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道王道霸道
作者:朱双顶
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中说:“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其说之曰: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众,约盟誓,以信义矫世,谓之霸。”意思是说,三皇以道义治天下,不制定法令刑罚,所以称为“皇”;五帝用德行教化百姓,最宝贵的是德行,有制令却没有刑罚,所以称为“帝”;三王用仁义引导百姓,崇尚的是仁义,赏赐好人,诛杀坏人,诸侯入朝议事,所以称为“王”;春秋五霸用权谋智慧在列国称霸,迫不得已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百姓,发动战争,订立盟约,凭借信义来改朝换代,所以称为“霸”。
由上可见,所谓帝道王道霸道,都是治国理政统治百姓的方式,只是因手段内函的不同而区别罢了,统是治国之策。帝道为道家所倡,王道为儒家所倡,霸道为法家所倡,而影响最大的是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依法治国的霸道,影响中国两千余年,被伟人毛泽东说成是“
百代都行秦政法”。老子的弟子文子说:“帝者,贵其德也;王者,尚其义也;霸者,迫于理也。” 而皇道是很少有人提及的,这是由于人们并不知道皇道具体是啥,只是推测说皇道是指古三皇以道治天下,用无为之法,持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是民合道而自得其乐,而不知“帝力於民何哉”。这是因为五帝之前的事已是非常遥远的远古之事,未有经传记载相传,有的只是一些传说而已,其具体内容就不被人们所知悉了,所以并没有皇道流传下来。
就是帝道也是少之又少,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意思为,始祖黄帝,依照天地的法则行事,后起的四圣谨依传统,各自建立了法度程序,唐尧禅位给虞舜,虞舜谨慎戒惧,发扬光大尧的功业,尧舜的功迹万古不灭。为此,司马迁作了《五帝本纪第一》作为《史记》的开篇。所以仍有一些传了下来。
帝道是用恩信之法来治民,以德教民,以德为道,也以德为尊,所以才有了“帝者,贵其德也”之说。《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裁道:轩辕帝修炼德行,扩展军备,建立阴阳五行之说,广种五谷,安抚人民,先后战胜炎帝与蚩尤,得到拥护,被推尊为天子而取代神农氏称为黄帝;帝颛顼,以阴阳五行教化民众,得到到民众的拥护,凡是有日月所照的地方,无不对他尊敬臣服而继位;帝喾,顺天意,知民急,仁爱而威严,施恩泽而讲信义,天下都服而继位;帝尧,顺天应人,治理百官而各司其职,使天下万国都变得融洽和睦而继位;帝舜凭孝顺之德经受住尧的一再考验而禅让得位,由此,天下理想的政德就从他开始,司马迁在篇中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自夏禹传位给子启后建立家天下,宣告着私有制阶级社会的产生,中国由此进入奴隶社会夏王朝,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王道与霸道就开始盛行起来,并被不断地发扬光大而流传开来,被后来之人用作判断古今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的明鉴了。从此,王道与霸道就成了后来的统治者最主要的治国理政之方法了。
孔子将王道说成是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所谓七教就是:“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亮,上亲贤则下择交,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意思为:君王尊敬老,臣民就会更加孝顺父母;君王敬重年长者,臣民就会更加顺从长辈;君王乐善好施,臣民就会更加对人坦诚;君王亲近贤臣,臣民就会选择良善者结交;君王讲究道德修养,臣民就会相互无隐瞒;君王恶劣贪婪,臣民就会争名夺利无羞耻;君王廉洁谦让,臣民就会知道讲究节操。所谓三至就是:“至礼不让,而天下之自理;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人和。”意思为,最大的礼义就是不谦让,天下就已经安定和平了;最大的赏赐就是不浪费,那么天下的贤士都会高兴;最好的音乐就是还没有发音,人们就开始应和了。孔子这里所说的明君治道就是以上率下的仁德之治。
唐代著名思想家赵蕤在《长短经》中说:“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是故,大化四凑,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这是说所谓王道,就是要先除掉危害百姓的祸患,使百姓丰衣足食,用礼仪教化百姓,用刑罚去树立威信,使百姓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将这些广泛深入的教化与治理综合在一起实施,天下就安居乐业了,这是王者治国的方法。王道纯正,是用仁德治理国家。所以这里的“王”有着往的意思,是说王者惠泽百姓,百姓能够悠闲地生活,天下都归顺于他,所以称他为王,他所行的治国之道也就称之为王道了。
人们一般将夏商周三朝治国之法称之为王道,将夏禹、成汤及周文王和周武王(二周合称)说成是三王行王道。这是因为他们所行以德与智治天下,行仁义之法,推崇礼乐制度,提倡教化和仁政,崇德尚贤,移风易俗,辅以刑罚,而让天下百姓信服而归顺。夏禹公为天下,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划定九州而立天下,从不违背道德规范而仁爱可亲,勤勉恭敬而成为天下人的楷模。成汤在伊尹等人辅助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灭夏桀而建立商朝,被三千诸侯大会推举为天子。他实行“以宽治民”而善待夏朝遗民,以德治国而要求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以“大罚殛女”,使国力走向强盛,被颂为“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周文王为周朝奠基者,他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让天下人投奔于他。周武王为周朝开国者,他在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下灭纣建周,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央的分封政治制度,分封有功之人,吊民伐罪而安抚殷民,兴废继绝而封先王后代,移民实边而足食足兵。最终形成了周王朝礼乐时代。
