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诗人——李志
乔仁卯 冷慰怀等

李志(1933——2020) :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东北北票地质钻探学校,1953年参加工作。历任黑龙江省鹤岗市109地质钻探队技术员,《鹤岗日报》记者,鹤岗市文化局专业创作员,河南省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河南分会第二、三届理事,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宣传部副部长,专业作家。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诗集《在祖国的土地上》(合集)、《探宝之歌》、《火花集》、《宝石与少女》,儿童叙事诗集《会唱歌的鸟》,科学童话长诗集《小金人历险记》,儿童诗选集《鸟姑娘的故事》等。儿童叙事诗集《边疆少年之歌》被评为优秀图书并参加世界博览会,《会唱歌的鸟》获1980年河南省儿童文学创作奖,科学童话长诗集《会飞的孔雀石》获1982年河南省诗歌创作奖。
几十年来,李志先生笔耕不辍,勤奋创作,关怀与扶持青年诗人成长。他和李冷文、李清联、李六正、边玺中等老一代洛阳杰出诗人,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洛阳诗歌创作具有引领、鞭策、扶持和推动的巨大作用,受到三代青年诗人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高贵品质和他们的优秀文字将与河洛大地同在!

题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一艾青

八千里路家国梦
上篇:苍苍岁月不老情

苍苍的岁月枣红的心
一—李志先生诗选集《远方的梦》序
作者:乔仁卯
1986年春,洛阳市作家协会组织15名诗人南下粤北,深入当时全国最长的大瑶山铁路隧道工地采风、创作。那时候,李志老师正值壮年,为牡丹文学杂志社诗歌编辑。而随行的我和艺辛,刚过而立之年。后来,我们先后担任了牡丹文学杂志的诗歌编辑。转眼间,将近30年过去了。我们的师生情谊,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为人世间最为珍贵的忘年之谊。不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李志老师爽朗的笑声和他那永不衰竭的诗心,都在遍布中国的铁道线上,在我或者年轻、或者成熟的记忆中回荡与歌唱。李志老师,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洛阳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新时期洛阳诗歌史上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才是洛阳真正意义上德艺双馨的诗人,深受洛阳老中青三代诗人的尊敬与爱戴。
李志老师,祖籍洛阳,出生于山西,曾经是一名地调队员。他走遍了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为新生共和国的地矿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在那些远离城市、远离亲人的艰苦岁月中,他不但和千千万万名共和国的奠基者们一样,挥洒青春的汗水,报效伟大的祖国,而且拿起笔来,激情满怀地赞美大好河山,赞美新中国。他早期的诗歌,充满了绮丽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他的儿童诗,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上连连发表并获奖。其中,科学童话诗集《会飞的孔雀石》,风靡一时,成为经典,至今读来,依旧像清晨的阳光与露珠,色彩缤纷,晶莹剔透;像雨后的林莽,清新而感人。
无需引经据典,李志老师的人格魅力,在诗人和文化圈子里有口皆碑。一张很中国的脸上,总是充满了亲切的笑意;一口地地道道的河南话,总是洋溢着生命的纯美。他个子不高,走起路来却虎虎生威;他是一介布衣,办起事来却雷厉风行。几十年来,无私的他,手把手地传授诗歌知识,心连心地关注着青年诗人的成长进步。看到一个个诗人站起来了,看到洛阳诗人的创作成果,他总是那么兴奋,那么情难自抑。无论他们还记不记得他,他总是坐在城市的一角,关注着千年诗都洛阳的每一个诗歌成果。同时,他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创作的理想境界,笔耕不辍,创作颇丰。
