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敦煌
作者:杨稳定
敦煌,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处文化交汇的高地,一处精神信仰的坐标,她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带来的文化自信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为其文明的绚烂而惊叹。
——题记
一
对于祖国大西北甘肃省的最初感知,缘于唐时祖籍河东运城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两位老乡以盛唐诗人豁达浪漫的情怀和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苍凉雄浑、奇特壮丽的塞外风景画卷。如若说“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唤起了我对沙漠的好奇和对大美甘肃的遐想,电视连续剧《大敦煌》在央视一套的隆重播出,则彻底激发了我对敦煌的向往。
多年来,敦煌之旅成了我梦寐以求的夙愿。尽管一直与敦煌未曾谋面,她却像一个缘定前世的红颜知己,带着温馨而又神秘的笑容,在我的心头远远地、隐隐地召唤。梦里梦外,难以释怀。我渴望零距离走进敦煌,一睹敦煌的风姿芳容,感受这个边陲小城昔日的辉煌。渴望跟随唐时老乡诗人一千多年前的笔触,透过漫天的黄沙,去追寻大漠驼铃留下的足迹,深入、立体地感悟沉重而又沧桑的历史,但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
时至2021年5月份,我的散文《渐行渐浓的年味》在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奖,应大赛组委会之邀,赴河北邯郸古城参加颁奖大会。期间,在“京娘湖”笔会上,结识了一位来自甘肃省的文友。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我们谈人生、谈写作,共同的文学爱好使我们成为知己。当他知悉我的敦煌情结时,十分热情地表示要尽地主之谊,邀我敦煌一游。
7月28日,文友先行一步抵达敦煌,通过微信向我发出邀请。次日,我怀着无比憧憬和喜悦的心情,正式开启为期一周的敦煌之旅。
二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燃烧着茫茫无垠的戈壁,寻着这抹热望,我来到心中向往已久沙漠上的绿洲之地——敦煌。一下飞机,匆忙打的赶往文友约定的地方,正当我伫立在敦煌街中心那个反弹琵琶的飞天塑像前怀古思今之际,突然听到一声呼喊:“杨老师,你好!”我回头一看,是文友。赶忙上前与他热烈拥抱。两个月前,茫茫的人海中,我们在燕赵古城邯郸相识相知,今天又于无垠的戈壁相逢。此情此景,令人欣喜不已,我又一次联想到王维的那首古诗,只不过“西出阳关无故人”已时过境迁,当改作“西出阳关有故人”才最为恰贴。
安顿好住宿,友人准备了丰盛的接风晚餐,还特地邀请到当地作协的两位朋友作陪。餐后,作协的朋友安排我们一起赶往露天剧场观看演绎。
徜徉在敦煌大街上,林立的店铺,眩目的广告牌,琳琅满目的商品,节奏热烈明快的流行音乐,穿着入时的男男女女,泛着刺目的亮光的柏油马路,疾驰而过的汽车……我一下子就被现代文明的洪流所吞没,这座城市突然让人觉得熟悉而又陌生。世事沧桑巨变,很多古老的东西都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即使在大漠深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现代文明倔强而强大的力量。敦煌,从远古的梦境里缓缓走来,在这个时代也陡然加速,抖落满身风尘,挺起剽悍的身姿,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书写着新的篇章。
一场穿越剧,千人掌声鸣。塞外戈壁,夕阳西下,我们坐在露天观众席上依旧感到热浪滚滚袭来。《敦煌盛典》是以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借助鸣沙山·月牙泉的大漠黄沙,以及敦煌山庄辉煌汉唐建筑群等实景,再造包裹式洞窟,月牙泉等舞美场景,独创360度旋转可前后移动观众席,全新运用墙体秀裸眼3D、全身影像等现代舞美前沿科技,再现了古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 观看之中,仿佛有一种穿越千年,身临其境与敦煌文化亲密接触的错觉。整场演出气势恢宏磅礴、场面奇幻绚丽,情节扣人心弦,视觉美轮美奂。
主人公画家墨丁与公主相爱,私定终身,后遭反对,献身敦煌壁画与佛像雕塑事业。最后二人月宫聚首,翩翩起舞。演员精湛的表演引发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掌声回荡在夜空,飞向了月宫。曲终人未散,千里共婵娟。观众也许都陷入了回味之中,或许还在期待着什么?总之,大家久久眷恋而不舍离去……
