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尤中波
【主编】海涵
【责编】孤生竹
【制图】尤中波
【推送】紫罗兰文学社社长 海涵



读着紫罗兰文学社诗人渔城山翁(王勇)老师的诗词,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文字功底的厚实和对大自然的热愛,品味到老师胸中藏着一颗博大的诗心。诗人的足迹遍布国内外,无论是对先贤的敬仰,对美好事物的感动;或是异域的风情,山水的风光,羁旅的情怀,诗人都写得那样的真,那样的美,把一幅幅旖旎风光,把诗人睿智的感思呈现在读者眼前!是啊!美是诗词的主旋律,文学源于生活!这样的诗词读起来才有依归感。这样的诗词读起来才有味道,才会感人。愿老师多挥动手中的金笔,引领出更多更好的诗章、美的享受、思的启迪。
一一 王雯蓉 语



渔城山翁,实名王勇,1958年6月生,重庆市合川区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学学士,退休。酷爱中华古风,习太极,敲字词。作品散见于《合川文学》《合川诗词》、重庆市合川区文联、重庆市合川区融媒体、《合川日报》、合川三江教育诗社、《特区诗刊》《木兰诗社·紫罗兰文学社》《星宇诗词》《如烟小馆》、《世界名人会》等网刊、纸刊。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秋水长波》《紫罗兰文学社》等入驻诗人。





【渔城山翁——作品选】



1.蝶恋花五阕 东山诗社“走进古圣·感悟行知”采风
文/渔城山翁
序:合川区诗词学会东山诗社一行12人于2023年6月30日,赴合川区育才学校采风。其间,体检了育才学校生活教育实践基地,参观了中国四大陶行知博物馆之一、由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馆名的合川区陶行知博物馆,瞻仰了陶行知塑像,聆听了合川区育才学校胡红林主任的报告。
这次活动得到育才学校校长的大力支持。诗人们在这次采风活动中,受到了灵魂的洗礼,为育才学校所取得的成就倍受感动,为育才学校像陶行知一样、以何海洋校长、胡红林主任等老师乐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敬佩、点赞。诗人们拿起手中笔,纷纷赋诗填词,表达对陶行知先生的景仰、对育才学校和师生的敬意。
余作蝶恋花五阙抒怀以纪。
(1)育才采风
雨霁熏风循古圣,荷韵芳馨,凤鸟山香径。
翠盖团团童讶迎,摇风袅袅芙蓉景。
木铎金声含九鼎,万世师尊,大爱垂清影。
教育情怀天下咏,尊前陶子人人敬。
(2)育才谒陶公
救世精神殊耿耿,古庙钟声,育养开蹊径。
二十三常能立命,每天四问蒙童正。
教习求真心宇净,表里归依,满目桃和杏。
奉献平生陶至圣,半根稻草都无影。
(3)育才生活教育基地
菡萏田间幽动兴,艳艳扶桑,得陇望形胜。
陶子传人施大政,三关亩地观真性。
种树插秧锄垦梗,手脑双挥,实践真知领。
劳力劳心桃艳杏,鼎新教育于兹境。
(4)育才课程
夏日浓阴鸣翠鸟,杨柳轻风,起舞莲花俏。
三度课程因势导,地头田野风光好。
但看农耕春意闹,麦熟金黄,秋获丰粱稻。
竹艺绣花双手巧,陶公教育承光耀。
(5)育才小先生
古庙当当钟报晓,朗朗书声,满院阳光照。
敬礼躬身相问好,每天四问成长了。
做事做人心手巧,大小先生,皆是人中姣。
即知即传真学校,自尊自理经年少。