还是从1986年初始,他和隧道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组织下,我们完成了大瑶山隧道的采风和创作任务。一本沉甸甸的诗集《穿山人的爱》就在他的编辑下,由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出版之时,中铁隧道局建设的大瑶山隧道顺利开通。他满怀激情,创作了《放歌大瑶山》。那一天,我在编辑部大声朗诵这一首诗,竟然泪流满面。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诗中隧道工人的牺牲精神,诗中表现出来的豪放与柔情,一字字、一行行,重重地击打着我的心灵,碰撞出我脑海里蔚蓝色的共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说起中铁隧道局,那曾经是一支英雄的铁道兵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新中国铁路的建设史上,有他们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隧道局成立后,正赶上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为让文明的古国插上腾飞的翅膀,隧道职工们一次次告别家乡,告别亲友,一次次奔赴艰苦卓绝的隧道桥梁工地,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打通一座座崇山峻岭,架起一座座峡谷桥梁。其中的奋斗和牺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就我所知,为了一个大隧道保质保量的贯通,有的老工人几年不回家,甚至父母去世时,也只能面朝千里之外的故乡,跪拜遥祭,泪洒河山;巾帼不让须眉,在大瑶山月亮湾工地,有一支铁姑娘工程队,那些豆蔻年华的姐妹们,为了一寸寸隧道的延伸,一次次延误了婚期……图片隧道工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诗人李志。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一支光荣的队伍,随着建设大军南征北战,去体验第一线中国工人的豪迈与悲壮,去采撷真正的民族精英们那些璀璨晶莹的心灵之花,为他们献上中国诗人最饱满的情感和敬意。于是,他放歌于神州大地,奔走于河山之间。不厌其烦地采访、搜集创作素材,创作了大量的诗章。在他充盈而朴实的笔锋下,一个个隧道职工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敬仰。英雄榜上,诗意盎然。毫不夸张地说,李志老师近30年的创作,就是一部中铁隧道局的史诗。其中,饱含着李志老师对祖国、对默默无闻的隧道工人的深情与厚爱。真正的诗人,是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诗人彷徨迷惘,找不到诗歌的出路,于是,用他们浅薄和寡淡的华而不实的诗句,充实自己空虚的心灵。适得其反,他们的诗歌只能在阴暗的角落里,自己孤“芳”自赏。他们的诗歌,既不能朗诵,又不能传承,所以几乎没有读者和听众。比起李、杜、白等名震华夏的诗人们作品,几乎就是过眼尘埃。李志老师不是这样。他用人说的话,或者娓娓道来,或者铿锵发言,把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画面、最动人的瞬间,用朴实而文雅的诗句表现出来,让人感动,让人沉思,让人思考。看起来.顺心顺意,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起来心潮起伏。李志老师弟子很多,有的早已成名成家。成了名家后的弟子有的常回来看看他或者问询请教,有的早已经把他忘在了脑后。但是,不论亲疏,老师总是把他们挂在嘴上,记在心上,关注着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看到《诗刊》、《星星》、《人民文学》上发了哪个洛阳诗人的作品,他都会咧开厚实的嘴唇,做欢乐状。
李志老师也是我的恩师。他曾带领我和艺辛等诗人南下深圳、广州、长江三峡、大别山腹地、大瑶山隧道采风,创作;他曾一次次与我长谈,鼓励我创作和投稿。而我,从八十年代以来,就以编辑和文友的身份,广泛地团结文艺界的朋友,自觉地为文朋诗友们搭建平台,充当“文化货郎”,耽误了不少创作时间。这,既使老师欣慰,又让老师忧心忡忡。记得那年落魄陵园,老师三番五次地上山抚慰我,并劝我回归文联或者作协,我回到文联主办的牡丹文学杂志社以后,他又不断地到编辑部和我交心,对我做好一个文学编辑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我和他所有的弟子们一样,对老师充满了感恩之心。
这一部诗集,是李志老师精选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的诗歌作品结集而成的。诗集分为三大部分:亲情、爱情、中国情,基本上可以代表他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心路历程。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人生路上最珍贵的爱,赞美了人间真情。他的这些诗歌,表现出诗歌的特质和本原,传承的是民族的性格和情感,绝非那些风花雪月、无情无韵的鸟诗可媲美。苍苍的岁月,催不老年轻的诗心,诗人不老!枣红的童心,感染着这座千年诗都,童心永驻!祝李志老师身体健康,创作再丰收!
遵嘱作序,不胜惶恐!
2015年9月24日凌晨于洛阳海风阁




























