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游华清宫景区
题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笔者闲暇时参观,回来整理各景点资料、作七绝十首以留念。
目录
其一 览华清池
其二 拜禹王庙
其三 登兵谏亭
其四 过达摩洞
其五 上烽火台
其六 拜老母殿
其七 拜朝元阁
其八 过明圣宫
其九 登晚照亭
其十 过三元洞
其一 览华清池
殿宇巍巍树劲苍,夕佳名胜远流长。
秋来登顶骊山上,怎不教人思帝王。

华清池简介
华(huá)清池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秦、汉、隋、唐都有建设。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解放后,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辟汤池、修殿宇、建宾馆、开花园,使古老的华清池焕发了青春,成为人民群众游乐之处。
华清池内对联辑录:
飞霜殿
华丽亭台,昔日宴游归帝后
清幽池苑,如今风月属人民
沉香殿
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调
人来览殿,谁解千年长恨歌
莲花汤
殿宇九龙雄,赫赫唐皇随逝水
汤浴千年好,盈盈菡萏泛清波
星辰汤
星辰熠耀,贞观千古事
魁斗独尊,盛世帝王汤
其二 拜禹王庙
三过家门而不入,四时绝弃父儿亲。
弭除水患九州定,华夏渊源奉禹魂。

禹王殿简介:
禹王殿位于华清宫景区御汤遗址博物馆北侧,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民间祭祀大禹的庙宇。建筑布局为传统关中四合院形式,分为正殿和东、西两个座殿,外围由连接起的回廊组成。当地民众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祈求风调雨顺在此修建禹王殿。
禹王殿对联辑录:
禹王殿正面
泽及万代风雨顺;法被十方国民安
禹王像
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
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重湖湘
其三 登兵谏亭
炮雨枪烟启复兴,民族危难唤英雄。
张杨二将危局救,正气浩然凝此亭。

兵谏亭简介原文摘录:
兵谏亭,位于骊山半山腰虎斑石处,亭高4米,宽2.5米,为一座典型苏式水泥亭。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东北军攻入华清池,蒋介石仓皇逃上骊山并在此处藏匿。1946年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倡议,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全体士官捐资修建此亭。曾用“总统蒙难亭”、“正气亭”、“民族复兴亭”等名称。1949年全国解放后,改名“捉蒋亭”,1986年12月,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易名为“兵谏亭”。
其四 过达摩洞
达摩踪迹众纷纭,信史有言出禹门。
今睹骊山风景秀,不疑佛祖此修身。

达摩洞简介原文摘录: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后至建业(今南京),会梁武带,面淡不契,一苇渡江北上都城洛阳,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经骊山见此处出势峻峭、风光怡人,边留住于此,修身养性,业牧耕作,除暴安良,施药救命、民众故仰,朝拜千年。
其五 上烽火台
骊山顶上筑高台,点火诸侯尽远来。
三使美人遗笑后,西周宫室化尘埃。

烽火台简介原文摘录:
烽火台俗称烽堠(hòu)、烟墩、墩台,遗址位于骊山西绣岭最高峰,早在战国前已建立,是传递战报、调遣部队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如遇敌情,守军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度,为博他的爱妃褒姒一笑,采纳奸臣虢(guó)石父之言,无故点燃狼烟数举烽火、戏弄诸侯,最终导致亡国。“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现存烽火台,是1985年在烽火台遗址上用精制的仿古砖修筑起来的,高约13米,底座10米见方,顶端有一个观景方亭,游人可沿内壁楼梯盘旋而上,登顶四望,骊山渭水尽收眼底。
其六 拜老母殿
骊山秀色扬仙气,老母威仪耀圣光。
劈地衍人德广大,弥天济世业辉煌。

老母宫碑文辑录:
老母宫由商朝时期的女娲祠演化而来,唐朝时因骊山华清宫的兴建而改称老母殿,贰零零一年扩建修缮后,启用老母宫宫名。宫内供奉骊山老母,即女娲娘娘。中国《道教大词典》记载:“.....老母曾在此山炼石补天,抟(tuán,团)黄土造人,仙逝之后,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为感念老母圣德,人们遂在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修建了一座女娲祠(即今之老母殿)以为纪念”。骊山老母是华夏人类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尊为至圣仙人、万灵至尊大道无极圣母。六月十三日是老母诞辰日,每年阴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为骊山老母殿古庙会,届时,人们怀着虔诚之心,登山拜母,以求平安。
从山门入官依次为灵官殿、三霄殿、老母殿、甲子殿等。宫内又有当年李隆基与杨玉环亲手栽植的皂夹树(八戒龙麟现形树),唐“骊山老母授经碑”、“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的明代大口径铁锅、铁缸、铁罄等文物。本宫以神韵丰足的道教风范和历史文化积淀,竭诚接纳着炎黄子孙及四海游子,尽力满足其敬母之情,祈福之心。
任法融 撰文
刘治中 书丹
老母宫门楹联辑录:
大门 娲圣仙居
通法自然,无为自为
德施众生,有量无量
老母宫
佛法无边,儒家指点,道爱唯老母
太华崇峻,龙门奇险,秀美数骊山
其七 拜朝元阁
骊山西绣第三峰,老子真身栩若生。
后世名崇民敬拜,不因皇室是同宗。