2.沁园春 老挝印象(依苏轼体)
——异域风情
文/渔城山翁
万里澜沧,千壑穿越,一脉相连。
彼佛门圣地,象无尘染,天堂塔寺,僧绝心猿。
一袭袈裟,一双赤脚,一叶经文结善缘。
凝望处,问世人得乐,布施庭前。
法昂开国千年,大一统、轮回不计番。
有西沙父子,踏舟奋战,南挝庶士,仗剑周旋。
陌上虚凉,市中萧散,皆悯居人悲与欢。
君莫笑,且看清风月,听寺僧禅。
3.行香子 暹罗阿勃勒(依晁补之体)
文/渔城山翁
序:阿勃勒( Cassia fistula ),一种豆目、蝶形花科、毒豆属的落叶小乔木或中等乔木。阿勃勒是泰国国花,原产于南亚南部。今在老挝塔銮得见,感其富丽堂皇,神色禅韵,遂赋一阙记之。
一见钟情,惊艳花黄。最曜眼、百媚芬芳。
暗香清露,娇蕊浮光。醉沁心脾,牵心魄,度心香。
清虚佛地,遐思悠远。望天朝、夷地澜沧。
塔銮金碧,万象疏狂。得千秋意,百年韵,一番凉。


4.眼儿媚 万荣遗梦次韵朱淑真
文/渔城山翁
序:我对老挝山水的秀美,一直很朦胧,一路走来,都是走走看看。3月31号,随团来到了万荣。 万荣是老挝一个很著名的休闲旅游地,位于万象和朗勃拉邦两个主要城市之间,距万象160公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来到这里的中国人都吧他称为“小桂林”。万荣的山都很俊秀,没有一点做作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巍然耸立,形态万千,气势雄伟。
在万容除了能够欣赏到秀美的山水外,还可以探洞、漂流、滑索等。南松河(Nam Song)围绕在万荣周边,很适合漂流,河两岸风光秀丽。如果你有时间又不想因为坐一整天的汽车而搞得自己那么疲惫,万荣是一个很好的中转、休闲的选择。万荣是以众多的岩洞而著名的,静谧的南松河流过、神奇的喀斯特地形、千奇百怪的岩洞,以及附近传统的老挝村庄。既可以在这里逍遥的消闲度日,又可访问附近村庄的老挝人家,深入了解并体验当地不同民族纯朴的生活方式。
山水毗邻照晴柔,仙境暗香流。
椰林影里,亭台溪水,云暮红楼。
万荣邂逅红颜醉,怎不惹诗愁?
南松激浪,金占夕照,情上心头。
5.行香子 旅金占巴花园(依晁补之体)
文/渔城山翁
阵阵炎风,烈烈云蒸。看山川、奇崛峥嵘。
椰林疏影,山涧浮青。听月光柔,山光静,水光溟。
他乡异域,桃源风景。听溪声、如淌琴鸣。
群童戏水,孤客余酲。看儿时乐,此时景,他时星。



6.鹧鸪天 澄迈(晏几道体)
文/渔城山翁
淡看花落白云浮,身衰犹念四方游。
黎村椰树千畴绿,野旷芭蕉满陇油。
蛙鼓吼,夜窗幽,画阑梦断下儋州。
天涯碧海澄云迈,风咏晨曦弄彩舟。
7.八拍蛮 谒永庆寺(孙光宪体)
文/渔城山翁
古寺炫煌徊梵钟,菩提熣灿掩仙宫。
天下豪贤盈岛聚,东坡咏句啸天风。
注:据史料记载,曾有李纲、李光、胡铨等众多历史名人贤士慕名游历该寺,使之名播四方,法音宣流于琼州各地。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6月11日,苏东坡渡海来琼,夜宿老城驿通潮阁,次日游永庆寺,为此处美景所陶醉,欣然作诗云:“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
8.渔父引 琼海小景(顾况体)
文/渔城山翁
琼岛渔村岸风,美人望海绯红,潮平不见形踪。


