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亮 一 盏 灯
文/王文琴
陕北高原,群山逶迤,沟壑绵延。众山之中,有个牛肚村。因村上有座山,鼓如牛肚,故此得名。
牛肚村是一个只有82户人家的小村子。该村有所小学,共15名学生。慧兰是该小学的一名教师,教一至三年级的语文和数学。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慧兰是红柳村人,红柳村与牛肚村是邻村。慧兰家距学校六里地。她每天都要过牛肚村边一条不太宽的河。河面宽约四米。人过河的那段河床是不太平整的石头。水流舒缓,河水清浅,河未筑桥,人踩列石。水不深,刚没小腿。平时,河水温柔得像个姑娘,只有夏天下大雨的时候,河水暴涨,才出现猛兽般的可怕景象。
:每天上班,慧兰往返学校都要走六里路。从学校走四里过河,然后再走二里到家。山路崎岖,这段路需走近四十分钟。夏天,傍晚时分光线足,过河无忧。但是到了冬季,天黑得早,过河需小心。
在距这条河西岸三十米远处的高土崖上,竖了根椽当电杆,上安一盏灯。是牛角村村委会组织人引线安灯,给夜间过河人提供方便。这盏灯,白泡蓝罩,很漂亮。为节约用电,这盏灯不是长明灯,控制开关在离河最近居半山腰的六娃家。由六娃每天在家控制灯。六娃老实可靠,人缘好。六娃媳妇是巧玲,笑面虎,心眼多,她没有六娃在村上的人气好。
夏天,慧兰下午放学回家,天色亮,过河不用借那盏灯的光。但到了冬天,慧兰就需借光过河。那盏灯发出白色柔和的光,给慧兰内心带来无比的温暖,就像母亲慈爱的目光。
六娃清楚,平时夜间过河人少,他知道慧兰老师每天傍晚从那里经过,需借光。所以,六娃每天都在慧兰过河前开灯。时间久了,六娃能在自家院子听到慧兰由远及近的脚步声。六娃的媳妇巧玲为此就心里来气,说六娃:“你成天心里惦记着慧兰,天天操心她过河了没有?我看这盏灯,你就专为她开。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六娃说:“你不要闹,我根本没有歪念。慧兰不是教咱村的娃娃吗?这盏灯方便她过河。她天天平安回家,咱村的娃娃上课就不会耽搁。”巧玲不再说话,但她肚子里窝着火。
每当慧兰快到河边时,从山路上远远看见那盏灯亮着,心涌暖流,就像有人护送她回家。这盏灯为她驱散寒冷,带来温暖,给她壮胆。
寒来暑往,一晃两年过去了。
有一天,起飓风,把那盏灯的灯杆刮断。村上没能及时恢复。所以,那两天晚上,六娃就拿着手电筒守在河边,给慧兰打手电筒过河。慧兰很感激六娃叔。两天后,牛肚村黄支书安排人另找了一根粗椽当灯杆,那盏灯恢复照明。
花开花谢,时间飞驰。
又是一个冬天。六娃给远方的亲戚家帮忙干一段时间木活。临走,他嘱咐婆姨要招呼好那盏灯,不敢开迟,要在慧老师过河前就开灯,巧玲满口答应。
巧玲早为此事怀恨在心,六娃一走,她那天傍晚故意没开那盏灯。当慧兰快到河边,发现那盏灯没有如期而亮,她以为灯坏了。心想:六娃叔可能不知道灯闪,要不然他会及时换好灯泡。
慧兰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过河。但是那天不知道是水冲列石移了位,还是有人挪动了列石,反正她一踩上列石,列石便摇晃翻倒。慧兰一下子掉到河里,头磕到河床的另一块石头棱上,顿时右发际线处鲜血直流。慧兰浑身湿淋淋,挣扎起身,用手按着伤口,冻得瑟瑟发抖,踉跄回家。当她艰难地走到院门口的时候,昏倒在地。慧兰的父亲听见“扑通”一声,赶紧出窑看。家人火速用三轮车把慧兰送到县医院。经过抢救,伤口处缝了六针,慧兰的生命无碍,但从此落下经常头痛的毛病。
半月后,六娃从亲戚家回来,听说了慧兰过河摔伤之事。
得知那天晚上,那盏灯不亮。他猜是他婆姨捣的鬼,便问他婆姨。巧玲气愤地说:“就是我故意没开灯,怎么啦?你这么上心慧兰,是不是暗恋上她?”六娃一听他婆姨的这句话,血蹭蹭往头涌,朝婆姨扇过去一个耳刮,巧玲哭着跑回娘家。
六娃买了几斤苹果,拿了二十块钱,到慧兰家赔礼道歉。说慧兰遭罪都是他婆姨惹的事,希望慧兰原谅。慧兰看着心地善良实诚的六娃叔,说:“叔,我不会埋怨巧玲婶,那晚权当灯坏了。你不要怪罪她,你们千万不要为这事吵架。”
六娃对慧兰说:“只要叔在家,那盏灯就不会灭。你天天走那么远的路,给我村的娃娃上课,炎夏寒冬,不容易啊!”临走,慧兰没有要六娃叔的钱,只留下苹果。
一盏灯,虽然发射出微弱之光,但有时这束光就是别人生命中极为珍贵的亮光。不要轻易关掉那盏有形或无形的灯,因为你的举手之劳,可能给他人带来希望,或者照亮前程。
作者简介
王文琴,韩城作协会员。在多个媒体上已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7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