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七十七)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京峰高台天下观
飞蓉浓野云翩翩
青笠绿蓑不知少
龙潜半世现青田

万物状异,一心无别!其差异就在于“因执于万物之起心动念”而放落宇宙灵魂的种子各不相同,佛教称这些种子为“业识”。每粒种子,都是一个小小的自我的无形勾勒,从蜜蜂鱼虫,到天堂地狱,纵经千劫,种子所显露的形象永恒变化,一旦业因成就,果报必然!这就是宇宙因果相继关系的根本源泉。《易》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宇宙因果,又何止仅停留于善恶上,大千世界万物的生生灭灭已是一种惯性习然。各大宗教宣扬的因果报应,其实都是我们灵魂种子在因循天道开花结果。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及世界主要宗教所显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
人的道德来自哪里?来自思想吗?来自教育吗?来自社会吗?我们一旦寻找到了道德的源头,自然会对道德有个更清醒的认识。道德,就是依道行事而有所得(道德经之文中德与得同义),它来源于宇宙本体,来源于大千自性,来源于万物本性。道性,这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是永远伴随人们一生一世的东西,也是从不消失的东西,人生之修练不过是放下生灭心去重新反观自己的道心而已。而能够压抑埋没道心的,只有万物的习性。这就是《三字经》曰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本意。道德不是培养出来的,它本来就有,是我们每个人天生本具的自然良知,我们的修炼目的仅仅是除掉习性带来的波波欲望,回复道性之德。而道性作为本源,对于每一个人,每一项物,不增不减,平等无际。
为什么世间人类在道德上会出现天地之距呢?欲望习气深浅不一,故显现出来的外在品质也朴浊不一。道德好似太阳,欲望习气将像乌云,如果一个人,欲望习气太厚,它的道德就没有光彩,反之,欲望习气少的人,处外品格高尚,师为人范。人类道德教育之目的,不是给人类培植高尚道德情操,而是让人除掉自身的染污了的欲望习气。我们皆知孟母三迁之典故,“孟子小时候,家住闹市,孟子学会了生意人的吆喝声,孟母将家迁到人烟稀少的墓冢之临,孟子学会了送葬人的哭墓声,孟母将家迁到校堂附近,孟子的房中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由此观之,环境影响也能改变习性。
中庸开篇之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上将本命之性、率性之道及传道之教三者的关系高度概纳,是中国古典教育的三歩曲。中庸所言,本性是天命,是本来就有的,也永远不会丢失,而能统领本性的东西就是道,教育是什么呢?是修掉自己过多的欲望坏习气,然后回归本性之道。

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思想正处于真正前所未有的碰撞融合之中,两种文化最终交量的结果,没有胜负高低,只有天下思想共赢与文化大融合。未来岁月,世界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宗教大融合、制度规则大融合,将是世界包容发展的主线,在意识形态深层没有什么阶级性!只有大道之光朗然而照!世界是地球人的世界,不是某个民族种族或国家所控制的世界,全世界的精神物质财富,应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不能互相驳夺。由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主而形成的世界大同思想,大同文化将主宰人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惠及五大洲四大洋的理论基础。愿始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凡是自原始氏族人类开始,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存在形式及规律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有一切优秀文化及制度的共性提升,形成人类的制度共识,也只有这种包容制度,才能让人类从此在放弃冲突中和谐地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