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淮诗
小时候的某一天黎明,爸爸妈妈唤我:”大毛,今天你过生日,穿这身衣服、这双鞋,去上学。““生日也是过节吗?“我的记忆里,只有逢年过节才穿新衣服。“每年的今天,就是你出生的日子,值得庆贺。“
我的生日,其实不是阳历的6月19。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父母报户口时,习惯报阴历。而派出所工作人员记录下来的,都是公(阳)历。这公历与农历相差一个月呢。误差形成后,户口薄、参加工作的履历表、身份证等资料,出生日期已不可更改,只好将错就错。
一年又一年,我已过了69个生日。母亲健在时,我总能吃到母亲手擀的面条。从和面、揉面、擀面到切面,我在耳濡目染、实践加感悟中学会了。不仅仅是擀面条,包饺子,烙饼等面食,我都传承了母亲的手艺。有时见母亲辛苦,我会接手分担,从母亲赞许的目光里,我也会兴高釆烈地得意一番。生活中的一些技能,无需刻意地去学,只需顺带着做,好比瓜熟蒂落,总是会有收获。后来,机器代替了手工,面条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千篇一律。说生活节奏加快了也好,说人变懒了也罢,反正手工面食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要享用,必须多加钱。
本人在60岁时,办过生日宴会,大概有6桌人吧。当时的出发点是:正实退休了,船到码头车到站,该向亲朋好友知会一下。从此,开启人生新征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九年过去了。按照民俗,过虚不过实,今年过70整寿。我正在为如何办寿宴而举棋不定时,儿媳妇主动对我说:“爸,19号晚上,四个父母、两个孙女,特邀姑妈和小爷,老老少少,满满一桌人,给您庆生。“我心里那个高兴劲呀,夜里都失眠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群给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我有幸加入了一个叫”中国五好群”的网群。群主赵东成,是河北秦皇岛人,现在随孩子住苏州。赵老师当过文艺兵,集作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精气神十足,正能量满满。得知赵老师与我同年,便与他闲聊起来:今天是我的生日,请问您的月份比我大还是小呀?他告诉我是老哥,并且要带领群友给我庆生。果不其然,从上午开始,祝我生日快乐的声音、文字,伴着鲜花等图片,琳琅满目地出现在群里。一群来自祖国各地,素不相识的帅哥美女,在网络平台上口吐莲花,祝我生日快乐,祝我健康长寿。这份惊喜,让我一整天都沉浸在温馨和幸福之中!虚拟的平台,实在的人群,仪式感同样让我欢喜、开心和感恩。
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放在今天,可以改成:人到七十不稀奇,人到八十古来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对姐姐和弟弟说,我们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啦,自己身体自保重,给自己添乐加寿,少给孩子们添麻烦,太平盛世,幸福之家,我们共同欢度。
2023.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