9.喝火令 沙美印象(黄庭坚体)
文/渔城山翁
序:博鳌镇沙美村,地处万泉河入海口。村庄东面为沙美内海,西面为九曲江,南面为金牛岭,北面为龙滚河。这里濒临小内海,亦农亦渔,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沙美村是农业农村部评定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也是海南的“五椰级乡村旅游点”。
望海椰阴翠,回澜水韵茵。万泉春色满湖滨。
桥下碧波鸿影,何似月中人。
昨夜微信见,前题快手欣。出墙红杏日关门。
醉了田园,醉了此乡村。醉了咖啡浓酽,不必问销魂。
10.诉衷情令 咏桥头地瓜(晏殊体)
文/渔城山翁
序:昨天,有幸去到了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观光地瓜。
澄迈:海南省的一个县,因空气质量好,人均寿命长,百岁老人多,被誉为:中国长寿之乡。
桥头镇:澄迈县的一个镇,解放军登岛解放海南岛就在这个镇的玉包,英雄纪念碑威然矗立在玉包海岸上,可谓英雄老区。
沙土村:是桥头镇的一个农业村,网红村。经海南省农科院检测,沙土村的沙土富含稀矿物质:硒!种植的地瓜硒含量达70微克/公斤,产量高,种植面积广,被誉为“中国富硒地瓜第一村”。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地瓜:又名红苕、红薯、番薯。 沙土村地瓜特点:香甜粉糯,细腻无丝;甜度适中,粉而不噎。 沙土村地瓜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神奇的人:王文克。 “桥沙地瓜在香港、加拿大都有销售,国内主要城市北京、上海、杭州等及大型超市沃尔玛、永旺等都有售卖,省内已是家喻户晓。”站在田间地头,“地瓜书记”王文克兴致勃勃地对前来采访的央视《焦点访谈》记者介绍。我有幸见到了地瓜书记。见到了沙土村地瓜、沙土的农民们。 乡村振兴旨在让乡村重新焕发魅力,蕴藏在乡村的中华文化可以延续和崛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创业人才回归乡村,产业得以振兴,农民得以富裕,乡村变得更美。
从此,我对地瓜又增加了十分的敬仰。遂口占一阙。
青䕨欲滴绿油花,叶下结地瓜。桥头多情地里,紫翠共云霞。
香又糯,粉还沙。独堪嘉。丰饶天地,美丽乡村,月照天涯。


11.越溪春 读邱诗登五指山有作(欧阳修体)
文/渔城山翁
邱浚赋诗山岭上,宏绰界天涯。
巉岩壁立千重境,远望时、烟篆明霞。
椰树凝香,松泉叠翠,黎寨仙家。
归来藓径风斜,幽谷纫兰芽。
可怜三点两点绿雨,闲身半湿飞花。
真是巨灵伸一臂,山海阅琼华。
注:丘濬出生于琼山县府城镇下田村(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红城湖路金花村。 六岁作《五指山诗》。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五指山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12.行香子 海花岛(晁补之体)
文/渔城山翁
海上惊澜,花岛呀然。驻足处、万国勾栏。
长街美食,远浦名园。此眼中景,灯光秀,夜阑珊。
独行孤旅,儋州寡趣。问路人、今在何边?
西洋楼阙,外域奇观。经衢迷路,花迷眼,月迷天。


13.寰海清 南海博物馆遐思(王庭圭体)
文/渔城山翁
海上之舟。碧澜丝路,追浪琼州。
遥想宋唐晓月,元器明绸。
看帆影鳞集,云波起,航次第、南国相酬。
千年守候难休。为个甚?虎狼耽视金瓯。
三岛明珠,怎可与虎相谋。
千船临海递茶帛,万艘排炬泯恩仇。
只言邻友善,友同情,善同俦。
14.瑶台第一层 登儋阳楼怀东坡(张元干体)
文/渔城山翁
雄峙凌霄,千万仞、仙云绕画墙。
转楼台望,湖光山色,形胜琼乡。
眺烟波海阔,百舸争流势如芒。
椰林里,是东坡书院,历历桄榔。
煌煌。襟怀自得,死生早已托蛮凉。
立坛兴教,化文师表,惊破天荒。
殿前常记取,载酒堂,秋水天长。
倚霞窗,赋诗怀千古,笑傲儋阳。
注: 鞍山,儋阳楼建造在马鞍山之上。桄榔,指桄榔庵。坐落于儋州市中和镇的南郊,是苏东坡谪居儋州时,众乡亲用桄榔枝叶盖的三间茅屋。茅屋处在"竹身青叶海棠枝"的桄榔林中,东坡宽慰之余便将茅屋命名为"桄榔庵"。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 东坡 责 儋耳 ,与 琼 人 姜唐佐 游,喜其好学,与一联诗云:‘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破天荒: 载酒堂位于儋州市东坡书院内。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