鸣沙山月牙泉是敦煌之行的第一站。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驱车前往。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而言,大漠情结很大程度来自武侠,或探险小说,于是大漠充满着神秘和奇幻甚至一丝丝恐怖。鸣沙山月牙泉作为一个成熟的自然景区已为人熟知,成群的骆驼载着游客往来穿梭于各个沙山中,仿佛让人看到当年商旅的影子。于是纵然面对连绵的沙山,我并未感到一丝的孤寂和害怕,反而兴奋的想深入其中,沿着古人的步履,也蹒跚一下几千年前诞生这灿烂文明的丝绸之路。
进入景区,我们计划先登上沙山,然后再从沙山顶俯瞰全貌。沙山的山脊如同鱼背,舒缓流畅的线条顺势而上,许多条这样的弧线又交汇相连,起伏涌动,整个沙山如同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们顺着山脊往上爬,脚踩下去就陷得很深,没有任何攀扶的东西,只能弯着腰,这让人很清晰地看到面前的沙子,特别纯净,像用水淘漉过一样,抓起一把,沙粒便很快从指缝间流淌殆尽。沙山看起来不甚陡峭,爬起来却十分费力,松软的沙子如胶似漆,拖拽着双脚,跨一步退半步,一会儿便觉得两腿发酸,腿抬得越来越慢。回过头往下看,平滑的沙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这时才感觉到沙山原来并不是像在下面看到的那样平缓,站在山脊的半腰上,看到下面的人的头顶,手边无物可扶,人好像随时都可能栽下去。四面都有爬山的人,他们的身后都拖着一行长长的脚印,远处的人小得像一只蚂蚁,在山坡上缓缓爬行。
敦煌的鸣沙山,顾名思义是由流沙积聚而成的,海拔1700多米,鸣沙山有黑、白、红、黄、绿5种颜色的沙粒,风一吹,满山的沙子会发出“沙沙”的鸣响,因而得名鸣沙山。传说玄藏法师去西天取经路过敦煌时,口渴难耐,观音菩萨为了帮助他,就从宝瓶中洒下一滴水,便形成了现在的月牙泉。毕竟只是传说,独特的地质构造,才是形成月牙泉的真正原因。
鸣沙山的山景很美,从远处看连绵起伏、迂回曲折,就像一条盘旋而卧的沙龙。沙山后面是平坦的敦煌城,山梁脊宛延如刀削一般,似乎没有一粒沙能吹到城中,据友人讲,由于这儿的风是从下往上吹,所以鸣沙山像一道天然屏障,保佑着小城的安全。
月牙泉分布在鸣沙山的“几”字形弯处,被鸣沙山三面环抱。湛蓝的泉水如宝石般镶嵌在这金色的沙丘上,水映沙山,碧波荡漾,真是天下奇观。它形似月牙,并不大,四周长着浓密的芦苇,就像美人纤长的睫毛,疏密有致,她似乎在等待那来自远方的驼铃,又像在为远去的旅人灌满清澈的泉水,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在这沙海中艰难地守候着,亘古不悔。
泉边有一唐朝风格的建筑群,在荒漠的映衬下显得很渺小,最高的建筑叫月泉阁和听雷轩,门上有一对联写得很不错,“聚粒沙而成山无欺自安,汇滴水以为泉有容乃大”,这建筑群小虽小,但却显得很是精致,回廊上刻着许多名人的吟咏或题词,站在上面可以一览整个月牙泉的全貌,随便哪个角度拍出来都是一幅好画,这是一种奇妙的美,粗旷的美,令人陶醉的美,更是诗情画意的美。
或许,这月牙泉是天上的瑶池恩赐于人间,形成沙漠与清泉相依、山色与水光相映的景色。远远望去,鸣沙山和月牙泉看上去更像是一对厮守了千万年的夫妻,相互依偎在一起,向人们讲述着生活的真谛!月牙泉摇曳多姿,清丽了沙洲,犹如出水芙蓉那样清新脱俗,光彩照人。鸣沙山虽然时而狂暴,时而安静,但却一直像一位勇敢而又忠诚的夫君,在尽职尽责的保护着自己娇柔而又美丽的妻子。
敦煌之行的重头戏在莫高窟。
第三天我们到达了莫高窟。太阳依然在头顶直射,眩目的阳光让人难以辨清方向,热浪一阵阵袭来,脚踏在灼热的土路上,身后便腾起一道白烟。跨过一座桥,便看到了远处石壁上被枝叶掩映的大大小小的石窟,檐牙高啄的牌楼上,写着“莫高窟”三个大字的蓝地金字的匾额赫然在目。
名曰莫高,据说最初题写作“漠高”即沙漠之高处之意,又一说是“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的意思。十六国的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僔途经此地,见得万佛于金光闪现之中,遂发愿开凿了第一洞窟,后经历代兴建而成,是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体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莫高窟历经1000多年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我国历史上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宋朝这里是属于西夏国的)、元等多个朝代我国西域边关的兴衰。在这里发生了很多的故事都被以壁画的形式记载于莫高窟。后因为明朝的种种原因把嘉峪关以外的地方画为关外,导致敦煌的汉人内迁至关内,无人保护莫高窟,才开始了莫高窟的衰败。后来清朝虽然重新掌握了河西地区,也对莫高窟进行了修缮,但也好景不长,由于晚清的衰败和旧中国的混乱,莫高窟的很多宝物或遭到破坏或落入了西方列强之手,直到新中国成立莫高窟才得到有效的保护。
