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窦彦礼/陕西
近几年,南佐遗址成为庆阳人乃至甘肃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南佐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又一实证,显示出黄河上中游的陇东地区当时已进入早期国家或者文明社会阶段。那么是什么人留下南佐遗址如此超大规模的都邑宫城建筑遗址呢?这不仅是庆阳人也是学术界有待揭开的谜题。
事本渺茫,各家说法不一,但人过留踪,雁过留声,南佐遗址在黄土高原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中华文明在庆阳具有独特的连续性,贯穿于古史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虽经5000余年风雨冲刷,在庆阳仍然可以找到南佐先民无法磨灭的文化印记。古典籍《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轩辕丘”,海外西经中的“轩辕国”,大荒西经中的“轩辕台”与“白氏国”,都是对南佐先民的文化记述;还有《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条对蒲河、茹河西王母的记载,大荒西经“白氏国”对南佐白马天神庙民俗传承的记载。还有庆阳根深蒂固的岐黄文化古史传说,及庆阳香包刺绣中的中草药民俗传承与庆阳剪纸中的扶桑树太阳鸟及饮食文化中的糇糇,还有遍及庆阳的旧新石器文化遗物,无不打上黄帝时代庆阳先民的文化烙印。
“大胆假设”是倡导人们要打破既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小心求证”是基于假设要寻找事实,进行证明,要坚持务实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庆阳流失文化大胆设想的求证结果中,我们会看到华胥氏万年初始农业文明从庆阳东葫芦河而起始,女娲黄土造人的文化血脉,从庆阳茹河向天水西葫芦河以至渭河、黄河、辽河、长江流域的发展延伸。
今日先谈谈庆阳山水大势与子午岭东麓葫芦河及大凤川、小凤川地名,所隐涵的华胥氏万年初始农业文化的起始根脉。
庆阳市境内最高的山脉甘肃人叫“子午岭”,陕西人叫“桥山”,是神话传说中最早的“昆仑山”。子午岭主峰海拔高度1687米,位于沮水河左岸的侧源头。子午岭是陕甘两省的界山,涵盖甘肃的环县、华池、合水、正宁、宁县以及陕西的定边、吴旗、志丹、富县、黄陵、宜君、印台、耀县、淳化和旬邑等县区。子午岭东麓的葫芦河源于华池县紫坊畔乡,自西北流向东南,经合水县太白镇瓦岗川口出境流入陕西省富县,在洛川县、黄陵县交界处汇入北洛河,流域全长291公里。
在这条小若溪流的人祖河畔,散居有华池县紫坊畔乡、南梁镇、林镇与合水县太白镇。古人类在这条并不起眼的“华水”河畔,开启了中国万年农业文明的源头。南佐遗址5000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场景,正是庆阳早期农耕文化发展的实证。
从华池东葫芦河到合水葫芦城之间的子午岭秦直道东南侧的木瓜岭,有传说中的华胥氏遗陵。子午岭华胥陵与桥山黄帝陵地处同一条山脉,华胥陵在黄帝陵的西北方向,两座遗陵相距仅百余公里。子午岭因上古文化遗址厚重而繁多,被后人称为“圣人条”。
可见庆阳人的葫芦崇拜、葫芦祈福的民间习俗,源自对华胥氏的祖宗崇拜。由此可知“华胥氏”因种葫芦而得名,伏羲又称“庖牺氏”,“庖”即“匏(páo)”也,是葫芦的别称;盘古亦称“盘瓠氏”,从而反映出伏羲、盘古皆因华胥氏先民的葫芦崇拜而得名。并由葫芦的谐音“葫”衍生了伏羲、盘古的“虎”
图腾与女娲的“虘”图腾,因之《山海经》西山经留下了西王母“虎齿豹尾”的形象记载,从中透视出华胥氏、伏羲、盘古、女娲、西王母属同一文化血脉。同时,也证实“中华”之名源于华胥氏,华胥氏之名源于中华先民的葫芦崇拜。
葫芦先民以华胥氏为祖,最早的祖字,写作“且”,是葫芦的象形字。祖河、沮河、沮水都是华胥氏原始部落的文化记忆。祖宗、祖国一词,是华胥氏“且”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庆阳东葫芦河、柔远河、马莲河都有沮水的古称。华家岭的祖河,与庆阳相邻的陕西黄陵县沮河,秦岭南麓留坝县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之沮水,远在新疆丝路南道的“且末”县名,“姐妹”二字的发展演变,都与华胥氏、女娲氏及西王母婼羌民族的发展根脉有关。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其他金额
事本渺茫,各家说法不一,但人过留踪,雁过留声,南佐遗址在黄土高原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中华文明在庆阳具有独特的连续性,贯穿于古史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虽经5000余年风雨冲刷,在庆阳仍然可以找到南佐先民无法磨灭的文化印记。古典籍《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轩辕丘”,海外西经中的“轩辕国”,大荒西经中的“轩辕台”与“白氏国”,都是对南佐先民的文化记述;还有《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条对蒲河、茹河西王母的记载,大荒西经“白氏国”对南佐白马天神庙民俗传承的记载。还有庆阳根深蒂固的岐黄文化古史传说,及庆阳香包刺绣中的中草药民俗传承与庆阳剪纸中的扶桑树太阳鸟及饮食文化中的糇糇,还有遍及庆阳的旧新石器文化遗物,无不打上黄帝时代庆阳先民的文化烙印。

