。记得我小时候就和父亲及哥哥来这儿拉过煤。而对于尧头烧制的瓷器产品,如缸、碗、碟、盆、罐、瓮等,在家庭生活中使用多,并没有去过窑场。
这次拉瓷瓦片,是我第一次走近尧头窑,目睹了尧头窑的萧条和荒凉。当时,社会动乱,农村到处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窑场一片狼藉。瓷瓦片堆积如山,到处都是。大多烧瓷窑已废弃,杂草丛生,仅有的几孔烧瓷窑属于生产队所有,工匠们看上去衣衫褴褛灰头土脸,他们干活挣工分,年终参加生产队分红。此情此景,令人痛心和惋惜。
如今,乡亲们早已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全面小康、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当年的削皮器——碎瓷瓦片,已被多功能削皮刀所代替;昔日老旧的窑洞,已被宽敞明亮的平房或楼房所取代,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瓷瓦片也早已退了休;尧头,也今非昔比。经过政府、民间多方挖掘保护、修缮恢复、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尧头窑的千年窑火又得以重新燃烧,使尧头这个黑瓷古镇又重放光彩,重新走向辉煌。2013年尧头窑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尧头窑文化生态园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评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
窑洞、瓷瓦片,已成为过去。但先辈们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传统美德,在今天我们共赴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仍然需要继续传承和大力弘扬。让我们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新时代,踔厉奋发向未来。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