讲解员把钥匙插进锁孔里,动作很轻,像怕惊动了石窟的主人。门轻轻开启,阳光照进幽深昏暗的洞窟里,那些被时间尘封起来的故事便如潮水般涌出。
进入窟内,高大的佛像以撼人心魄的姿势静坐,慈眉善目,面容丰润,神态安详。含蓄的微笑,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纹,让人感到庄严而又亲切。这一刻,人们会感到与佛是那么贴近,仿佛可以嗅到那凝重而自然的呼吸,仿佛可以听到那深奥而温和的禅语,仿佛可以触到那双普度众生的大手。在高大的佛像面前,人会突然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助,一种跪拜的欲念在心底升腾,佛以矜持的静给人指引着方向,让漂泊的灵魂找到归宿。循着讲解员的灯光,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壁画映入眼帘。梦萦已久的“飞天”终于得以相见。窟顶藻井的“飞天”衣裙飘逸,彩带飞曳,身形曲线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似乎朝向云霄飞去,又像在舞唱着佛歌清乐。
当你置身于窟中,观看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就仿佛把你带进神仙天国,身心随着飞天飘旋,好像整个洞窟都在飞转!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太震撼了!不由地从心底里发出了“敦煌,飞天的故乡,莫高窟,艺术的瑰宝。”之感慨。
莫高窟,敦煌的代名词,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飞天,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标志,历经千年却依旧鲜艳,呼之欲出。有学者曾这样断言:不了解敦煌莫高窟,就别说了解中国。
因为莫高窟唯一汇流了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古老文明,其文化之瑰丽无以复加。800多个洞窟、3000余身彩塑、50000余平方米壁画,浓缩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基于对壁画的保护,敦煌虽有800多个洞窟,目前对参观者开放的,仅是其中二三十个。
令人惋惜的是,其中的珍贵文物,三分之二早已流失国外。它们“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今天,当我们身处敦煌,心头涌起太多缺憾:为那三分之二流失海外的珍宝而痛惜,也为沙尘作用之下“莫高窟未来某日终将消失”的现实而感到深深的无力。
走出莫高窟,我深深地为莫高窟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为我们失去的大量国宝文物扼腕叹息!
敦煌之行给我的又一大震撼,是观看了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
该演出由北京观印象公司王潮歌导演团队主创,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全力打造敦煌继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之后又一张国际旅游名片。
当夕阳把最后一抹橘红色的霞光投射到鸣沙山上的时候,我们走进了这个曾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首个丝路落地项目,被选定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博会闭幕式的场馆,被寓意为沙漠中一滴水的《又见敦煌》剧场。剧场的地上建筑部分是由一层高过一层的蓝色玻璃铺展开,在灯光的映衬下,仿佛黑夜里流动的蓝色沙丘,而剧场则处于这沙丘下方。平日里习惯了迈上台阶登堂入室,而这里却像是把你变成了微渺的一滴水,让我们自然地聚集成一条由观众合成的溪流,顺势而下,自然地向深处汇集。
由于演艺采用了流线浸入式的表演方式 ,观众进入剧场后,可以边走边看,头上脚下,东南西北都是表演区,情景融入仿佛身临其境,再现一个莫高窟从开窟到繁盛,再到王道士揭露千年莫高神秘面纱的全过程。每个演绎空间将重建今人与历史的连接点,带您穿越时空,梦回千年,拉近历史,横跨古今。让您感触千年敦煌的发展历程,让您触摸大漠敦煌的神域风尘,更让您触及敦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美德。在行走中观演,体验中又见,访古问今,与古人对话,鉴今人前行,划破岁月时空,再现历史繁荣。
“一瞬间,就在一瞬间,一场梦,梦了一千年......”动情的曲调牵动着人们的心,面对强大的阵容,心有感慨,沉浸在敦煌文化之中,人们为这“行五十步,你已穿越百年,再行百步,你将与自己的心相遇”般的震撼体验所俘获,梦醒后,千年的敦煌更让人流连着迷!