三万豪情慰平生
中篇:作品与研讨













主持人: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王研

李志先生追思会暨作品研讨诵读会嘉宾名单
刘红旗:原洛阳市文联党组书记、原洛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蔡幼鹏: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级调研员
余子愚: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挂职)洛阳市作协副主席
王小朋:洛阳文学院院长 市作协副主席 牡丹文学月刊主编
艺 辛: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原牡丹文
学杂志主编。
王 恺: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导师 河南科枝大学客座教授 洛阳隋唐史学会会长
杨晓红:洛阳文学院原院长、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徐根鹏: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会长
冷慰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
董宾力:原驻洛某部副政委,军旅诗人。
纪立臣:原驻洛某部大校,摄影家。
郭林森:原一拖文联、作协负责人。
赵希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员
李国英: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张秀敏:洛阳市图书馆研究馆员
虎春红: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曾 新:高级教师、河南省普通话测试员。
王 研: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诗 人:雪子、郭勃博等。
朗读者:陈焱、甘来、高玉军、白金英
周洛生、魏海涛、云春普、
刘新敏、宋凤霞、古建新
王芳、王跃萍、朱淑琴等。


嘉宾致辞及研讨会发言





诗人李志
作者:冷慰怀
他话语不多,每个字
都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
冒着腾腾热气
他一脸慈祥,每道皱纹
都铭刻着信仰的誓言
他和矿石打了半辈子交道
无论走到哪里
总喜欢用小槌敲敲打打
在他眼里,每个人
都是一块矿石
被他敲打过的很多人
都相继走进了熔炉
在烈火中反复煅烧提纯
三十年前
他曾用小槌敲打我
他说,陶坯不进炉窑
终究是一具泥胎
铁矿不经冶炼
永远打不成钢刀
当迷路的人向他求助
他总是笑而不答
顺着他注目的方向
你会看到,滚滚波涛中
船员们正在奋力划桨
2020–7–18
冷慰怀:江西宜春人,9岁随母亲支援内地建设,定居洛阳,现已退休。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李志老师于2020年7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8岁,16日上午,李志老师追悼会在洛阳殡仪馆举行。市文联、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以及亲属和文艺界人士共一百余人,前往送别李志并追忆其人其诗。送别归来夜不能眠,回首与李志老师三十余年的交往,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含泪写了以上文字,以铭记他对洛阳诗坛晚辈扶持的感激之情。)











