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真“艾”(随笔)
文/宋任升 诵/沧海 云淡风清
音频制作/晚风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四,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夫人上班前叮嘱我:“在家没事,可以去前面的山上采些艾蒿回来,一是沿袭传统,二也好准备下点 ,晾干了留作冬天泡脚用。”哈哈,夫人想的周到,我怎敢不从,便立马答应了。
听老人们说:大概是唐朝末年,战乱四起民不聊生,黄巢(农民起义领袖)率军行至一城镇,见一妇女右手牵一较小的孩子,背上驮着一个大一些的孩子,觉得好奇,就问两个孩子是她什么人?妇女回答:“小孩是自已的,大孩是别人寄托给她的”。黄巢更疑惑不解:“为什么偏爱大孩子?”妇女说:“大孩子父母已亡,如果丢失在战乱中遭遇不幸,家中就断了香火。自己的小孩子如果不幸,还可再生一个”。黄巢被她的仁爱慈善之心感动了,就告诉她:“五月初五大军攻城,你在门旁插一艾蒿为记,不许官兵进入,保你一家平安。”妇女仁慈,就将此消息告诉了众乡亲,于是家家户户五月初五插艾蒿。黄巢大军攻城时,见有艾蒿之家便兵马不进。因此她们躲过了战乱,保住了平安。从此民间就有了"端午插艾求百福,艾香驱邪保平安“的说法。

如今人们端午门前插艾蒿,已演变成一种心理寄托。但艾蒿的药用价值,能治疗很多病症也是不辩的实事。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性味苦辛,温热,宜养脾,肝,肾;用艾叶煮水泡脚治风湿虚肿;还有驱蚊驱虫之功效,其实艾蒿的价值远不只这些。
于是我就找了个提兜,在上午七点半左右出门上山采艾蒿去了。走在路上,心里犯嘀咕,路旁的艾蒿这么多,何必非要去山上采呢?随便采些回去不就是了。于是一边想着一边弯腰在路边的山脚下采了起来,你还别说,平常不太注意的艾蒿,竟长了这么多。
约摸过了大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就采了满满的一兜,心里还这么想:这么多,就多采点回家,晾干后贮存起来,以备冬天泡脚,这不也正合了夫人的心意。

这时对面山上走来一位民工模样的大叔,肩上扛了一捆高一些的艾蒿,他边走边朝我这边打量。我看他对我留意,就停下手直起身,很有礼貌的搭讪:“大叔采了这么多啊,你这是在哪里采的呀?”他听见我和他说话,便停下脚步,放下肩上扛着的艾蒿,笑着对我说:“在上面,上面的山上呢,不过大一些的不多了,小的倒是不少。”我说:“谢谢你大叔。”接着我就抓了一大把兜里的艾叶给他看,“大叔,我听说艾蒿有真有假,那你看我采的这些是真是假呢?”大叔用眼一搭,便说:“你采的都是假的。”我急忙说:“为啥?”“不为啥,一看就知道不是真的,像这些路边山脚下的艾蒿大多是假的,若是真的,不早就被人们采走了吗?你看那几个人不是也在采艾蒿吗?”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可不是咋的,那边也正好有几个人在像我一样采着艾蒿呢。

看着大叔要走的样子,我又赶紧问:“大叔,那你能告诉我辨别真假艾蒿的方法吗?”他重新看向我说:“真艾蒿是单棵生长的,它一般不会长在路边或山脚,而应长在山上的茅草地,像这些路边山脚下长的艾蒿,大多是墩生的,一生就是一大蓬,一生长就分叉,味道很淡,真的假的样子虽然差不多,但仔细看还是能辨认出来的。”说完,他便扛起他那梱艾蒿,朝山下的马路走去。还没等我向他说声谢谢,就拐弯不见了踪影。
我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可笑,也有些丧气。便提着那满满一兜假的艾蒿,顺着刚才那位大叔告诉我的方向,上山寻去。山路崎岖,三拐两拐,估计已经走了二三里的路程,也是边走边用心观察和欣赏着山道两边的光景。

在又一个拐弯处,突然看到山上一户人家的栅栏外竖着三四捆,一捆也就是五六把,一把在四五棵左右的艾蒿。我想这也许是真的艾蒿了?山上人家还有卖的吗?我带着这个疑问,在那几梱艾蒿前面停住了脚。这时有位在院子里洗衣服的大姐走了出来,打量着我问道:“要买艾蒿吗?”我看了看她,没说买,也没说不买。便开门见山的问:“大姐,这是真的艾蒿吧!我听说它有真有假,我分不清,你能帮我看看我兜里采的这些是真是假吗?”
大姐没有因为我没有回答她的问话不高兴,而是凑过来看了看我兜里的艾蒿,然后很热情的说:“你这些是在路边采的吧?都是假的,你不认识真的吗?”“是啊,我们老家那边很少有这种东西,只是在你们这里才认识的。但是端午节门前插艾蒿的习俗还是多少知道一点。”她对我笑了笑,接着说:“山上有,不过也不多了,你看俺门前这些,都是俺老头(当地风俗,乡下妇女对自己丈夫的一种称呼),今天早上去山上采的。如果进山耍的人想要的话,俺就能卖几个钱,反正自己采的也没本钱,大家都图个方便吧!”

我在一旁认真的听着,还一边附和道:“真好,你们两口子想的真周到。那你能告诉我怎么辨别真假艾蒿吗?”于是她又像前面遇到的那位大叔一样,热情地把辨别真假艾蒿的方法告诉了我一遍。并且还建议我把兜里的那些假的全部倒掉,再上山去采一些真的。然后她又打量了我一眼说:“这个季节进山要穿长袖衣服,还要穿高一点的雨鞋,以防被棘子扎了胳膊,被蛇咬了腿啊!”
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把兜里的假艾蒿全部倒掉,提着空兜就往山上走去。只是我没有穿雨鞋,也没有穿长袖的衣服,但愿不被棘子扎也遇不到蛇吧。

我在想:艾蒿都有真假之分,人间真爱又何尝不是?爱是需要呵护,需要培养,更需要用心去寻找,这不正如我今天所遇到的一样吗?一见钟情里面固然有爱的成分,但虚情假意的成分也不少。因此,当我们遇到真假难辨时,就应该放低身子,向路边的人多去打听打听,多去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去伪存真,寻找到真“艾”,你说是吧。
我按着两位好心人的指点,一边采一边比对,还确是如此:真的艾蒿单棵生,根部不分叉;叶子的形状尖而细,鸡爪形,叶面呈绿色,背面显绿白色;味香而浓;秸秆直而硬,或因土质的肥瘦长的高大或矮小。头一次学习到了辨别艾蒿真假的方法,心里很是高兴,于是又采了好长一段时间,便准备下山了。

下山时,再次经过那个大姐的门口,见她好像是在与她的老头说着什么。见我过来了,就向我打招呼,于是我们就一起聊了一会,大哥很健谈,且见多识广。他告诉了我一些平日里上山要注意的事项和什么地方长什么东西的见闻等,又令我收获又少。一看时间,已经十点多了,于是我就向两位好心人再次表示了感谢,还顺手拍了几张照片,以作纪念,便怀着兴奋的心情满载而归了。
写于2023年6月21日夜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宋任升,山东滨州人,暂居青岛,一个热衷文学又不失农民身份的城市打工者!
主播简介:沧海,居天津,爱好文学,喜欢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主播简介:云淡风清,喜欢文学,爱好朗读,用声音传递温暖,以朗诵致敬人生。
音频制作:晚风,喜爱诵读与编辑,以声音交朋友,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