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 竹 情(散文)
作者:班学明
我家庭院数竿竹,四季参观常碧绿。
试问缘何气凛然,虚心亮节不随俗。
凛然处世拒污秽,写就超凡诗画图。
一簇新篁高洁雅,亭亭玉立似村姑。
古陈州、桐丘地是我的故乡,自己虽然不是竹乡人,但是我对翠竹之情、翠竹之爱,屈指数来以有六十多年了。
我喜爱翠竹始于儿时,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记得一个春天的上午,我好奇地发现,墙角不知啥时候冒出来的尖草芽,惊喜的对爸爸说:“您看这些小草芽钻出土来了。”
“儿子啊,那是朋友送我的竹子发芽啦,这些嫩芽是小生命啊,长大就成了竹竿,现在如你一样的童龄,苗期叫竹笋!”爸爸语重心长的说。
从此以后,竹子震撼了我的幼小心灵,对它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爱恋。我时常为它浇浇水,还用小铲子松松土,说起来感觉新奇,这几株小青竹真是开心的活了,枝叶生长,越来越壮。第二年。当春风吹拂、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时,可爱的青竹换上了嫩绿的新装。寒来暑往,它们在生长中不需要人们的管理和关照,自行繁衍,节节升高。有人说,一根竹竿十八节,虽然我没有细致的查一查多少节,但是我懂得了每一节就是一个完美的总结,意味着深长的停顿,好比人们脚踏实地的每一个足迹。竹子有多少节,就表明它经过了多少个坎,经历了多少挫折,坦然面对风风雨雨。
几年后,这几株小竹子长成了丛丛翠竹,临风起舞,婀娜多姿;内心虚怀若谷,外部刚强有力,面对风风雨雨,展示出铮铮铁骨。每当寒冬,一夜之间,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了大地,树木的枝干都被雪压弯了,唯独它们挺拔直立,青翠不减,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我和小伙伴在翠竹周围,为它们堆雪保墒,有时还展开雪球大赛;翠竹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不少的情趣。我爱竹、忆竹更崇敬翠竹之精神。
古往今来,许多骚人墨客,赞颂翠竹。我读过很多的讴歌翠竹的诗篇,如这一首《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有一首朱元璋的《咏竹》,我特别喜欢;“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一首诗气势恢宏,充满了势不可挡、无坚不摧的精神。还有郑板桥的《咏竹》诗、书、画里表现出的全是翠竹精神,被人们誉为“三绝”,都是不可多得的励志作品,他是把竹子爱到骨子里的第一人。
竹,不仅可以入诗、入画,还能成为天地间的最好的歌音;因为竹子是空心,人们用它制作成了横笛、竖箫等多种乐器;风入竹林为管弦,雨落大地如甘霖;一口吹出腹中气,两手招来天外音。凡是竹制乐器都有洗耳恭听的雅韵,让人耳目一新的神韵。
宋代大诗词家苏东坡曾经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世俗不可医。”这一段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说明了居处应有竹。无论附庸风雅也好,追求美好也罢,反正竹子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之所以爱竹,并不是发自思古幽情,很多年来,我呼吸着竹子的清香,享受着竹子的清凉,生活在竹子的氛围中,有一种趣味感、审美感。还有在我的心灵深处受到了翠竹之启迪,每当遇到了困难和阻力,常常想起了竹之精神,曾经引起我多少思索,是我通过学习翠竹精神,在好多次有点困难,就想打退堂鼓的关键时刻,我手柱着竹子的精神拐杖,勇敢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
我爱翠竹凌霜傲雪、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赞美翠竹是无私奉献的楷模,它给人类生活带来数不尽的方便,说不完的温情。人们常用的竹篮子、竹椅子、竹桌子、蚊帐子所用的竹竿。烹制美味佳肴的竹笋、治病的竹叶......成竹为人们献身后,又孕育着新的生命,走向新的生活历程,只有奉献,不求索取。竹之风格难道说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竹之爱简直有了如痴如醉的地步;遗憾的是我不具备画竹的细胞,只好从报刊杂志上剪裁下来多种风姿的竹画,我的玻璃板下遂成了我的竹园,而我对竹之情亦越来越浓。如今古稀之年的我,每当带着理不清的思绪,望着风姿各异的竹画,不禁感触颇深。我说人生如竹,竹自从破土而出的哪一天起,节节生长,人的一生不是也有若干个阶段吗?从童年、少年、青壮年直到老年,一个阶段,就是应该有一个总结。
我爱竹,赞竹,更愿以竹之精神作为晚年自勉,一息尚存,不忘初心。祝愿更多的人们珍惜早节,始终如一,保持晚节,人人都像翠竹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一名无私的默默奉献者。
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仅是对高尚之人的写照,也是对竹子的真实写照。

七绝
咏竹林七贤
竹林隐士七贤英,不屑功名避世争。
向秀嵇康人等事,刘伶纵酒有豪情。
平水韵平起入韵八庚
咏竹感怀
阳春立根院墙边,节节升高向碧天。
盛夏成荫迎四季,何惧霜降与冬寒。
新篁绿叶佳人赏,嫩笋可烹美味餐。
玉立婷婷有矶竿,窗前倩影默无言。
能伸能屈为俊杰,冷雪傲骨誉流传。
采叶宜茶能入药,成材胜树定值钱。
英姿飒爽祥云处,壮志虚心笔下边。
城市河堤栽种茂,乡村户户育苗全。
品贵招来民敬仰,德高亮节报平安。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