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答平生未展眉
文/邴玉君
朗诵/许建萍
片头配乐/李德州

氢弹升起蘑菇云,功勋隐姓埋名人。三十年来壮志酬,大国重器你铸盾。
七一前夕,和家人在看以国家首批功勋者,国之脊梁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功勋》。电视剧分为八个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默默无闻张富清》、《袁隆平的梦》、《黄旭华的核潜》、《屠呦呦的礼物》。
我曾五写《一粒米改变世界》的当代神农袁隆平、写向共和国功勋者黄旭华致敬的文章。今天拙笔一篇《报国平生未展眉》,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还将陆续挥毫泼墨写共和国功勋者的感人故事,向真正的大明星致敬!做一个崇尚英雄,崇尚共和国脊梁的追星者。
电视剧第二个故事中的功勋者是以氢弹之父于敏展开的,全过程的展现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从理论计算到设计制造,试验爆炸成功,真实感天动地的泪目故事。
我看到了于敏带领隐姓埋名在千里大漠的先行者,造大国重器,就是造国家底气的壮志豪情,我看到了这样一群“与世隔绝”,隐姓埋名几十年,干惊天动地事的国之脊梁,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我看到了当大漠升起蘑菇云的那一刻,中国有了撼江山,维护世界和平的国之重器。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没有跨过洋留过学,科研人员都亲切的称呼他“国家土专家一号”。于敏曾经说过这样一腔家国情怀,报效祖国的两句话,“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是他的人生追求,这是他的人生写照,这是他带领科研人员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中国氢弹最美的图画,这是他用热血书写矗立在千里大漠上的历史丰碑。

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相继试验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核垄断,核威胁、核讹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重量级的话语权和实足底气,为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有了大国重器。
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六十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去回顾那段刻在丰碑上的历史,去倾听那群人为中国核事业谱写的一曲悲壮高歌,去走近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在中国核物理先驱中,唯有于敏没有留过洋,他在一张白纸上开始探索氢弹理论,靠自己的艰难努力和勤奋,在个例中发现和得出结论。带领骨子里爱国敬业的科研人员,大家用手中最原始的计算工具算盘,几把尺子和一块黑板。一台所有研发团队共用的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解决一起涌来的所有问题,当时只有百分之五的时长留给氢弹设计组。
他带领研发科技人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同时间争分夺秒,计算机纸带堆积如山,通宵达旦的一
百多个日日夜夜,靠独立自主开发,解决了中国氢弹独立开发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填补了中国氢弹理论的空白。
当年于敏在研究原子核理论的巅峰时期,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临危受命,转向氢弹理论的研究。在无任何资料可借鉴,西方大国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完成和突破了氢弹技术路径,从原理,到材料,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成为中国名至实归的氢弹理论开发的关键领军者。

1967年6月17日,在大漠罗布泊天边,蘑菇云腾空而起,天上又出现了两颗太阳。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响响彻天际,中国第一颗氢弹在中国大西北试验爆炸成功。后来有人称于敏为中国氢弹之父,他婉拒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中国第一颗从原子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美国用了七年,苏联用了四年。两年零八个月,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华民族自力更生,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
于敏这个名字,许许多多的人都很陌生,因为他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就连父母和家人都不知道他在作什么,他一生只露过两次面。一次是1999年他被授于《两弹一星元勋》,一次是2015年,1月9日,他成为国家最高科技奖唯一获得者。全世界才知道了他,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有这样经典感人的一段话,“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课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成就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感动中国人物对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颁奖词。

千里大漠上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惊诧了世界。功勋者就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
《浪淘沙.功勋赞》,埋名三十年,默默奉献,罗布泊上惊雷现。吴钩当年,惊诧世界格局变。
嘱托在心间,铸盾砺剑,大国重器撼江山。氢弹之父名实归,忠心肝胆。
致敬!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致敬!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致敬!核武器的先驱着郭永怀。致敬!所有为中国核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先驱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