朝元阁石碑录:
琳阁祭祀玄元帝,仙迹曾赖李隆基
朝元阁,又名老子阁。原址在骊山西南第一峰,始建与公元666年,是唐朝皇帝朝拜其家祖“大圣祖玄元皇帝”太上老君之阁。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七载……十二月,玄宗皇帝见老君于朝元阁,今改其为降圣观”。后至天福年间赐予道教,改皇帝家庙为百姓庙。壬午年春,由临潼区政府迁于此地,现建八卦主殿和山门俊宇。主殿新塑太上老君铜铸法像一尊,神态栩栩如生,威严通灵。左手持三才如意,寓意只有天、地、人三才和谐,自然万物才能和谐发展。
鲁迅说:“中国根柢(dǐ:树根)全在道教”,“以此读史,多种问题迎刃而解”。然而,道教的根柢又全在老子《道德经》之中。《道德经》的思想即是中国人的哲理思辨、人生理想、道德意识、政治制度、经济行为、艺术形式和科学萌芽。太上老君是智慧的化身:他发现主宰宇宙自然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道是科学智慧之神;他倡导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是健康长寿之神。前往朝元关里朝拜太上老君,可以开启人生智慧的大门,得到健康长寿的妙诀,正如老君所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毂(gǔ:车轮木)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只要诚心朝拜,太上老君必将赐福,求者会得到一生的幸福和平安。阴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君诞辰日,届时朝拜,无不灵应。
刘治中 书丹 庚寅年吉日
朝元阁对联辑录:
朝元阁外联
长道德,长智慧,年长月长,长长长
朝元阁,朝玄元,晨照暮朝,朝朝朝
朝元阁内联
身披银甲显威灵;手执金鞭巡世界
其八 过明圣宫
遵道贵德明圣宫,归宗认祖海峡情。
今朝游客常来地,昔日贵妃带发行。

明圣宫简介:
明圣宫位于骊山西绣岭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为报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观,表达了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渴望回归的爱国之情,相处此处未杨玉环当年代发修行之所。
明圣宫对联辑录:
山门
圣殿巍峨通大道,俯观渭水
明宫璀璨蕴玄机,正对骊山
侧门
松林开幽境;白云入壮观
骊山书画院
终身岂为名传世;做事难思利及人
其九 登晚照亭
天际霞光灿烂明,红橙黄绿色纷呈。
最佳赏景无他处,骊麓北坡唯此亭。

骊山晚照石碑原文辑录:
骊山风景以山色秀丽著称于世,“骊山晚照光明显”更是国名遐迩的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间、环境、气候条件,春夏秋冬以夏日居多。每当骤雨初霁,夕阳西下,骊山笼罩于霞光之中,层林尽染,红光一片,四周泛出翠绿色光环,在灰暗天幕的衬托之下与晚霞相映生辉。远望骊山,满山红遍,峰谷相间,逗射蜿蜒,状若骏马,腾空奔跃,山间行人草木似在眼前,清晰可辨。置身骊山,如入蓬莱,恍若仙境,妙不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骊山或红,或黄,或橙,或绿,溢彩流光,变换无穷。稍后夕阳收束,骊山红晕减退,悄然隐匿于天幕之中。
骊山晚照是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咏。养乐人“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最为贴切入神。
其十 过三元洞
太上三官天地水,赐福消难又除危。
说来此洞真奇怪,春夏秋冬风逆吹。

元洞简介
三元洞俯瞰华清宫核心景区,上通老君殿,是从昭阳门上山的第一景点。这里是一处自然奇观,院内有几孔清净优雅的窑洞,洞内奉祀着道教所尊的“天官、地官、水官”(玉皇大帝、土地爷、大禹)元,故称为三元洞。其最奇特的是窑内有5个茶杯口粗细的天然通风圆洞,深不知底,昼夜生风。春夏风向外吹,秋冬风向里吹,人们谓之“神风”。
三元洞门楹联辑录:
大门
太上三元,赐福,消灾,解危
天地水府,罪赦,保命,延生
三官窑洞
托仙官而致富禄;赖神明以增财源

赵亮,男,1983年5月生,西安灞桥区白鹿原人,科技工作者,平时喜欢阅读历史典籍,爱好游览名胜古迹;工作之余喜欢临摹唐韵古诗。至今创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古体诗数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