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墉,原名吴海涛,紫草堂堂主,男,1962年生,大学学历,北京市房山区人,祖籍河北雄县,北京市房山区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第八届政协常委,北京市房山区工商联常委、副主席,中国电线电缆商会副理事长,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房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房山诗歌学会会长,北京老舍文学院学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工商联慈善协会理事。多次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著有《吴海涛文集(三卷)》、散文集《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多部著作,是一个从身心热爱文学的人,一个最先被文学之光照亮的人。曾有《青青的怀念》《方尺》《陶然亭小记》等多篇诗文始发于《京西文学》刊发,为《京西文学》增色添香。

不是每个节日都煽情!
又到了农历五月五日,要不是法定的假期和双休日形成的小长假,也许在忙碌的工作中,淡化了端阳节的再现,因为骨子的节日没他,也许现代媒体传播的力量,那句补天盖地的祝语,占据了微短信的手机屏,没有含义却又超越含义的词句,重在《万水千山粽是情》的祝语,停下来翻大片的同语,使我不得不沉思端阳里的情怀。

端阳节与春节的饺子和十五的元宵,中秋月饼相同,都是为增添节日寓意和对往昔的纪念意义,给百姓更赋予生活的内涵。那枚三角形的粽子,包含着更多的是情怀。
荷塘的苇叶包上糯米大枣,外包红线或改草丝包裹,蒸或煮,其外形状似心,内有红枣或豆沙,叶香,枣香,米香浑然一体,独特甜香造就人间美食,限于端午节重礼奉献。在唐《秋思》,有诗,万水千山总是情,痴心难赋寄箫笙。意思是千万坐于山水间,全都化作情怀。用自己一片执着的爱心来歌颂,人们把端午的粽子,借用成万水千山粽是情,也是以祖国的山山水水化作粽子,来表对端午节的崇敬,对人民热爱的表达方式。更传递一份节日的吉祥祝福。

端午有着不寻常的意义,那就是大学里,读过的《离骚》里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兮之多艰”。忧国忧民的诗句是踏寻端阳的开始。当屈原还在忧愤时,那飘荡的幽灵若在天上,看着那,操戈犀甲兮,车错守毂,矢交坠兮,援玉抱击呜鼓的时代已经早已过去,魂魄毅为鬼雄。是为那这群雄争霸楚秦斗戈嘶,纵然情洒汨罗江,用生命未换来的百姓安平辜负。大义凛然地付之生命。你若真有灵验会站在玉筒山上眺望千年。曾念过《离骚》的毛泽东,从韶山冲沿湘江北上,唱着《九歌,国殇》,寻求得遂古谁传首,隅隈其数史更长,的诗,唤醒亿万民众,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那才是端阳的所传承伟人大夫,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天下情怀。

端午,早在西晋同处《风土记》里根据《说文解字》,端,物初的意思。古代人使用天干纪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己。五月建午……按照十二地支循环流转,此日端午正是午月午日,所以定,五月五日。老百姓,扳着手指头数,老百盼着过的节日没几个,除春节,清明节,就是端阳节,前些年人们五月当五的节日淡忘,北方不像江南水乡赛龙舟,挂艾节,更不像古代,把它当成重大节日过,唐李隆基《端午》诗中,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与民同庆的共祝国家昌盛。宋人苏轼,浣溪沙《端午》把包粽子的过程写成词,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可见古人对端午的重视,在前几年东临韩国向世界申遗,报江陵端午祭,为韩国重大节日,世界申遗产回绝了,因韩国自古是中国藩属国,其无耻之谈,激起中国人民愤。提醒了中国人民对端午传统节日重新认知,从此列入了法定节假日,人民恢复了更多的端午的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驱邪魔的传统,从古至今传统风俗,可谓是含有中华民族的情怀。

故乡的农家刚刚放下麦收的镰刀,多为丰收而庆;工人触摸停车键,放下手里的劳动放假,一切都按乡俗庆祝,走亲访友话抒情怀。
童年也曾过五月当午的习俗,故乡不比城市和江南,华北平原是杏黄摘季,节日的过程从未省略,虽然童年的农村没有城市富足多样糯米,江米等材料,只有故乡盛产的黄米和黍米,大枣和小谷,当节日前母亲早就准备好过节东西,父亲也会为增加丰富性,会专门从城里买点糯米或白米,充实节日丰富感,此时正夏收忙季。母亲几天前就在休工回家的路上采回苇叶,在夏日的太阳底下晾,准备包粽子用。记得母亲头天晚上就要淘好米,洗好枣,过好豆沙,就等明天端午节制作,以图节日浓郁的气氛。

