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6月23日新华社、央视网传来喜讯:6月22日,就在全球各地举办各种龙舟比赛、欢庆中国卯年端午节之际,在我国三亚东南100公里的南海深水海域,我国“深海一号”海上生产储油平台的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海底长输油气管道铺设,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经过85天日夜奋战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宣布:6月22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油气田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直径20英寸、总长度115.5公里的海底油气长输管道铺设完工。这是我国最长的深水油气管道,标志着我国深水长输海底管道建设能力和深水装备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笔者据央视网屏幕实录可见,6月22日,在中国“海洋石油201”铺管船上,一条白色巨大钢管正缓缓进入海面以下,铺设到近千米的海底。这里正在进行“深海一号”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海底长输油气管道的铺设。
屏幕显示在“深海一号”油气钻井平台堆管区,每根钢管的重量相当于4辆小汽车。管口直径超过半米,最大壁厚有38毫米,相当于常规管道的两倍,刷新了我国海管壁厚的纪录。这条管道可以承受内部的高温、高压,同时很好地抵御来自外部的风浪流、台风等极端海洋环境,让它可以在海底持续地输送油气20年以上。
屏幕在船尾显示,现在检验合格后的钢管已经一根一根牵起了手,在滚轮上排起了队,依次有序地踏上入海之旅。央视显示,6月22日,南海海面上的风浪还是很大的。但此时管道依然是非常平稳地入水,是因为这艘船底部的7个大马力推进器正在自动调整船舶姿态,同时,还有两个像大钳子一样的张紧器牢牢地抓紧海管,并且,还有一条像手臂一样的托管架深入海面以下90米,精准地为管道铺设导航。这条总长115.5千米的深水海底油气管道,经过85天的作业,6月22日,终于完成了最后的百米管道铺设冲刺,大获成功。
据新华社的背景资料介绍,“深海一号”二期工程距离海南三亚约130公里,是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区域最大作业水深近1000米,从地层里开采出的油气成分复杂,温度高、压力大,常规材质的海管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据二期工程总工程师侯静介绍,该条海底管道专门为“高温高压强腐蚀油气流混输”量身定制,管道设计压力可达到38.8兆帕,能够输送120摄氏度高温的油气流,最大壁厚达到38毫米,创造了我国海管壁厚新纪录。截至目前,我国已铺设海洋油气管道超9000公里,相当于上海到巴黎航线距离。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我国建成了以亚洲首艘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为代表的铺管船舶装备,作业能力从浅水、深水跨越到超深水。随着“深海一号”为代表的超深水海底管道成功建成,我国海底管道工程装备技术能力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深海一号”大气田是一个既产气又产油的大气田,它是以气为主,伴有少量的凝析油。其设计方案采纳了,借助了保温瓶内胆式的理念,用全球首创的立柱储油技术,在立柱中设置了4个巨大的凝析油舱,将产出的凝析油,直接储存在平台的立柱里面。这也让“深海一号”成为中国主导设计、自主建造的深海钻井平台。
据悉,“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达500亿立方米,投产后可使“深海一号”大气田高峰年产量由30亿立方米提升至45亿立方米,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气源地。
“深海一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这一最新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被誉为迄今我国相关领域技术集大成之作。2021年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我国也成为全球少数能够自主开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国家之一。
“深海一号”能源站尺寸巨大,总重量超过5万吨,最大投影面积有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深海一号”能源站将用于开发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该气田投产后,将依托海上天然气管网,每年为粤港琼等地供应30亿立方米深海天然气,可以满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气需求。
2021年6月25日,该平台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我国也成为全球少数能够自主开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国家之一。
而6月22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直径20英寸、总长度115.5公里的海底油气长输管道铺设完工,标志着我国深水长输海底管道建设能力和深水装备技术实现重要突破。可喜可贺!特赋《赞浦子》为评为贺。
碧水堪无霸,
钻台象巨轮。
海底铺油管,
琼浆受控奔。
耐压高温拒浪,
潜深绕越蛟鲲。
锁定风潮疾,
全球仰慕神。
一一2023年6月24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