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我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接下来,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洛出书处’石碑,了解河洛文化,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在摘得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称号的荣誉后,69岁的符少武语气里是坚定、眼神中是赤诚。
符少武说,他后半段的人生,紧紧围绕着“洛出书处”石碑展开,22年的坚守,不仅出于对父亲的承诺,更是一名河洛儿女对历史的敬重。
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保护、传承“洛出书处”石碑的“接力棒”
1954年,符少武出生在洛宁县长水镇西长水村,小时候的他,经常看到父亲早出晚归只为守护一块石碑的身影,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这块名为“洛出书处”的石碑,以后也会和他结下不解的情缘。
2001年,符少武的父亲因身体多病,把保护、传承“洛出书处”石碑的“接力棒”交给了他。“父亲在那之前,已经独自守护了这块石碑50年,我知道这块石碑意义重大,所以我要接替他完成梦想。”符少武说,在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他利用空闲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请教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跋山涉水寻人探讨洛书文化故事和民间传说,用心用情传播河洛文化,“我了解得越深入,就越为河洛文化着迷,也慢慢理解了我父亲50年坚守的意义。”
于是,就这样,在洛宁县长水镇西长水村“洛出书处”石碑旁,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一名操着一口浓重乡音、身着一袭朴素布衣的男子,大声地一遍遍重复着:“‘洛出书处’石碑是河洛文化和华夏文明的象征……”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碑,
时光荏苒,朝如青丝暮成雪,转眼前,石碑前的男子已从身强体健的中年人变为双鬓斑白的老者,但不变的是他践行善举的决心和始终如一的坚持。
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助力洛书文化研究再上新台阶
2013年,符少武自筹资金置办了洛书文化的珍贵材料和一百多幅古碑拓片,举办免费供游人参观欣赏的主题展览,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为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8年,符少武再度自筹资金创办洛出书处接待处、拓宝斋工作室,内存大量拓片、版面和文化资料,供游客免费参观。与此同时,符少武的工作室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大批专家学者,他们共同研究探讨洛书文化,以“集体智慧”贡献了重要文献资料。为了更好发扬和传承洛书文化,符少武把和父亲多年来所汇集的材料,编绘成宣传册并于2020年5月出版为《中华文化之源——河洛文化发源地》,提供了一系列洛书文化的翔实历史材料,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可和好评。
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符少武渐渐意识到,好的保护和传承是无法靠个人力量完成的,于是,他积极动员、培育洛书文化爱好者,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共同参与保护工作,维护洛书遗址及周边卫生、防火防盗等,为外地游客提供方便,持续擦亮“洛书”名片。
符少武提到,几年前,他向游人讲解汉魏洛书古碑为曹植所立,但史实材料不够充实,说服力有限。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一教授听完符少武的讲解回京后,组织了专家团队、验证大量史料资料,确认汉魏洛书古碑确是曹植所立。此消息一出,符少武喜出望外:“洛书文化的研究再上新台阶!”
“无愧于自我,无愧于中华”
“这两年来,我挖掘出了不少汉魏洛书古碑的历史故事,目前正在整理,希望能为后人留下更多确切的参考。”符少武说,22年的坚守是孤独的,但也是灿烂的,他日夜与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为伴,与浩如烟海的图书古籍为伍,终于在回头间,发现身后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往前看,矗立于漫漫时光中的汉魏洛书古碑仍旧完好,他可以放心地将它传承给下一代人,这就是漫长坚守给他的最好回馈,“无愧于自我,无愧于中华。”
按照计划,接下来,符少武有意培养一批热爱河洛文化的年轻人作为保护“洛出书处”石碑的传承人,而他将带着“洛出书处”石碑的故事和河洛文化的悠久历史,更多地走进文明校园与文明单位,让更多的人了解河洛文化,让每一名炎黄子孙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将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传承与坚守的文脉。
(来源:掌上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