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盛杉
早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好些时日之前,就似进入倒计时。
大街小巷在夏风的微微轻拂中,弥散着浓浓的粽香。旧时私塾老师教过的一首“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的《粽子歌》在耳畔回响。
记得小时候依偎在妈妈身边,看她纤巧的手指裹着糯粽,斧头型的,小脚似的,菱角样的……三角形的,四角形的,圆锥形的……糯米加红豆馅的、绿豆馅的、蚕豆瓣馅的、花生米馅的……眼神中充满了迫不急待的馋欲,巴不得餐餐吃。如此放纵,也着实让肚子不舒服了好几天哩。
如今,没多少人再乐意为裹粽子劳心费力了。于是,心急的商家早已把粽子摆上了柜台,五花八门任你选,解馋很方便。
粽子最早的外包装是用竹筒,在《续齐谐记》一书中有“棕叶粽”和“栋叶粽”。再晚些时候又有“箬叶粽”(竹叶包裹的粽子)。此外也有用槲叶的,因槲叶内含类磺酮物质槲皮素,具有防腐、抗氧化功能,值得追捧。粽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很受欢迎的食品之一。虽然它的用米及内馅已经变化很大,但包装做法与古代并无两样。
说起吃粽子,大家一定知道首先得剥开粽叶,才能让糯米和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竹叶、芦叶都是很好的包装,且浑然天成。这些源自大自然的绿色叶,作为食品的包装,有着独到的清香味,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所以几千年沿袭下来,粽子一直是两片粽叶一条线,形状不是长的就是三角的,生产也都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式。
如今人们的消费理念和健康意识发生了转变和加强,开始在外包装上做起了“大文章”。一些使用真空袋、礼品盒作为外包装的粽子,不仅能让人觉得卫生干净,而且使粽子假以文化氛围去点缀,成为节日馈赠亲友的佳品,充分发挥“眼球经济”的作用。
曾经是端午专利的粽子早已是四季飘香,成为消费者口中四季皆宜的美味零食。在一些人眼中,端午吃粽是一种应景的随和;可还有些人觉得传统节日不可怠慢,也只有这一天才能吃出节庆的氛围以及回忆的情调。
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新采的菖蒲、艾叶,人人手腕配带五色丝。据说,这样可以挡百邪不入。
端午节除了就着白砂糖、咸鸭蛋吃粽子,还喝雄黄酒,将雄黄放在酒中,大人喝,小孩涂,涂成一个个大花脸。据说,这样百毒不侵。
农谚有云:“牛歇谷雨,人歇端午。”乡下人农事再忙,在端午节也是要休息的。是日下午,男女老少都要换上节日的盛装走亲访友,是谓游端午。
不少地方,端午的主要节目是看龙船。祖祖辈辈留下话来,“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龙船竞渡时,船分青、红、蓝、白、黄,分别代表各个团队。是时,河水两岸人如潮涌、彩旗飘飘,观望者齐声呐喊,为各村的龙舟助威,忘情时,将手中的草帽、遮阳伞,乃至怀中的小孩也抛向天空。
上海曾于一年端午期间,在著名的旅游胜地老城隍庙举办了一届粽子文化节。众多商家联袂推出各种风味、自成系列的粽子,供应商一边宣传粽子的渊源,一边推销与端午有关的雄黄粉、香袋、苍术……如此节日,不但吸引了众多国内顾客,还引起了不少远涉重洋的外国旅客极大兴趣,他们无不被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折服。可见,“端午节”里有商机。当然,要抓住这一商机并不一定非要举办文化节不可。方法其实很多,比如在粽子的包装上印上一段小故事、送给消费者一份宣传品等等,既促销又弘扬了传统文化,两好合一好,何乐而不为呢?
据考,端午节是一个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认为,端午节最主要的两个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为蛟龙所窃。
其实,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二十四节气,早就印在炎黄子孙的心窝里了。这也是华夏文化之根的精略所在!
吃粽子,看龙舟,这是每年端午都会重复的内容。但这似乎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每个人都参与,共同品味着传统。在情人节、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洋人们的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欢乐,而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我们则感受到了悠久的文化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