唯有真善美 诗歌咏流传
下篇:李志作品展诵
放歌大瑶山(删节版)
作者:李志
大瑶山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原此段铁路沿河流在群山中蜿蜒,形成大“弓”形,是京广线上咽喉地段。隧道取直线修建,工程浩大,要连续通过数座高山,比原铁路长度缩短15公里,成为当时世界十大铁路隧道之一……
我从北方,跨入南国大地,
跨入大瑶山绿色的怀里,
跨入京广线上咽喉要地。
这里:绿的峰峦,绿的山脊,染绿流云!
染绿鸟翼!染绿我的心情,我的诗意!
这里:花的丛林,花的火炬开得神奇!
红的神奇!燃起我的情感,我的诗句!
我不禁要说,我要呼号:
我们的山河壮丽,蓝天壮丽,
却缺少一条坦荡的路基!
登上高峰,我忽地看见:
南下飞奔的列车,驶向这里,
突然缓了下来,缓了下来......
左转弯,右转弯,
只转得车上的旅客禁不住心悸!!!
北上飞驰的列车,经过这里,慢得像牛,
拉着沉重的犁,东拐弯,西拐弯,
只拐得我们的祖国也感到焦急!
祖国焦急!车焦急!我焦急!
焦急的火,在心头越燃越剧:
虽然我们的车轮,在这里
转来转去,转来转去,
却转不出应有的速度和效率;
尽管我们的列车,
在这里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气,
仍追不上时代奔腾的马蹄!!
磨过来,磨过去,磨耗的,
不仅是列车的轮子和道轨,
而是我们不该消耗的体力!
左转弯,右转弯,转误的,
不仅是我们的青春年华,
而是万万不该失去的良机!
东拐弯,西拐弯,拐失的,
不只是金子般的时光,
而是拉长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我焦急!车焦急!祖国焦急!
焦急的心情,实在难说难叙:
弯曲的,岂止这里的线路?
弯曲的,何止这里的路基?
我思索:我可爱而又多难的祖国,
我回忆:我的同龄人和我自己......
我听见:金鸡岭上金鸡鸣啼,
我知道:九嶷山迎接过大禹。
可是呵,我心在流血,泪在滴
哪有心情,去游览名胜古迹。
我要到工地去!到工地去!
去打眼,去放炮,
去看望这里开凿世界大隧道的兄弟。
……………………
凿通大瑶山,拉直历史的弯曲,
凿出一代人的风流与创举!
一条金灿灿、金灿灿的星河,
将在长长的隧道中,笔直地向远方流去......
我们的山河壮丽,蓝天壮丽,
我们的事业更加壮丽无比!
高高的大瑶山扬眉吐气!
南来北往的列车扬眉吐气!
我们的祖国呵,扬眉吐气!
将伟大与自豪留给未来,
把艰辛和苦难留给记忆。
终算结束了一段弯曲的里程,
尽管面前的征途还很崎岖。
人生,就是一次艰苦地开拓!
人生,就是一次勇敢的进击!
几经风雨,几经风雨,
只有今天,也只有今天,
我们才有了治理弯曲的天时与地利;
几经磨砺,几经磨砺,
只有今天,也只有今天,
我们才获得纠正弯曲的智慧和魄力!
愿列车运行的线路,不再弯曲!
愿人生留下的足迹,不再弯曲!
愿一切不该弯曲的,都不弯曲!
开拓者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
都将为此,拼搏不息!拼搏不息!
1986.4.2于广东大瑶山隧道工地




深切怀念知心诗长李志老师
作者 张国军
一粒蒲公英的种子
从中条山到伏牛山
跨过的大河 每一朵浪花
都是你的笑容
一朵蒲公英的花馨
从黑土地到黄土地
穿越的长城 每一块青砖
都是你的誓言
一声蒲公英的约定
从鄂伦春到大瑶山
吟咏的情怀 每一句诗行
都是你的心声
一次蒲公英的迁徙
从立钻杆到执大椽
探矿的喜悦 每一次发现
都是你的心血
一粒蒲公英的种子 一个
长不大的孩子 想你
朗诵新鲜出炉的诗作 想你
拈起一束桃花开怀一笑的神采
“一切好像就在昨天 一切好像就在眼前”①
①引自李志老师代表作《金婚》。
2023年5月28日午后







播种你留下的种子
作者:齐英华
该称呼你叔叔兄长同事还是老师
是你带我走进诗的殿堂
我第一次对着诗这样睁大眼睛
那一天我还不知道我的诗心已经起航
你在我心中埋下诗的种子
有一天它会萌发
你常常站在洛阳桥上含泪遥望鹤岗
你的诗鸟起飞的地方
你说你就是一只诗鸟
在鹤岗与洛阳之间飞翔
我说你是一只金色的诗鸟
我寻着你的金光起飞
跟着你的探宝集去探宝
我看见你们勘探队
艰难竖起的钻塔那被大风吹倒的帐篷
与新中国的大建设一同出发
你那颗最早的黑宝石半个世纪了
依然在煤城熠熠闪光
矿山的诗空里
你那只美丽的凤凰鸟还在歌唱
那个去过日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
边疆少年在新时代依然青春焕发憨厚可爱
你没有离我远去
常在梦中与我对诗吟诵
你不是八十多岁的老人
每一首诗都藏着一颗少年的心
你在崇山峻岭中探宝的足迹没有消失
你美丽的诗歌已长成丛林
但是北方的群山突然又化雪为泪
我也不得不用一首诗为你祭奠
我追着你的韵脚
在一片繁绿中行走
那是你留下的绿
我播种着你留下的种子继续耕耘
我在你想念的土地上播种耕耘
你曾在这里留下了诗的种子
2023年5月
他在天国里还在为孩子们写诗
——致著名作家、儿童诗人李志
作者 陈昌华
一颗大西北的种子
投身13朝古都的怀抱
一团地质队的篝火
照亮黑士地的拂晓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诗和远方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祖国的土地上”如魚得水
一起发掘宝藏和灵感的富饶
在记者和作家的身份中自如切换
爬格子成为终身的职业和爱好
安于凊贫倾注滿腔心血
致力于培育祖国的花朵幼苗
从深山的宝藏里挖出“会飞的孔雀石”
从原始的大森林邀来“会唱歌的鸟”
从古老的传说里探访“宝石与少年”
从奇妙的童话中把历险的小金人寻找
一棵诗坛不老松四季常青
一朵洛阳老牡丹梦牵魂绕
许许多多的小男孩在问
许许多多的小女孩在找
那个叫李志的老爷爷去哪里了
为什么再听不到他的歌唱
为什么再看不到他的欢笑
亲爱的孩子们啊,李志爷爷累了
他在天国里还在写诗,向你们问好
2023年5月28日






