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七十六)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日暮云苍雁飞南
山寺桃亭尽酒仙
风过寒潭尘波起
林深猿啼唤青天

从佛教层面讲,宇宙间有两种存在状态,一为动态,一为静态。静则为真,动则为妄。凡是永恒不变的永远静止的不生不灭的本来状态,就是宇宙真相,《金刚经》称实相或空相。凡是变化运动的有生有灭的有来有去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宇宙现相,经典称为假相或诸相,而真相与妄相又混然一体,有无相生,故金刚经又言,“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诸相非相,这句话相当难以理解。眼前的所有现相又不是现相。与诸相非相类似的难解语言还如…“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诸相,就是宇宙本体随缘化生变现出来的东西,如日月山河草木等。 非相就是万物没有变生之前,宇宙的空灵的本体存在状态,即天地未产生之前的状态。
道德经将诸相非相用“有无”来表示,如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再回归本章原义,有与无,动与静,色与空,相与非相,分别与平等,心与识,都是大道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的称谓而已。
故道德经开篇之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母,有,名天地之始。所以,有与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如水与波,风静水平,风起波动。《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上理解便是正解。若执于色,或执于空,偏于一端之解,都是邪解。
人类不同时期的各类思想,不外乎三大类,一是阐释宇宙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二是阐释宇宙本质,天地本源,三是阐释宇宙变化运动的基本规律,即有无相生所遵循的原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其实就是一个道德经中的“无中生有,有复归无”的事物变化过程。宇宙灵魂又称各种宇宙意识就像种子一样,勾勒着世界万物的未来形象,生发出世界万物,又灭亡宇宙万物,而灵魂的活水源头则是宇宙的本体元点即气,也称“性”,当代量子力科学称光子。宇宙本体就像承载星辰万物的虚空,宇宙现象则漂浮于其中,并生住坏空地变化着。所谓宗教思想的大彻大悟,就是悟到了万物的起源,即空灵虚极静笃的宇宙本体。日本人的水试验证明,万物皆有其灵,不管它们的结构是否复杂多样,灵魂的本质和构成却是一样的,未来人类的思想观念一定要回归二千年以前宇宙认识观,这就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人生一世,当来的清清楚楚,活的明明白白,走的无牵无挂,在生命的本次旅途中,我们来自己于意识种子的蒙发,但回归却两条路,一条回归宇宙本体,一条回归宇宙灵魂,然后在宇宙现象中生灭轮回。生命的本质看,万物没有生,也没有死,只有现象变化与妄幻,不同的有形存在仅仅是我们灵魂中含藏的某粒种子的依道生发,而我们的灵魂与天堂同寿,与地狱同春,与宇宙同步,光明遍照寰宇。
如果读懂了这些,才算是真正了解自己的生命本意。对于几千年来圣哲们以经典方式承载的宇宙道理,对于宇宙真相的传播者,承受者,履践者,我们必须生出敬畏之心,而不是仅仅以迷信之态妄自排弃。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