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
这是我在网上结识多年的一个朋友,他为山东肥城市湖屯镇钱家庄人。但他却因工作原因,退休后留在了山西太原市。因他常年在朋友圈推荐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典籍和发表有关解读古籍的文章,因此,他的名字很早就被广大文朋诗友所熟知,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董先生。
董先生,名唤有田,笔名豢龙人,一九五O年六月生。人长得伟岸英气,文质彬彬。尽管现在人已进古稀,但仍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走起路来快步如风。豪气不减当年,永远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豪迈形象。
董先生一生从事文秘工作,由于职业的需要,让他养成了爱读书勤动笔的良好习惯。他除了系统地学习掌握好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外,更多地还是读历代有名的古籍典章。他读书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每每开读,必须动笔写读后感,哪怕几句也好。因为他爱好历史,喜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成就与作为,所以他常常把在不同历史时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与事件分门别类的整理好,以待写作之时查找引用。他曾先后花费大量时间研读过史祖左丘明的《左传》、《国语》,史圣司马迁的《史记》,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除读专著之外,他还涉猎更多与此有关的辅助资料与文献。不仅如此,他还兼读一些文学名著及地理方面的书籍,譬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水经注》及《徐霞客游记》等。这些名著与专著的阅读为他的文学修养和在地理方面的研究和考察上增加了许多知识和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读书需要时间,特别是读大量的书需要更多的时间,白天要工作,时间从哪里来?这成了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若是一般人面对这个问题也许早就打退堂鼓了,然而,这是董有田董先生,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为了按计划如期完成自己的阅读书目,他把读书的时间定在了工休日与晚上,尤其是晚上。每天下班后,只见他匆匆吃过晚饭,就一个人独自躲进自己的藏书室里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他读书从不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一掠而过。而是一字一句,一页一章的去读。并且,读到重要的内容还要反复咀嚼品味,甚至把它们圏画下来。就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这种精神,在藏书室里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有时甚至到天亮。夜夜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几十年来,他在这间不到十平米的藏书室里如期读完了预定的书目,这时的他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了,那就是“读万卷书”。
饱读诗书的董先生为人十分谦虚低调,他从不以一个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自居。尽管他谈吐文雅,言语之间流露出不同一般人的书卷气,但他却温良恭俭让,从不与人争辩论高低。因他身材高大,与人交谈说话从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而是略微弯腰谦恭地与人交流。“君子之邑”出生的他正是一位谦谦君子。正是因为他具有这些方面的素质,所以,一些文学爱好者及文化人都愿意与他交朋友,可以这么说,现在的董先生已经是一个朋友遍天下的人了。
2010年6月董先生光荣退休了。退休后的董先生没有就此停下他继续前行的步伐。由于在工作期间只有在工休时间及节假日时才能够到预定的地方走走看看,但所到之处非常有限,尤其那些必须应该到达的区域及名胜古迹还没有亲自看看考察。对于这些绝不能让它成为一生的遗憾!要弥补,绝不能迟疑!他按照自己当年规划的目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始了退休后的长达十多年的旅游与考察。
以山西太原为圆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他打起行囊,向着已定的目标出发。阳泉、大同、临汾、运城;西安、咸阳、延安、榆林;包头、呼和浩特、阴山等,然后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把中华大地几乎走了个遍。董先生的这种游走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观光,他的目标主要锁定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胜迹上。譬如在陕西他瞻仰了黄帝陵、唐高宗乾陵、延安宝塔山;在北京他考察了故宫博物院、圆明园旧址及八达岭长城;在河北涿州市他瞻仰了郦道元的塑像;在山东他观看了碧霞元君祠、曲阜三孔及尼山洞;在湖南韶山他瞻仰了毛主席故居;在浙江他拜谒了宋岳鄂王墓;在云南他游览考察了昆明湖;在广东中山市他参观了孙中山先生故居...他所到之处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到之处的所感所想更加完善了他的认知与知识体系。
董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在读与行的关系上不仅想到了,而且更是做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更为他的严谨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于他笔下的每一篇文章或著作除了文采斐然,词清句丽外,就是旁征博引逻辑性很强,令人坚信不疑。记得他曾针对网上流传的关于《泥马渡康王》的众多版本,他经过自己的一番深思熟虑后,发表了一篇《泥马渡康王考辩》。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在网络空间产生广泛的影响,且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议。一时,成为谈论不休的话题。
董先生一生与书有缘,一生与写作有缘。直到今天,他的这种热度有增无减。网上的朋友不难发现,每天早上只要打开朋友圈就会第一眼看到他向读者推荐的文章或自撰的文章。每当此时,我都会肃然起敬,并默默地对他说:“董先生了不起!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2023.6.19

附部分相关图片: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自2009年上网以来,共创作散文100多篇,诗歌5000余首,《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611人。作品先后在都市头条、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各大平台发表,并在都市头条平台创建《华夏文学》编辑部,任主编。现为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会员、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华夏文学》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