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一诗的新解
文║梨翁永江
《回乡偶书》一诗系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对后人的影响颇深且大,被选入语文课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我爱读《唐诗三百首》,尤其对贺知章的诗关注多一些,我对《回乡偶书》诗中的个别读音译注不敢苟同,认为大有推敲之必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故我把我对《回乡偶书》一诗中读音注释等新解剖之,供朋友们析之。
我认为诗中有三处值得推敲的地方,一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中的“回”字,二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三是儿童相见不相识中的“儿童”一词的注解有不同解析。
一、先谈回字,诗中读回(huí),无可厚非,我认为,读徊(huái)更合适,原因如下:
1.回与徊系通假字。2.中华大字典中译注,徊也读回音,而且意思相通。3.方言中可将回字读徊音。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讲究平仄韵律的大诗人的诗作,列位朋友可用“回”和“徊”音分别诵读,该读“回”音,“徊”音自见分晓。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耶溪女》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章台夜思》韦庄: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归雁》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评唐诗时,自然多列举几首,在宋词中,对“回”字的读音仍沿用唐时对“回”字的读音,下面仅举一例。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显然,回字的读音在上述的诗词中极为重要,若读回(huí)时,上述诗词读起来杂乱无章,无韵无律,读不顺口,闻不顺耳,似乎这些大诗人无视平仄韵律,其实这些大诗人是讲究诗词韵律的楷模。
当把回(huí)读成徊(huái)时,上述诗词顿时鲜活起来,合仄押韵,朗朗上口,尽显大诗人们掌握平仄韵律的高妙、严谨之深。
二、再谈衰字,《回乡偶书》第二句中的衰(shuāi)字与之关联的词很多,如衰弱、衰老、衰败、衰朽、衰亡等,其中,衰老、衰弱、衰朽等词意最近诗意,衰与第四句中的“来”字系(二)(四)押韵,合情合理,此诗一字不改,仍是千古之绝唱。
读衰(shuāi)改读衰(催cuī),就不是画蛇添足了,而是无病找病,病入膏肓。衰字多音字,另一读音衰(催cuī),大字典译注:“旧时的粗麻布制成的丧服。”请问这与鬓(双鬓)毛(眉毛胡子)有何相干?难不成是贺知章身穿丧服返乡?把老友相聚变得如此恐怖?贺知章有灵,会当场气死。
译者为了让第一句和第二句押韵,把衰字改成衰(催cuī),而不顾及第四句押韵,在唐诗中绝无仅有。译者必然位高权重,可以指鹿为马,标新立异,但却遗害了子孙后代。
三、谈谈诗中第三句中的“儿童”一词,译者把儿童译为未曾谋面的小孩子,这也太低估贺知章的智慧了,“未谋面的孩子”谁都不认识,贺知章还用一句诗来解释吗?这儿童是贺知章的儿时伙伴,因离乡久远,须发斑白而不敢认,才引出儿童笑问。这首诗好似一小喜剧,细思,妙趣横生,相认,相拥,大笑,回忆、设酒…
我用我的理解,来解释一下“回乡偶书”一诗:
年少离开家乡,年老了才返乡。
家乡口音没变,双鬓胡须花白。
童年伙伴相见,已经不敢相认。
所以笑着问我,客人来自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