端午,幼年心里有一种好奇,弟弟妹妹围在母亲身边看着一个包裹过程,为了增甜度还在枣上撒上糖。馋嘴的妹妹从母亲的身后偷偷拿枣吃,母悄悄地给她装上几个,示意她走开,边上吃去。一种自然的母爱回荡在脑海。母亲手脚利落,一大盆粽子终于包好,开台下锅。顷刻间苇叶,糯米,和枣的清香铺院子,嗅到那神仙闻后都要涶延的味道,孩子们用眼直勾勾地看着锅里热腾腾的粽子。要不看着热气,会急不可耐地伸手到锅里,可父亲那双严肃的眼睛看着我,赶紧把头钮过去回避那双苛刻而又善意的大眼。终于出锅了,母亲把煮好的粽子先放大盆,冲上凉水,说是为了好包皮。我围在一起,等分发给我们,而且告诉我们不要多吃,吃多了不好消化。我不爱吃黄米的,也许是黄米与玉米同色,早已让人从颜色上厌弃,从母亲包的记号里,我知道那是糯米的。所以我总是喜欢吃糯米带枣粽子。想起故乡的粽子那不就是故乡情怀吗!

自从背着沉重书箱,离开故乡再也没有和父母同过端午,但母亲总把端午节的粽子保存地窖,等放假回来吃,有次闲聊,听妹妹说母亲给我留的粽子放地窖过半年,也不舍拿出来吃。真可希我都没有回来。
后来我搬到了大城市工作。住在居民楼里,并改称大名。
一天,楼下一个带有故乡口音老乡喊我小名。我没在家,也不知道,等我回家门口传达室大爷和我闲聊提起,昨天有个外地人,操着河北口音乱喊,吵得居民提意见,我没在意嘿嘿一笑了之。

第二天大早晨有人还在睡梦中,有人起床后洗漱。我有早起的习惯,拿起本书正准备看两眼,楼下又发生了老大爷说的一幕,操着浓郁的河北口音,军儿,军儿——的喊声,心想,“大爷劝你小点声,你小点声”,声音不但没小,一声比一声高。
突然醒悟这不是喊我吗?我赶紧答应听到了,急忙下楼,见是同村的一个表叔。不客气地对我说,快五月端午了,你妈让我给你带点老家的苇叶和枣,说你最爱吃,让我送带来,只告诉了我小区地址,没有告诉我那楼号。可一打听没有叫“军儿”的名字,我接过一大兜东西,千恩万谢这个表叔,表叔还急事,骑上自行车就离开了,这时候我才发现,楼上窗户探出头,各说法不一评论,干嘛呢一个破苇叶还从老家送值吗?有人说有老妈真好,什么都想着儿子,这时我才有母亲在的幸福感。
故乡的粽子很简单除枣,豆沙,从馅里没有什么变化,有一年广东的一个朋友端午要来北京,让我在机场接他,给我带来两盒广东大三元粽子,说让我尝尝,回家打开一尝有肉馅,蛋黄馅,虾馅,感觉不错,留一盒准备给爸妈回老家,带回让也二老也尝尝南方的口味。
离端午节还差两天,看门大爷喊我有电话,我下楼接电话,噩耗传来了,父亲上午去世了,如晴天霹雳,一下让我进入了最大的悲伤,匆匆地带上那盒大三元的粽子回了老家。办理了丧事,因悲伤过度,忘记了这盒粽子。
待三天圆坟,想带上,当打开因为天气太热已经无法食用。我唯知多少年因为粽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这里面包含了我真实发生的儿女情。

时已过迁,我每到端午节我都要过两个节,一是法定的端阳节,一是父亲的忌日,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所以,不管是天地情,民族情,故乡情,儿女情,都从端午节垦定的找出人的情怀。所以深感千山万水包含了人情世故,综合在粽上,表达出心意是成了粽是情。一点不为过。粽子包了更多是情,故乡人把红豆比作相思,把红枣比喻祝福,糯米代表团圆,糖自然是甜蜜,满满都是情,都是爱。
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人若渐渐地对绿色有些敏感,枯竭的春天盼树生绿芽,夏天的绿叶,更惦念的是故乡白洋淀的蒹葭,那丛丛的芦苇里有我思念和回忆的绿色,他的绿色和我成长的童年一样,在风雨里成长,摇曳着轻风细雨,听惯淀水涛涛,刻意的苦思冥想,留下的是人生多少用情不可换取的思念。

“大江东去,浪淘尽”,人去楼空,儿女们都插上翅膀飞得又高又远,孤单地掂量着手上粽子,也掂量着心里的牵挂,远方的故乡还好吧,天上的亲人还好吗?远去儿女还好吗?又是一年上龙节,又到粽情悟心时。
相思的泪,滴下,滴在了人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