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书峰
刘文西老师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一代人,并且获得国家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这也是最高荣誉。“黄土画派”成立于西安美术学院,带有鲜明的学院特征。数十年来,刘文西坚持毛泽东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毛泽东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一本小册子被他学习和珍藏了近七十年,他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用生命践行“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刘文西说,我17岁王琦老师就把这本书给了我,非常珍贵,按照这本书去做了68年。
刘文西老师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描绘陕西为主,同时也表现大西北。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末“长安画派”由赵望云、石鲁先生创立。其实“长安画派”是陕西省美协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六位画家在北京、南京等地做巡回习作展,惊叹于他们大胆的创新精神,“一手深入传统、一手深入生活”的艺术主张被学界公认。恰在“长安画派”被学界认可的同一时期,青年刘文西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自愿来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1957年,他去延安釆风实习,毕业创作《毛主席和牧羊人》就引起画坛注目。1959年,石鲁先生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画创作了《转战陕北》。
因此,“长安画派”重要艺术探索的时间节点恰恰和刘文西先生表现黄土地的艺术创作节点同步,可见,“黄土画派”的艺术实践体现了刘文西一生的追求。不久,刘文西创作了一系列表现领袖和人民题材的作品,我们熟知的《同欢共乐》、《在毛主席身边》和后七十年代创作的《直罗镇大捷》《知心话》等等。在表现人民题材这方面,刘老师在1963年就画出了在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祖孙四代》,他第一次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方法表现中国农民形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刘老师的艺术探索有两条主线:其一,表现以领袖为题材。刘老师画笔下的领袖主要是表现毛主席在延安的十三年期间,在这个历史节点里,他自觉地创作了很多我们现在可以被誉为“重大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二,刘老师坚持深入生活,从《祖孙四代》开始,包括后面的《沟里人》、《山姑娘》,一直到晚年,他耗尽十几年心血创作的百米长卷,事实上,他的百米长卷在八十年代初就画了第一张,后来延续了陕北的十几个主题形成了120多米的鸿篇巨制。
毫无疑问,刘文西老师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大家!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黄土画派,就是弘扬刘文西先生提出的艺术主张: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不断地深入生活、挖掘生活,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当代、表现人民,用这种理念为当代社会主义新时代美术不断创造积累精神财富并做新贡献。
本文作者吕书峰给刘文西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