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篇小说《劳模》笔记之九||爱之如蜜(如胶似漆)||《劳模》里追逐爱情的本性
文/吉君(吉林)

追逐的本性
设想有一处毫不起眼的工作,甚至很没面子。但问题是:这其中或许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机遇。那么,谁能洞开那扇通向成功的神秘之门?
他就是郝祖国。一个我一直都未看清的男孩。当他的父亲在台下被批斗时,他充满激情地在台上唱着打倒“反动派”的赞歌;当他的母亲被红卫兵欺负时,他却又无畏地冲上前去保护他的母亲;当他的大哥二哥都坚定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他并没有确定好人生目标,有的只是满腔激情与对未来的憧憬。就是这个一直以来令我困惑不解的男孩,当他步入社会,进入工厂这个舞台,属于他独特的“才华”才开始浮出水面。
有一种人,他天生就是狼,但是在未成年之前,他的一切皆没有定性。因此他的特性并不突出,就如同狼和狗之间,温顺时令人难以分辨。并不是说他心狠手辣,相反他有着对亲人的无限柔情,但是当他追逐猎物时,面对利益,他会不惜一切代价。不知我分析的是否正确,只是凭借着感觉,用心去触摸作家赋予这个年轻少年的灵魂。当他听说厂子里要招清洁工人时,他敏锐地分析出这其中蕴含的机遇。
我原本以为他只是个被长辈宠坏的男孩,定是吃不得苦,并且爱慕虚荣。却不想,郝祖国他深谙官场升迁之路的奥秘。入党是他步入工厂的首要目标,在母亲章小凤长年累月的熏陶下,他牢牢地记住了母亲对他的教诲:“只有付出同等的代价才能获得相同回报”。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郝祖国毅然决定去做一名清洁工人。他敢于放弃优越的工作岗位,可以抛下所谓的面子去做最脏最累的活儿,为的只是他能够顺利入党。
这样的他,不得不令我刮目相看。他的勇气令我十分佩服,因为许多人,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并不都像他一样敢于冒险。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情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无疑,这时候的郝祖国是优秀的,我有种预感,这个少年的未来,一定不会逊色于他的哥哥们。
他日后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男人?
同时,我亦为他担心着,在这部小说里,作家从不说多余的话语,每一个文字都是经过缜密的淬炼。而“只有付出同等的代价才能获得相同回报”这句话,又是作家为郝祖国日后的人生埋下怎样的伏笔?看球赛就像看人生。那就像一场厮杀的圣战,全部热情都在于向前奔跑。
或视之为一次信心的锤炼和勇气的狂欢,场地上演出的是坎坷人生的缩影,看台上唱诵的是对不屈的赞歌,如痴如狂压根儿是一场错误,爱追逐才是他们永恒的快乐。我只愿,郝祖国他追逐的,永是他真正喜欢的。

爱之如蜜(如胶似漆)
如若你是把琴弦,请容我将心在你的琴弦上安放,让我的心,尽情的随着你律动、轻颤。那最美的季节里,你我诉说着爱情,只因想望一望你天真的烂漫。轻握你细润的手,我的心早已沉沦。虽未饮酒,却饮着甜蜜醉了。郝祖国与孙小明坠入了爱河,两颗心因彼此而跳动,仿佛世间的楼宇皆因对方而存在,在那爱的世界里,他已不是他,那场共赏的电影,早已无心观赏,只知道,或许它的名字叫爱情。
读到今天,我终于懂得这本书的名字为何叫做“爱情密码”,因为文学无论是从思想还是技巧,都暗含着种种引导的意图。一份关于美的艺术体验,只源于爱情。故此,这不是爱情密码,是什么?因读你,而感叹初恋之美。因读郝祖国,而触摸关于爱之心灵深处的悸动。对于许多因生存而忙碌到忘却悸动是什么感觉的人们,这部作品无疑不是场丰富的精神盛宴。敲开我们久别的心门,去体味爱情之美,重温年少痴狂时的那份认真。现实与故事在脑海中交替,别说你没爱过,别说你没有共鸣。故此,仿佛整个人又年轻了好几个年轮。
同时,我发现,故事已在潜移默化下,改变了我对于那个遥远时代的认知。曾经,一切关于老东北工业时期的幻想,只存在于爷爷、奶奶的口中。那份柴米油盐的琐碎损坏了关于那个年代的美丽幻想。我原本以为那个时期多是父母包办婚姻,关于爱情,与其无缘。看了这部小说才耻笑自己的傲慢与无知。无论哪个年代,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或者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只是相比现在我们的人性自由与物质生活的优越,那时的人们有着太多顾虑,而无从自我选择。但是并不是八零后这一代人常说的,老一辈人不懂爱情。相反,在我看来,爱情是那个时期最好的精神食粮。面对那时候的精神与生活的双匮乏,他们的爱是实实在在的,这才彰显出它的弥足珍贵。我突然疑惑,我们生长的现代,已没有太多的机会去经历生离死别与患难与共。
失去了考验的爱,我们,真的懂爱情吗?




作者简介:

吉君,女,辽宁省沈阳市人,自由撰稿人

“都市头条”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