金婚
作者:李志
一切好像就在昨天 一切好像就在眼前
不知不觉 50年已经过去
人们常说:岁月如梭 时光似箭
其实 比时光更快的 是转瞬即逝的青春
一切好像就在昨天 一切好像就在眼前
小时候 记不清在什么地方 我们第一次相见
你总是提着一个篮子 在山坡下采摘野菜
那时 我在山坡上放牛 光脚板总是被酸枣刺伤
比酸枣更酸的 是我们的童年
比野菜更苦的 是我们的童年
一切好像就在昨天 一切好像就在眼前
那是50年前的今天 就在那黄河岸边 就在那道山坡前
就在那孔窑洞前 大红喜字喜洋洋
那天 你骑着马来到家门前 送亲的队伍一大串儿
全家人顿时笑开颜 树上的喜鹊叫得欢
一切好像就在昨天 一切好像就在眼前
新婚后刚刚一年 我就告别了祖母 告别了爹娘
奔赴黑龙江 奔赴边疆 那时候 我也不想离开家啊
虽然家是那样的贫寒 却有那么多浓浓的眷恋
可是 我深深地知道:没有国 哪有家
记得我临走时 你默默地站在大门口 泪流满面
我知道 你有一肚子话要说
怕我走了不再回来 怕我一人在外 照顾不好自己
怕我在零下几十度的林海雪原 挡不住刺骨的风寒
怕我矮小瘦弱的身躯 爬不上连绵的高山……
你送我上高坡 送我下河滩 送我到黄河边上的渡船
然后 你在彩色的黄河岸上 站成了一座永恒的雕像
你含泪的笑容 驻扎在我的记忆里 让我终身难忘……
一切好像就在昨天 一切好像就在眼前
那年 我穿着你一针一线纳成的布鞋 踏着八千里路云和月
踏着你生死相依的誓言 温暖地走向人世的沧桑
你的爱 给了我一生的温暖
后来 你也到了黑龙江 与我相守相伴 整整20年
再后来 你随我回到我的故乡洛阳 虽然是空空的行囊
但是我们带回了一群儿女 带回了我们的希望和明天
从晋南到边关 从北国到中原 从青年到老年
50年的风风雨雨 50年的苦辣酸甜 50年牵肠挂肚啊
人世间还有比这个更加美好的爱情吗?
老伴儿 走!披上洁白的婚纱
戴上我给你的金戒指 带上我给你的金项链
咱们手牵着手 肩并着肩
到最豪华的照相馆 开始我们新的春天
创作:2002年2月10日
编辑:2018年9月19日
责任编辑:乔仁卯







总策划:乔仁卯 徐根鹏
策 划:高玉军 魏海涛
李书东 李书文
编 导:冷慰怀 王 研
主持人:王 研
录像师:贾庆国
摄影师:纪立臣 凝 月
视频制作:宋凤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