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端午》
文/山不厌高
日历被悄然翻过,
映入眼帘竟是你。
好吃的香粽,
浓香的艾叶,
节日的祝福,
混拌在一锅,
已成为必要的佳节要素。
还有一些报道,
社区给困难群众送去温暖,
街道办事处搞政策宣传,
福利院老人参加体育比赛。
多样的报道,
把轮回的道德尽情彰显,
丰富的活动,
浓缩为颗颗爱心丸。
古老的佳节,
传至现代,
编织着国民精神花篮,
装满了炎黄儿女滚烫的血液!
……
《致端午节》
文 /山不厌高
日子一天天逼近,我的心,也一天天盼着能随着盼吃到妈妈亲手包的粽子。
记得小时候,妈妈的那双手,也不中看,但像一本苦难的故事书似的,写满了生活的辛酸,刻画出人情的冷暖。唯独泡在糯米红枣盆里,慢慢地包着好看的粽子时最好看。
长大后,妈妈竟被生活折磨瘦弱了,那双爱包粽子的手,早已变得皱皱巴巴,遍布着道道裂痕与伤疤,包粽子已是家里远去的一道风景。
在风景如画的乡村,早些年,过端午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竟是去市场采购粽子了。
往日热闹的吃粽子场景,似乎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得冷淡些许,寂寞些许罢了。
此刻,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曾经的包粽子,甚至吃粽子,乃至送粽子,天然的画面,变得生疏起来,陌生起来。
一年一度的端午又悄然踏至,显得那么仓促,忙碌的心,疲惫的身,早已忘记这个传统日子的到来。原本好好为它写点什么,但它已经来到我的身边,不得再为它写两句。
……
作者简介:
山不厌高,高山文苑,陕西榆林人,80后文学爱好者。从小酷爱文学创作,作品以散文、诗歌、民俗杂文居多,发表在多家报纸、杂志及文学网站,受到各界朋友的青睐,现为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会员、榆林市长城学会会员,榆林市长城学会昭君文化研究会会员,榆阳区诗词学会会员,榆阳区作协会员,榆阳区作协理事,中华诗艺社宁夏分社社长,都市头条文学照亮人生编辑部编辑,红柳文学社副主编。
2021年3月受邀参加榆阳区“两会”;2022年7月应邀参加榆阳区政协、榆阳区人大组织的乡村振兴调研活动;2023年3月6日至10日,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贸办李蕴妍主任一行来榆调研考察暨“港澳资源赋能市县发展直通车”以嘉宾身份出席,并承担全程新闻采访报道的撰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