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邢台市西部山区稻畦川(将军墓川)下游北边的一个小山沟里,通过狭窄的沟口往前行1公里处,就到了美丽的石井村了。村子在一个北南走向的山沟里,村前有一处向东突出高高耸立的石崖,村落被挡在西坡的山坳里。
据文献记载:石井村先民很早就在此定居,因当时此处有一口自然形成的石井,人们聚井而居,形成村落。
石井村因井而得名,但村名中的井字不读jing,而读jiu字。祖祖辈辈流传至今仍叫“石jiu 村”,不知有什么出处?方言中也没听说有这种读法。
石井村建村史非常早,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先有石井村后稻畦川”一说。这口石井比古老的村庄还要久远,至今村民仍然沿用着。井深有三米多深,周圈用青石砌就,清澈见底的泉水从井底石缝中喷涌而出,井水清冽甘甜,冬暖夏凉。炎热的夏天,劳作一天疲惫不堪村民坐在井旁的大榆树底下歇脚荫凉,喝一口刚从井里打上来的透心冰凉的井水,一丝甜意布满舌尖,再掬一捧喝下,暑意全无,顷刻间沁人心脾。寒冬腊月,井口升腾起一股白色的蒸汽,井水温温的,感到有一丝暖意上心头。
有一年腊月,我去石井村我的妹妹家,妹妹正和几个妇女在河边的泉水潭里洗衣服,看到周边河道结了厚厚的冰,我责怪到这么冷的天气还到河里洗衣服?她说这儿的水不凉,我把手伸缓缓申进水里试了一下,水的温度使人感到舒适温暖,不致于手被冻得通红。
石井村是个只有200多人口的小山村,居住着霍、董、陈三姓人家。乡邻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团结互助,一家有事全村帮忙,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人际关系温馨和谐的氛围之中。狭长的山沟中间有一条哗哗啦啦流动的小河,再旱的年头也不会断流,世代浇灌着村里的土地。春天里细细泉水润泽万物,村民在自家小院房前屋后种植的各种鲜花盛开,花丛中蝴蝶翩翩起舞,鸟儿在大树枝头欢快地歌唱;夏日绿树成荫,树上蝉鸣声声,小河蛙声阵阵,人们在大树下一边乘凉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幼儿在身旁追逐玩耍;秋天硕果飘香,山坡上是熟透的酸枣,小灯笼似的柿子,挂满枝头的核桃和板栗,一片金黄的庄稼地,丰收的景象让人陶醉,使人迷恋。
石井村是一条北南走向的山沟,全长12里,在村西北约4里地方的山脚下住着两户人家,几棵高大的柿子树将两处农家小院包裹着严严实实。这里就是后石井村。但这两户人家并不属于石井村的村民,一户人家是距这里十几里外的草峪村村民,另一户人家是6里外的宋家庄镇大苇峪村的村民;这里一道小山沟及土地是草峪村的飞地,另一道山沟和土地是大苇峪村的飞地,还有一处是百里之外的羊范镇西侯兰村的一块飞地,改革开放前西侯兰村每年有人来这里摘柿子拾酸枣,后来把地承包给石井村一户村民。
我小时候到过这里,当时正是生产队大集体时代。两户人家处于三不管地带,因为远离本村,所以不用参加村里的一切集体活动,不用开批斗会不用参加阶级斗争,远离尘世,与世无争,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当时令我十分羡慕这种悠闲自得世外桃源式生活。
清澈的山泉水从岩石缝汩汩流出,绕过山脚,从两户门前缓缓流过,人们清晨起床后在河边洗漱一下,然后把池塘里的水放开灌溉门前的几块庄稼地。田里的庄稼长得密密层层十分旺盛,年年都是好收成。这里的人家不用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
在抗日战争时期,邢台西部山区是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及八路军129师重要活动地区。日本鬼子几乎每年都要对这一带拉网式扫荡,每一个村庄都不放过,但他们从来没有踏入过石井村这块风水宝地。这给石井村增添了一丝神秘玄妙的色彩。或是怀疑石井村有一大的陷阱?还是因为村子藏得过于严实没有被发现?或是忌讳什么?至今仍是个谜。不管什么是原因石井村是幸运的,在周围村庄都遭到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时候,唯独石井村逃过一大劫难。
深山藏古村,幽谷出芳草。俗话说高山出俊鸟,水甜人美。石井村地处大山之间,甘洌的山泉水世代滋养着这里的人们和一方土地。村里的姑娘出落得个个俊俏水灵,总是会引起邻村小伙们的觊觎。村里的小伙个个长得精神帅气。在人们的印象中山里人都是被山风吹的皮肤粗糙,被烈日阳光晒得黝黑,可石井村姑娘小伙的皮肤细嫩润泽,白里透红,脸上总挂着甜甜的微笑。而且人都能说会道,聪明伶俐,接人待物礼貌周全。一点看不出是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完全可以与城里人比美,而且比城里人更勤劳朴实。
【作者简介】张丰善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60后,大专文化,军旅生涯10余年,医务工作者,副主任药师。本着医者仁心,与人为善处事做人。爱好文学,其作品在各种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发表。电话:1803296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