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之兵团七十三团
高子良
当晨曦来临之际,我已信步而出,款款行走在绿树掩映的73团场部。
说起兵团,已是遥远的记忆,那可是祖父辈的印记,也是新中国肇始时一面光辉的旗帜,至今是初心不改,使命依旧,在祖国的边陲护卫着百万疆域。
中国的军垦史由来已久,汉唐时即盛行。而当年王震将军率十万将士进军新疆,为和平解放新疆而军功赫赫。从此屯垦戍边卫国,拉开了新中国军垦史序幕,也为后来的农垦打下基础。
这不免让我想起了淮海农场,花季少年的花朵夭折了,峥嵘岁月的十年蹉跎年华了。说不上后悔,那是命中注定,更是历史的抉择。我们成了村野莽夫,或者说是历史的一粒铺路石,用以留给后人坦途。
带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崇拜,昨晚偶遇一对老家启东的夫妻,他们是上世纪60年援疆的支边青年,在疆战斗生活了大半辈子,晚景尚好。临行时望着这对老乡他俩瘦小佝偻的背影,步履蹒跚的行走在江苏路上,也是触景生情,不同的时空,类似的人生正是我赖以沉沦或奋发的触点。据说这里大多为江苏籍人,他们的后代早已红柳扎根,白杨参天了。
而在用餐时,店老板是个中年人,原籍徐州,他祖父是随王震将军进疆的军人,到他这一代连同他的儿子已是四世守边,如今他认为早已习惯,也满足现在的生活状态。同为江苏人的我也是相当感慨的,何况我也曾有过军垦农垦的经历。
如今的一代军垦人大多作古,硕果仅存的也已耄耋之年而安享晚年。他们奉献了青春热血,也奉献了子孙后代,让人敬佩。现在军垦的后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会有祖辈的光荣。
如今的73团建制已撤消,隶属于地方。场部的办公大楼就在眼前,门前的泄水池上方端座一方铭石,上书〈开放包容创新厚德〉,红漆描就的八字应是农场的座右铭。周边建筑都是生活必需的商超酒店娱乐场所。纵横交错的水渠汨汨流淌着清澈的水,阡陌密佈在绿树红花中,楸木悬挂着长虹豆样的果,紫叶稠杏长满暗紫色的果,火炬树上红色的火炬样穗特别醒目,像极了兵团人的标志信物,昭示农场人的前赴后继,永往直前。周边花色繁多,菊葵相间,绿草茵茵,鸟语花香详和一片。玫瑰月季乃当家花旦,盛开並沁出醉人的芬芳。市民广场休闲的孩童童趣戏耍,大妈们的广场舞在音乐声中随曲起舞,跳出了大一统的中国风,还是内地熟悉的舞姿和中国大妈的劲爆儿。
略有遗憾的是外围看到林间显露出的废圮,断垣残壁的干打垒,那种半地下的土坯房大多坍塌了,显得已毫无当初的生机。但是它们在兰天下倔强的展示它们的辉煌,好象时光老人黙黙的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而当年生活在半地窖的上海知青早已解甲归城,在大都市里安享晚年。人生若有苦难,必是洪福齐天,人生如有磨砺,总有福寿双至。当初73团的知青,从干打垒中重返大上海,有了这份历练,足以告慰自我人生。
东方地平线上透出一抹曙光,曜曜升起的朝霞,红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73团从此走进我的记忆,和淮海十团产生共鸣,就有了相同的乐章!
高子良于喀纳斯
2023/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