赵蕤说:“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循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意思为,那些成就霸业的人,能够使君尊臣卑,大权一定掌握在君王手中,号令统一而不政出多门,赏罚一定做到言出必行而法令严明,百官都遵循法规条例,这是霸者治理国家的方法。霸道斑驳,是用法规制度治理国家。
到了东周末期,是礼崩乐坏,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无义战”争霸时代,王道开始走向衰败,而霸道开始登台亮相,最终霸道取代王道而风行诸侯列国,五霸开始陆续登台,霸道一统天下。这时的霸道,就是以武力、刑法、权势等手段治理国家,进而富国强兵而争霸天下,使百姓畏法而顺之,惧武力而从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春秋》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的国家五十二个,至于一些诸侯被赶得东奔西跑,无法保全自己国家的事情,就更多得没法说了。考察原因,就是失掉了王道这个根本。”所以孔子作《春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树立如何治国理政的榜样。
战国时变成了七雄争霸,霸道更是肆无忌惮了。王道与霸道之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显著的佐证:儒家的王道,看人从善,主张以仁德治天下,所以孔子与孟子不为诸侯国君主所用,弄得周游列国的孔子四处碰壁犹如“丧家之犬”;法家的霸道,看人从恶,主张法治,赏罚分明,而大行其道,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大受欢迎,而商鞅的变法更是让秦国走向强大,最后吞并六国而一统天下。秦国的霸道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史记•商君列传》上就记载了商鞅初见秦孝公讲行道的事。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广纳天下贤士,就从魏国来到秦国,好不容易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他滔滔不绝地给秦孝公讲起了五帝治国的帝道,结果让秦孝公一点也听不进入,直打瞌睡。事后秦孝公责备景监说:“你介绍来的客人是个说话不靠边际的人,这种人怎么能用呢?”商鞅第二次再见秦孝公时,用三王治国的王道来开导秦孝公,但秦孝公还是听不进去。第三次商鞅见秦孝公时,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拿了五霸治国的霸道来开导秦孝公,这时秦孝公才来了兴趣要有采用的意思。第四次商鞅见秦孝公,两人之间谈话时,秦孝公竟然“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不知不觉之中向商鞅凑拢连膝盖都到了座席前,结果一连听了商鞅几天都没听够。好奇的景监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商鞅说:“我用五帝三王治国的方法开导国君,希望将秦国治理得可以和夏商周相比,可你们的国君嫌太慢了,等不了那么久,说应该在当代就能扬名,怎么能慢腾腾地到几十年以至上百年后再成为帝王呢?所以我就用富国强兵的办法来帮他出主意了,结果他非常高兴。”正是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行霸王之道,秦国才走上了一统天下之途。而商鞅这一变法,竟然影响中国两千余年而至今。
所以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就是说,王者以德,霸者以力,王者以仁德让天下人信服和归顺,而霸者是以武力胁迫让天下归顺。为此孟子还举了两个例子,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以百里的土地,靠行德行而称王。所以,王道相信,人性向善,就需要扶持楷模和圣人,弘扬人性善的一面;霸道相信,人性本恶,就需要加以法律管治和武力挟持,遏制人性恶的一面。春秋时齐国贤相管仲也说道:“强国众,合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攻大以图王。”又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综合王道与霸道的得失,行王道者让人信服归顺,是从心灵与思想上的真信真服,所以他们的统治,如果不是夏桀、商纣、周厉王式的暴虐,不是周幽王的荒诞,是会长久的,所以大约夏朝有500年、商朝600年、周朝800年之存在;行霸道者让人归顺,是畏于法律惩罚而顺之、迫于武力威胁而从之,不是从内心中发出的真信服,一旦霸主衰败或百姓出来反抗,就会出现商鞅式的变法者被变法所害、秦二世式的篡位者被篡位所害、官逼民反式大泽乡揭杆而起的情况发生,其王朝难得长命,不是被灭就是被更替。像本想传之万世的秦帝国,行霸王之道仅14年就轰然倒塌于风起云涌的起义之中。而存在400余年的汉王朝,也是因为实行王道霸道杂揉并用,才得以延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虽过,但王道与霸道之争却仍在延续,只不过是由一国之争而走向世界之争。而当今世界确如同昔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样,让人眼花缭乱。但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王道世界,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2023.4.17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