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粽香悠悠》
刘建林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注]
端午节又来临了,悠悠粽香又开始在大街小巷弥漫开来,值此又勾起我心头挥之不去的那件往事,妈妈慈祥的面容仿佛又在我的眼前显现。可以说几十年来,我一直没能放下的那份牵挂、那份惭愧、那份自责,一直在我的脑海萦绕着、萦绕着。
儿时年月,每逢端午节,大门口插上艾草后,妈妈会召集我们六兄弟,围绕在大筐粽叶、大盆糯米前,大手小手,上下翻飞,你来我去,争包裹棕。妈妈做事麻辣而又心灵手巧,教给我们裹扎的粽子形状多种多样:菱角形的、长喇叭形的、枕头形的、方块豆腐形的等等;里面包裹的馅,以糯米为主,夹杂着或是绿豆、红豆、腊肉、香肠、火腿、甚至鲜虾什么的,各式各样很是诱人。淘气的我们小孩有时会乘人不备,心中“窃喜”地偷偷地包进一只小辣椒或是一小勺盐巴;大人们则悄悄地包进个二分或五分的“银毫子”钱币。有运气吃到的人,各种的表情那真是可想而知。及至于端午当日,我们小孩每人还会在胸前挂个五色丝线织成的蛋袋子,里面装上一、二只白的或涂红的鸡蛋、鸭蛋,有原味的,也有咸蛋、茶蛋等。邻里小朋友们聚在一起,以互相碰蛋为乐趣,谁的蛋没被碰破就是“赢家”,输家的“破蛋”理所当然地先被大家“分享”掉,而由此引发的各种“恶作剧”就不一一多说了。儿时端午节依偎在妈妈身边的那一幕幕温馨欢乐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应该是1962年端午节前的一个星期日,爸爸和其他兄弟在家,妈妈一早则单单叫上我,随她上叠山路菜市场去买菜。因为妈妈是小学老师,四邻街坊的不少小孩包括家长自然都认得她。拽着母亲的衣角走去,一路上不时地有人尊敬地喊道:“衷老师好!衷老师好!”妈妈则满面笑容不停地应答。我感到可骄傲啦,觉得“我的妈妈真伟大!”
叠山路菜市场当年是南昌市为数不多的大菜场之一,人山人海,是妈妈带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菜场人多,怕我跟不上,妈妈把我领到了马路对过的一家早餐店。只见店门口大煤炉上大铁锅里,煮着堆山般的粽子。这一下就把我的馋虫勾出来了,我眼睛直直盯住粽子,脚下迈不开腿。
妈妈看穿了我的心思,把我拉到店里一张方桌前,往板凳处按下。回身,掏出几枚硬币,在店主那端来了两只热气腾腾的粽子。“你先吃,在这里等我。”言毕,她转身进了菜场。
那是两只有棱有角的粽子,和我当时的小拳头般大小,卧在一只青花瓷菜盘里,翠绿的粽叶已经煮得油光铮亮,被红麻绳仔仔细细地捆扎着,真像一对高雅的艺术品,教人不忍心把它破坏掉。但肚子里的馋虫却按捺不住寂寞。店主上来帮我把红麻绳剪断,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一层层包裹严实的粽叶,顿时,金灿灿的粽子显露了出来,糯米馅里面还夹杂着一粒粒绿豆,一缕缕清香飘散开来。那是那年端午节我吃的第一只粽子,承蒙妈妈的偏爱,家里几兄弟唯有我捷足先登,享此口福,我又兴奋又自豪,开始还细细品尝,后面半个则风卷残云般地呑吃了下去,心里的得意劲就别提了。
母亲还在菜场里买菜,桌上盘子里还有一只粽子。我直眼盯着那只粽子,心里打起了“小九九”:母亲买了两只粽子,可她没有说让我吃一只、还是两只?母亲也没有吃早点,她那么辛苦,更要吃饱才有精神,对吧?这只粽子就留给妈妈吃吧!
我定了定神,继续稳稳地坐在方桌前,看着那菜市场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那年月,人们生活水平谈不上很高,大米一角钱左右一斤,猪肉六角八分一斤,青菜萝卜等蔬菜通常每斤二到五分不等。我家有六兄弟,因小孩多妈妈提前退职了在家,全家八口人八张嘴,全靠父亲每月七十多元的工资生活,要吃要喝要生活,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全靠妈妈精打细算。碰上家里来了客人,通常只是在家里加炒两个菜招待。就是外地来了远亲,也是在家做点好吃的,而绝不会去“上馆子”。在我记忆中仅有一次,父亲老家瑞金来了几位叔伯婶婶亲戚,大包小包,穿红戴绿。父亲为了体面,带他们到南昌胜利路当时最时髦的“东方红”餐厅,坐好了一张八仙桌。母亲被随后叫来,看到父亲已经开始点菜,丢下一句:“你们几个吃吧!”,二话没说拉起我的手就回家了。和现在比较起来,方知当年生活的艰辛!
渐渐地,那只粽子热气散发将尽,妈妈还没有过来。店主却过来了,呵斥道:“细伢子快吃,我要收碗筷了。”那个眼神啊盯得人真难受,我哪敢言语。于是乎,三口两口,另外那只粽子又成了我的美味佳肴。
终于等到妈妈买好菜过来了,我欲言又止。她瞅了瞅心神不定的我,什么都没说,牵着我的小手回了家。
说来也是,在我曲折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给予我的教诲却永难忘怀。那些年闹“文革”,学校没上课,我十二三岁,年龄不大,犯错不少。我迷上了装半导体收音机,记得为了一只三极管,我不择手段把邻居家的收音机拔坏;捡到邻居婆婆的钱不还,拿去买电阻,虽不是见钱眼开,却也是胆大妄为。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不辞而别,与学友勋满跑到郊区大哥的工厂去玩,害得家里一众人等慌了神,分别去中山路、八一广场、八一桥、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地到处去找,担惊受怕了大半天。其它还有很多事,确实没少给妈妈增添烦恼。但是,面对我的犯错,每一次妈妈都和言悦色,悉心教诲,话语不多,却往往说得我痛彻心扉!
“行人请走人行道”!记得读小学时,有一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全班同学在繁华的胜利路中段,向行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二十米左右站一个学生,每人拿个小旗,当了一个下午的“交通劝导员”。结果结束时同学没叫我,直到天色黑下,来我一人还一味地在站在那里“劝导”着。也就是在这个地方,1978年3月某日,时年46岁的妈妈因公办事遭遇车祸而殉职。我想:如果那个同方向驶来的莽撞的货车驾驶员能按交通规则行驶,如果大家都能文明出行,如果……!可是没有如果,只有深深地伤痛和无尽的怀念。
这篇短文,我在四十年多年前就起了初稿,每次拿起又放下了,到今天才写完。这一份浓浓的情思,一直伴随着我绵延至今,并还将继续下去。
要是回到从前,我再见到妈妈时,我一定会补上一句: “妈妈,那天那只粽子本来我真的是要留给你吃的!”
落笔于2022年端午节
注:引自元代文学家舒頔作品《小重山·端午》。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词在最后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

作者简介:
刘建林,中共党员,高校副教授、高级政工师、预备役中校。当过工农兵学商,曾经下放、下岗、下海,在多所大学从事过教学与管理。《解放军将领故事选》副主编,参与编著及发表论文、新闻、文学作品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