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知青山庄见闻
文/公明
重庆云篆山知青山庄, 位于重庆巴南区鱼洞境内,这里风景优美,绿树成荫;更有云篆寺清幽雅静,让人神往。怀着好奇的心情,我走进了知青山庄。
所谓知青山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 所居住栖身的地方。这里的树木多以青松为主,虽不高大,却满目青翠,让人心旷神怡。知青山庄青瓦平房,设施简陋,很有“故居”的味道。到了这里,一切都沿用当年乡下人的习惯用语,商店叫代销店,厕所叫茅房,餐馆叫公社食堂。知青山庄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红漆书写着毛主席语录,有什么“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等。让人感觉得出那个疯狂的岁月是如何敬人如神。

穿过食堂一侧的条石城门,便是一处宽敞的院坝。院坝里有出售各种各样知青纪念品的地方,有文革仿制品和旅游纪念品,如毛主席像章、红卫兵袖章、军绿布挎包、白毛女塑像、文革红歌本等等。在知青塑像前,大家纷纷模仿知青的动作和表情摄影留念。仿遵义会议旧址砖楼,颇具风格;休闲木廊土色土香很具地方特色,男女知青的塑像让人回忆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简易的演出大厅仿佛让人看见了他们跳“忠字舞”的身影。随着石梯而下,饲养场里面喂着成群成圈的鸡鸭鹅猪,种植场里的蔬菜青绿、瓜果飘香,绿色环保。
食堂门额上,“敲钟吃饭”四个字,让用餐者大笑不止,虽实如幻。随着一阵“当当”的钟声,知青山庄庄主带领大家回到从前的岁月,真实体验难忘的场景。我们面向毛主席像全体起立,三鞠躬,朗诵毛主席语录,然后宣布开饭。饭桌上都是些乡下平常菜肴,有豆花、回锅肉、烧白、炒肉丝以及新鲜的青菜,虽无特色但也可口。这些菜肴都是山庄自产的绿色食品。米饭颇具特色,有四季豆“孔”饭、青菜“孔”饭和大米、碎玉米粒混合的“甑子” 蒸的二掺饭。在这样的场合,久居城市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胃口都被调动了起来,就连一些平常节食的女性,也敞开了胃口,大块吃肉、大碗吃饭。

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到演出大厅。大厅正前方是红布装饰的简易舞台,台前横挂着“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的大红标语,舞台正中的墙上悬挂毛主席的大幅画像,两边分别是“知青山庄”“怀旧舞台”八个大字,主席像下方还有一个大大的黑体黄色“忠”字。如此布置,仿佛让人回到了红海洋的燃烧岁月。
文艺演出开始,随着一阵红歌乐曲响起,演员、观众同台共舞,欢声笑语响成一片。主持人用地道的重庆方言解说知青山庄的由来介绍即将演出的节目。原来知青山庄庄主夫妻,是城里知青,当年就下乡在云篆山区,女的会唱歌,男的会拉小提琴,同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女歌男琴,歌美舞美,很受社员群众欢迎。回城后,事业有成,几年前,双双重返云篆山,投资办起了知青山庄。想当年,风华正茂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然有艰苦的磨难,有过荒唐的冲动,但也留下了青春岁月美好的记忆。回城以后,多数知青已过不惑之年,生活的压力让大家需要一种方式,放松自己。创办知青山庄,就是为这一特殊群体营造一种追忆过去、重温旧梦、释放激情的优美环境和情调。

演出内容十分搞笑,所以主持人申明:这是在人民公社的知青山庄,最高职位是生产队长。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还是官位显赫的领导,来到这里,都要放下架子,放松自己,在重温岁月中,尽情欢笑。然后宣布,得到白牌的游客就是今晚的生产队长,十余位男女,举着牌随声冲上台去,洋洋洒洒地领了一个生产队长的红袖章。演员一身绿军装,胸前还佩戴有毛主席像章。他们表演了“革命歌曲联唱”“语录歌串唱”“八角楼的灯光”“洗衣歌”等歌舞和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选段——“太阳出来了”。演唱时,台上演员在演唱,台下观众在跟着齐唱,台上台下互动合唱,怀旧的歌曲怀旧的舞蹈激情的场面,引得演出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笑声不绝,欢呼声响彻云霄。
晚会最高潮的时候,雄壮、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响起,特型演员饰演的“毛主席”来到了山庄,顿时“毛主席万岁!”“人民万岁!”的口号声和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随着“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的红色经典旋律,台上台下的几百名演员和观众,无论相识与不相识,都一起跳起了“忠字舞”。“千万颗红心向着北京,千万张笑脸迎着红太阳……”大家一边跳,一边唱,仿佛时光倒回到了那个激情难忘的如歌岁月。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演出结束了,很多朋友却意犹未尽,还倘徉在演出现场不愿离开,有的甚至忍不住又拿起话筒引吭高歌起来,高吭的红歌在云篆山深遂的夜空久久回荡……
2023年6月23日。


作者简介: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