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民(搜集)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也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下面对民俗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作个简单介绍。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2007年12月14日,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据《说文解字》释义:端,就是初的意思;午就是五的意思。“端午”就是初五。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避讳改五为午,从此便有了端午的叫法。
又因为“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代表着万物丰满,阳气充盛,所以,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在天空一年最当中的位置,称为天之中,所以端午节也叫做“天中节”。
运城方言中,把“端”字读为“单”字;五月初五的“五”又都是“单数”,故把端午节也称为“单五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初是夏季祭龙和驱赶瘟神的日子,后来成了纪念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日子,如屈原、伍子胥等,在民间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多最广。
总之,端午节归根到底是为了纪念先祖和祈福避邪等。运城流传下来的习俗是:回乡村祭祖先,包粽子蒸晋糕,插艾条避病邪,访亲友食大餐,度假游览风景等。
祖辈传下来的端午节,不仅有民间祈福祭祖、食粽走亲、观光赏景等礼俗,还蕴藏着先贤们的爱国精神、高尚品德和忘我情怀,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O二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五月初五日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