看完演出,我之前对于“丝绸之路”只停留于教科书上的这四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才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融入了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才真真切切感到曾有过多少鲜活的生命化作黄沙沉寂在这片土地之上……
走出剧场,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敦煌小城笼上了朦胧的轻纱。我和朋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街头,兴致盎然,流连忘返。
乘着皎洁的月光,我的思绪在漫步里飞翔。敦煌的月光宛若一位温婉柔媚的美人,在徐徐微风中伴随着特有的气息,和我一起感受静夜莫高窟、鸣沙山及月牙泉那古典的庄严、神秘和辉煌。云淡风轻,月高星疏,一阵风刮过,红柳树树干上发出呜呜的声音,就好像是刚才剧场轰然而起的音乐,令人魂绕梦牵,浮想联翩。在敦煌这最古典的月光下,我分明感到一种超度和新生。
按照朋友安排的行程,最后一天我们游览了敦煌影视城、汉长城、玉门关、雅丹地貌、阳关等景点。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鬼斧神工的天地造化,空旷寂寥的断垣残壁都深深地震撼了我的灵魂,尤其是雅丹地貌景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雅丹魔鬼城远看就犹如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空无一人的景象,让每一个独处此地的游客都能感觉到来自自然的苍茫与凄凉!
三
匆匆而又愉快的敦煌之旅就要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这个城市有着太过厚重的历史和太多等待述说的故事,让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对我来说,走过戈壁,这既是一场文化苦旅,又是一次心灵荒漠的自我治愈,更是一种寻“美”的修行。带着对生命的敬仰,置身于这空旷辽远,苍茫寂寥之中,顿觉自己之渺小,突然间,我意识到多年来沉郁于心中的困惑和缺憾早已一扫而光;躬身感悟敦煌博大精深的文化,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屈不挠的前进脚步,尤其令人肃然起敬,五体投地,神往不已。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西邻西域。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正式得名。“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言:“敦,大也;煌,盛也。”唐宁宗元和8年(8813年),李吉甫《元和那县图志》曰:“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南朝刘昭引《耆旧记》说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大都会。”隋代裴矩《西城图记序》云:“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敦煌,自古以来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一个闻名于世的圣地。她所具有的控扼东西交通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汉王朝经略西域的桥头堡,奠定了敦煌文化的舞台。
这是一处充满传奇与故事的地方,更是一处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从莫高窟的壁画石刻到九色鹿的神话传说;从鸣沙山的连绵起伏到月牙泉的清澈不枯;从雅丹地貌的鬼斧神工再到玉门边关的历史故事。每一个都激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散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这里中西文化交融、荟萃,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这里留下了诸多的历史印迹。她,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通过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自己的文化更加充实、更加宏大,造就了敦煌艺术多元丰富的特色,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这里有触手可及的星辰月色和美轮美奂的日落日出;这里有最纯净的信仰和最浪漫的邂逅;这里有最完美的诗和远方!
一座城市,一部史书当是敦煌最美丽的存在,亦是我对敦煌之全部印象。
于敦煌,我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仿佛是一种精神力量,强大而且不容置疑。这就是它的文化、它的艺术折射出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汤汤敦煌,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醒的脚步更加铿锵!
就要离开敦煌了,真的有些依依不舍。如果有缘,我还会再来!
感谢这个让梦想成真的时代,感谢一带一路的宏图大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度焕发出青春的光彩,衷心祝愿敦煌的明天更加美好辉煌!
杨稳定,男,山西运城市人,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盐湖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黄河文艺》特邀编审。1979年开始发表习作,先后在《电影创作》、《乡镇论坛》、《山西日报》、《河东文学》和《中国作家在线》、《西部散文(原创)》等国内报刊杂志、文学网络媒体发表散文、报告文学、通讯报道、人物纪实等多种体裁作品近八百篇,累计150余万字。多篇散文作品在国内征文大赛中获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