解读南佐遗址,首先要找回庆阳流失的上古文化。庆阳千余处旧新石器遗址及多不胜数的民俗庙宇与上古地名,纪录着古人类在黄土高原的生活场景。庆阳的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都积淀着深沉而悠远的中华人祖文化。在学术界未确认庆阳三皇五帝文化之前,我们不妨做些假设来研究探索。如华胥氏名曰“华胥且(zǔ)”;蒲河下游古名“婼水”;盘古乃盘瓠氏演变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此观点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先生五四运动时期提出来的。
“大胆假设”是倡导人们要打破既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小心求证”是基于假设要寻找事实,进行证明,要坚持务实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庆阳流失文化大胆设想的求证结果中,我们会看到华胥氏万年初始农业文明从庆阳东葫芦河而起始,女娲黄土造人的文化血脉,从庆阳茹河向天水西葫芦河以至渭河、黄河、辽河、长江流域的发展延伸。
今日先谈谈庆阳山水大势与子午岭东麓葫芦河及大凤川、小凤川地名,所隐涵的华胥氏万年初始农业文化的起始根脉。
庆阳市境内最高的山脉甘肃人叫“子午岭”,陕西人叫“桥山”,是神话传说中最早的“昆仑山”。子午岭主峰海拔高度1687米,位于沮水河左岸的侧源头。子午岭是陕甘两省的界山,涵盖甘肃的环县、华池、合水、正宁、宁县以及陕西的定边、吴旗、志丹、富县、黄陵、宜君、印台、耀县、淳化和旬邑等县区。子午岭东麓的葫芦河源于华池县紫坊畔乡,自西北流向东南,经合水县太白镇瓦岗川口出境流入陕西省富县,在洛川县、黄陵县交界处汇入北洛河,流域全长291公里。
在这条小若溪流的人祖河畔,散居有华池县紫坊畔乡、南梁镇、林镇与合水县太白镇。古人类在这条并不起眼的“华水”河畔,开启了中国万年农业文明的源头。南佐遗址5000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场景,正是庆阳早期农耕文化发展的实证。

中国最早的古史传说、民间神话,包括《西游记》天宫地名、神仙名,都从子午岭衍生而出,并一代代流传至今,究其文化根系皆缘于子午岭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子午岭东西两侧古人类遗址多不胜数,是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类遗址最密集的分布区。子午岭尤以桥山黄帝陵载誉天下,而令人遗憾的是桥山西麓乔河、乔川一带星罗棋布的华胥氏文化、有蟜氏文化、少典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却鲜为人知。从华池东葫芦河到合水葫芦城之间的子午岭秦直道东南侧的木瓜岭,有传说中的华胥氏遗陵。子午岭华胥陵与桥山黄帝陵地处同一条山脉,华胥陵在黄帝陵的西北方向,两座遗陵相距仅百余公里。子午岭因上古文化遗址厚重而繁多,被后人称为“圣人条”。

子午岭东麓的葫芦河又叫“华水”,也叫“沮水”,即“祖水、祖河”,是北洛水的支流。华池乔河太古塬有无极姥姆庙,供奉的是无极姥姆、盘古、女娲。这是中国最早的传说历史,即燧人弇兹氏的古史传说在庆阳的世代传承。华池上里塬1920年出土的中国第一件旧石器,所处的时代距今1.8万年至1.5万年,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从旧石器晚期的燧人弇兹氏时代,向新石器早期的弇兹氏大鵹部华胥氏葫芦部落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庆阳上古先民对葫芦的崇拜,我们推测出华胥氏之“华”、华夏民族之“华”,出自葫芦先民的瓜“蓏”纪念。《礼记•郊特牲》载:“天子树瓜华。”东汉儒学家郑玄注:“华,果蓏(luǒ)也。”这里是说:华的初义就是瓜“蓏”,即葫芦,象征一蔓二瓜。
可见庆阳人的葫芦崇拜、葫芦祈福的民间习俗,源自对华胥氏的祖宗崇拜。由此可知“华胥氏”因种葫芦而得名,伏羲又称“庖牺氏”,“庖”即“匏(páo)”也,是葫芦的别称;盘古亦称“盘瓠氏”,从而反映出伏羲、盘古皆因华胥氏先民的葫芦崇拜而得名。并由葫芦的谐音“葫”衍生了伏羲、盘古的“虎”
图腾与女娲的“虘”图腾,因之《山海经》西山经留下了西王母“虎齿豹尾”的形象记载,从中透视出华胥氏、伏羲、盘古、女娲、西王母属同一文化血脉。同时,也证实“中华”之名源于华胥氏,华胥氏之名源于中华先民的葫芦崇拜。
葫芦先民以华胥氏为祖,最早的祖字,写作“且”,是葫芦的象形字。祖河、沮河、沮水都是华胥氏原始部落的文化记忆。祖宗、祖国一词,是华胥氏“且”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庆阳东葫芦河、柔远河、马莲河都有沮水的古称。华家岭的祖河,与庆阳相邻的陕西黄陵县沮河,秦岭南麓留坝县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之沮水,远在新疆丝路南道的“且末”县名,“姐妹”二字的发展演变,都与华胥氏、女娲氏及西王母婼羌民族的发展根脉有关。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