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人 生 三 考
文/侯振宇
考试,六十分刚及格;
考勤,六十岁了圆满;
考验,六十岁正青春。
人生三考,第一考,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长了身体,长了知识,长了技能,长了智慧,羽毛丰满,筋骨强健,志得意满,展翅欲飞。上学,伴随着的是考试,考六十分就算及格,门门考六十分那也很不容易。记得我参加成人高,每次都因数学连累,第五次机会来了,我师傅也是我的领导说“这次再考不上就死心吧,把名额让给别人”,我曾豪言,只要数学能考二三十分,我就能考上,结果呢,考了二十三分被录取。上了成人大学,考中国革命史,结果得了八十四分。老师问,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考试,我说你是老师,虽然年龄差不多,但我是学生,你出题我答卷,天经地义。她笑了,这次考试主要针对的是你,“为什么”,我看你上课不做笔记。我苦笑了一下,告诉老师,我已经考了五次才考上,全靠文科拉分,革命史,我都可以上台讲课了。我说学历史,时间是条线,串着人物和事件,再把意义写全面,得六十分没问题。她笑了,“不错”。

人生第二考,工作,高中毕业插队,有关系的,招工参军,没关系的,好好劳动,起码管住自己的嘴,减轻父母的负担,虽然离家几十里,一年只回去两次,三夏结束,春节放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全国第一次招干考试,公社同意我姐参加考试,我只能帮她找复习资料。临考试前一天,同学告诉我,有人怕考不上不敢去参加考试了,下工了,骑车子往公社跑,问一下能不能参加考试?书记说可以,文书当即给了准考证,第二天就进了考场,我和姐姐双双录取,参加了工作,还是国家干部,那年春节,我们过得最快乐。分配到乡镇,我第一个调进县支行机关,由信贷员劳资员团支书到小股长到行长,由富平县到渭南地区,商洛地区进西安,一路拼搏,六十岁了,光荣退休。
在四十岁时写了《四十岁的尴尬》,《五十岁的辛酸》我写了篇小散文《六十岁的圆满》。我的考勤也就结束了。

人生第三考。人生,六十岁正青春。八十年代初,我当人事股长,就请富平县广播站的记者给员工讲写作,写作热情很高,《富平报》《渭南报》时有刋载。温书武的稿子上了陕报;我的上了陕报头版专栏,后来在陕报上了些散文诗歌,在《经济日报》刋登了《营销的八个得了》。2013年,为退休做准备,出版了诗歌散文管理三部曲《律动足迹》,对所学所思所发表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还在《陕西日报》16版整版书法作品及文化学者书法名家点评。2019年在北京陶然书苑搞了个人书法展,在陶然书苑义务讲了两年书法课。
退休了,北漂了,主要任务是看龙凤胎外孙,但是写作诗文临摹书法未从停歇,把过去的业余爱好当作主业,参加了一些比赛,也获得了名次和鼓励。真正感到,退休了,是人生自由发挥青春时光。诗歌散文利载了,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书法走向市场,是对我学习的检验和考验。检验学成果,考验能不能被市场认可,能不能流传下去?
我曾经写过一篇《我们家的三级跳》。我爷爷是四十年代的老党员,曾参加了解放战争攻打榆林的支前工作,解放后,任镇川乡副乡长,由于不识字,自己要求回村工作,任村党支部书记,干了至今让乡邻津津乐道的三件事。一是修水渠,使小川沟六个生产队的川道旱地变成了水地,修水磨,减轻人畜劳动量。二是植树绿化,在渠沿上裁树,起到固堤绿化双重效果,我们家有各种果木,桃杏苹果葡萄核桃,搞嫁接,本土果子结出了东北苹果,蟠桃等等。三是建学校,五六个村建起了方渠学校,我父亲是这个学校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所以,我父亲跃农门,我走进了西安城,我孩子工作在北京。

我跟着孩子孙子也成了北京人,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而是文化高地,只要你努力,学习的机会很多,国博,中国美术馆,荣宝斋,只要你愿意学。也是文化名人云集的地方,只要你心诚,一定会遇见名家大腕的有缘人。我得努力,否则见面了,无法交流,岂不惭愧,岂不后悔。我得努力,接受考验。
我爷爷在老家留下了水渠学校绿化,给后人留下作念。我父亲留下了学习精神,激励我们任何时候不放松学习。我作为长子长孙,除了诗文以外,还有书法,不知能否流传,经受住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