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登 龙 门
文/甄春延
前不久,我回云南时,特意去了一次西山,专门去看看龙门。记得在中学时,经常去爬西山。那时候才十几岁,冲劲十足,同学们从海埂大坝走过去到了西山脚下,比着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爬上西山的最高处——龙门。
我手中至今还保留着一张51年前在龙门照的照片,照片中的几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就是我们当年的青春写照。
自从那次登临西山后,我再也没有爬上过龙门。多年后同班同学有个习惯,定期爬西山,但是也都是走到华亭寺就算可以了。
退休后我每年回昆明时,也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到西山游玩相聚,但始终没有再登龙门。
这次回云南,我特意请个同学陪我爬西山。我们这次走的是以前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从西山的后山猫猫箐上去的。这段时间,云南的气候比较反常,半年多不下雨。我们顶着烈日开始了爬山,这段路据说是才开发了20多年,经过小石林和一段崎岖的山路,我们来到了西山的主峰。
凭栏远眺,浩瀚的滇池一览无余,点点白帆,朵朵白云,碧水蓝天,水天一色,分外妖娆,昆明市的全貌也展现在眼前。
想想也是感慨万千,50年沧海桑田,昆明市的变化让人都不敢认。远处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两座类似吉隆坡的双子塔建筑并立在一起,好似两个少女在喁喁私语。
望着远处的海埂大坝和隐匿在翠柳中的若隐若现的大观楼,我忽然想起大观楼前那幅著名的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站在这个地方才真正理解诗人的心境,好一个“奔”字,把500里滇池的浩渺无垠,翻波逐浪的情形写得淋漓尽致。
这时候我又想起当年领着我们走海埂,爬西山美丽的黄秀兰老师;想起那温文儒雅的,对我文学情怀帮助极大的孙渠老师;想起那老妈妈似的,胖胖敦厚的唐代玉老师;想起曾经火热的校园生活;想起那些已经走了的同学……曾经的过往如电影一样在你的眼前浮动,生活就是这样,曾经经历过的往事,你可能永远都忘不了。但就是这些,才能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拾级而下,穿过一个后来开凿的石洞,终于来到了我曾经无限向往的地方龙门。谁能够想到,我再一次爬到龙门已经是51年以后了。
龙门还是那样,尽管周边已经变化很大。西山龙门就在名字叫罗汉崖的山崖之上,龙门景区是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这条石窟顺延悬崖峭壁,全部由人工一锤一锤地钻出来的,开凿于明嘉靖年间,历时72年完工。在昆明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意思就是说昆明美景尽在西山,西山的美景在龙门。龙门胜景也是以“奇、险、绝、幽”为特色,雄踞西山众多名胜之首,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登临西山无论是欣赏日出还是日落,俯瞰整个昆明,都会给你带来独一无二感觉,让你心旷神怡。
其实滇池的湖光山色是十分壮丽的。它方圆五百里,烟波浩渺,既有湖泊的秀逸和韵味,又有大海的气势和情调。天气晴朗无风时,湖面平静似镜,滇池显得温柔美丽。微风吹过,湖边垂柳随风轻扬,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滇池变得妩媚动人。滇池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

从昆明市区远眺西山,宛如一位少女躺在湖畔的倩影,青丝飘洒在滇池波光浪影之中,民间以赞美之情称西山为“睡美人”。我们家曾经住在昆明的小洪山上,从我家看远处的西山,“睡美人”真是太形象了。一个美女仰卧在滇池边上,一袭长发散入于滇池水中,额头、鼻子,脖颈和挺拔的胸部栩栩如生。
站在龙门上,看着远处美丽的滇池景色,看着山腰间那随风飘荡的白云,看着天空中翱翔的飞鸟,心情无比舒畅。朋友说,如果11月以后,红嘴鸥飞到昆明时,滇池的景色会更美。
记得小时候,滇池还没有红嘴鸥,流入滇池的大观河,水流都是绿色的,因为外来植物水葫芦的影响,水质都受到严重影响,散发着臭味。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滇池的水质有了极大的改善,也才有了红嘴鸥的飞临,也才有了昆明新的名片。
昆明今天有如此的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交往的桥头堡,也正是离不开云南人民的努力。我多年从事环保立法工作,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知灼见。

西山之行满足了我50年来重登龙门的心愿,尽管生活中我没有实现“跳龙门”的愿望,但生活给了我更多的是历练和经验,让我领悟到生活中更多地真谛。
写于2023年6月23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5岁
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本人一生始终酷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